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这也是古文献编纂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②全备,是对文献编纂工作的首要基本要求,即搜集材料应当力求搜罗全部文献,避免重大的遗漏,这样才能提高编纂质量,使之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真实,求真的基本要求是不伪不滥。所编录的文献本身应当真实,采集到的文献史料也要经过审慎的考证才能编入,不能擅改原文,逐一注明原始出处;科学,这里的科学是指体例而言,即文献史料的编排应当科学有序,要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检。4.简述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答】①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全,真,正”三个方面。所谓全,就是要避免漏版。既辑一书,搜求该书的佚文应当力求全备。为此,应当博览群书,不但要查各种典籍,还要查找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尽可能详备地搜集资料。②所谓真,就是要避免滥收和误收。所辑内容正确无误,不要误将本书中已有的不是佚文的文字辑入,更不要将他书的文字作为本书的佚文辑入。这就要勤于查核,对搜辑到的史料作认真的考辨,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③所谓正,就是要体例完善。首先,所辑的文献应当尽可能依据善本,准确抄录,认真核对。其次,所辑佚文的编排,应当尽可能还原书的本来面貌。5.简述校勘的四种方法。【答】①对校法: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的错误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的依据。②本校法:即以同一种书的上下文或不同部分相校,从而抉择其异同,正其误。在没有异本可供比勘,或虽有异本,但无校勘根据可循的情况下,此方法有效且实用。③他校法:即以本书以外的各种文献典籍来校本书。此方法能解决对校和本校所不能证明的讹误,但要求校勘者熟悉古代文献。④理校法: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校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校除各种异文之后,要依理对异文的正误做出判断和抉择,这一类往往是和本校,对校,他校结合进行的;二是在通过对校,本校,他校无法找到版本的情况下,按照事理或者文理加以推断。此方法“最高秒”但也“最危险”。6.清代王引之提出的校勘古籍的“三勇改”和“三不改”原则是什么?【答】①引之语:“吾用小学校经。有所改,有所不改。周以降,书体六七变写官主之,写官误,吾则勇改。孟蜀以降,斩工主之,斩工误,吾则勇改。唐宋元明之士,或不知声答文字而改经,以干误为误,是妄改也,吾则勇改其所该。若夫周之末,汉之初,经师无所帛,异尔博矣,吾不能择一以定,吾不改。假借之法,由来久矣,其本字什人可求,什二不可求,必求本字以改假借字,则考反之圣之任也,吾不改。写官,斩工误矣,吾疑之,且思二得之矣,但群书无佐证,吾惧来者之滋口矣,吾又不改。”②也就是说,古籍因抄写,刻印和后人妄改出现的错误,有确凿的理由和版本一句的,应当勇于改正;那些义可两通的字,假借字,知其为误却没有版本依据的字,则不改。7.请简述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总结清儒辨伪的六条方法。【答】①著录传授上检查②从书籍所载事迹、制度和所引书上检查③从文句或文体上检查④从思想渊源上检查⑤从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⑥从作伪家所凭借的原材料上检查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举例论述学习古典文献学的目的与意义。【答】目的: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更好的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体改民族信心的必要条件。”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打好从事文献整理及一切历史科学研究的基础。例如,不明目录,就难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不明版本,就无法确定最好的书籍版本等;③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为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我国古代的学者在文献整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主要采用实证地方法,形成了无证不立,孤证不为实说等一系列学术规范。意义:①学习古典文献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整理古籍,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最起码的一点是,灿烂的中华文化可以提高民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因此,整理古籍,为了让更多的人看懂,仅作标点,注释,校勘,训诂还不够,要有公译,争取更多的人看懂;②学习古典文献学是专业学习的需要。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的文献典籍,因此,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便使自己在学习中能顺利地找到材料。正确地运用材料,进而分析批判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总之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成就。2.试论版本学的功用。【答】.①读书须择善本,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这些版本之间,从文字到编次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往往决定读者从书中获得知识是否正确。读书不择版本是一种偏向,把好的版本仅当做古董收藏欣赏,而不将其作为研究资料加以利用,也是一种偏向。正确的态度是“读书宜求善本”;②整理古籍广求众本,进行比较,择善而从,是校书应当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不论是整理出版图书,还是读书治学,凡需要校勘就应广搜众本,具备一定的版本学知识;③购藏书记应鉴异本;④学术研究也应该注意版本,我们从对版本的研究中可以了解某个时期或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3.试论目录的结构与功用。【答】①目录的结构包括: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书名项为目录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没有书名不能称其为目录,叙录为古代图书目录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类序为古代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交流,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②目录的作用:对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述以其特有的形式为人们了解,检阅图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把握学术流变具有重要意义,目录著作对文体兴起,流变,盛衰,得失往往予以简明扼要的叙述,显示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文献差别的产生发展予以交代;对学习研究和整理古典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古典目录“彰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使其具有很强的学习研究方面的指导意义,学习研究学术,最要辨明源流,考查得失,否则如在黑暗中摸索。4.试论述伪书形成的原因。【答】①因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古代普遍存在着厚古薄今,迷信前贤的心态。一些人为宣扬其学说,博得名誉便采用托古的方法。战国秦汉时,此风已流行,后世历代不衰。如《本草》托名神农;②因文献亡佚产生的伪书。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生的重要原因。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后代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私利。如《古文尚书》《竹书本纪》(今本)均因亡佚(或部分亡佚)而导致作为掺假的先例;③因政治相争出现的伪书。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手,伪造古书成为重要的手段;④因好事而产生的伪书。好事之徒时代有之,或出于一时之兴,或为避誉当世,往往不惜作伪。5.请根据梁启超的概括,介绍清代学者形成的考据原则与规范。【答】①梁启超对此的概括共有十条(详见教材的第139页),广泛涉及考据的原则方法态度等诸多问题,其总的精神则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其中1,3,4,6,7,8,10诸条,提出考据应当做到无证不立,孤证不为定说,不隐匿反证,不曲解证据,不剿袭旧说辨诘不避师长,摆事实讲道理,词旨务笃实温厚,文体贵朴实简介。②由于时代的局限,清代学者普遍存在眼光狭窄,考证繁琐的弊病。(详见教材的第139-140页)6.试论述怎样做好古籍注释。【答】①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注释工作是一种十分艰辛的工作,它要求注者有较为深厚的学问根底和较为渊博的知识。如果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率尔从事,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较多且较严重的漏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②善于利用工具书。世上没有无所不知的人,即使知识储备再充分,注释中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我们要努力去问学求教。求教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便捷的是翻阅工具书。③对注释对象作总体把握。4).要以前人校勘为基础7.试论传统考据的继承与更新。【答】①乾嘉学者的考据主要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入手,采用归纳的方法,研究四部中的主要典籍,胡适将明末到清亡这三百年视为“古学昌明时代”,将其成绩概括为“整理古书”“发现古书”“发现古物”三个方面。清代学者的努力为后人的读书治学铺平了道路;②前代学者在长期的考据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原则与规范,他们取得的丰硕成果,包括他们建立的考据原则和规范,都是值得珍视,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清代学者普遍存在眼光狭窄,考证繁琐的弊病。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者们普遍接受过西方学术思想的熏陶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眼界开阔,方法更为科学,于是在考据学领域涌现了各种新思潮,新方法,其中尤以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影响最大,最富现代科学精神;③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献史料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后又陷入低谷,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文献史料考据工作迅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新时期研究者思想解放,视野开阔,价值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稀见古籍的复制影印,许多工具书和资料书编纂出版,电脑检索的普遍使用,人们检索与处理文献资料极为快速便捷,所以考据工作的史料搜集较前人原为丰富全面;④考据方法多样化,除传统的考据方法外,二重考据法,史源学的方法,历史语言比较法,统计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等等往往得到综合运用;⑤今天,时代的进步对史料考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考据工作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应当更严格遵循前人所树立的原则规范,将与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训诂,辑佚之学更好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更加密切的关注政治,经济,宗教,一书,历史,地理,民俗,考古等其他学科的发展,不断吸取他们的研究成果,做到史论结合,才能使史料考据进入新的更高的层次,为文史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