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生理学-中职最新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生理学基础章目录1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2吸收3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重点:胃液、胰液及胆汁的成分及作用胃、小肠的运动形式难点:胃液、胰液的成分及作用重点与难点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消化的方式有两种,即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水和无机盐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第一节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一、口腔内消化成分:水、无机盐、黏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等。主要作用有:(1)湿润口腔,利于吞咽;(2)溶解食物,引起味觉;(3)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能杀灭细菌和病毒,故唾液可清洁和保护口腔;(4)唾液淀粉酶可将食物中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一)唾液的成分及作用(二)咀嚼和吞咽咀嚼是由咀嚼肌群顺序收缩完成的复杂的反射活动,其作用是将大块食物咬切、磨碎,并与唾液混合而成食团。吞咽是食团由口腔经咽和食管进入胃内的复杂的反射活动。二、胃内消化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等。1.盐酸的主要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消化。(3)杀灭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4)与钙和铁结合,有利于小肠对两者的吸收。(5)盐酸进入小肠还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一)胃液的成分及作用2.胃蛋白酶原:在盐酸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为月示、胨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其最适pH为2~3.5,而pH5时失活。3.黏液:一方面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性损伤,起润滑作用;另一方面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黏膜免遭化学侵蚀。4.内因子:胃内的维生素B12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免遭小肠内水解酶的破坏,并促进其在回肠吸收。(二)胃的运动(1)容受性舒张(2)紧张性收缩(3)蠕动:蠕动波始于胃的中部,逐步向幽门方向推进。1.胃的运动形式2.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一般进食后约5分钟胃排空即开始。胃排空主要取决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当胃内压超过十二指肠内压,同时又能克服阻力,胃排空才能实现。混合性食物完全排空需4~6小时。3.呕吐:呕吐是将胃和上段小肠内容物经口腔强力驱出体外的过程,是一种具有保护性意义的反射。三、小肠内消化1.胰液及其作用:主要成分有水、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多种消化酶。(1)碳酸氢盐: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此外,HCO3-提供了最适宜的碱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内多种消化酶发挥作用。(2)胰淀粉酶: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一)小肠内消化液及作用(3)胰脂肪酶: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肠激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多肽、氨基酸蛋白质2.胆汁及其作用肝细胞产生的胆汁由肝管出肝,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或经胆囊管流入胆囊储存。在消化期,再经胆囊收缩排入十二指肠,参与小肠内消化。胆汁的成分复杂,除水和无机盐外,主要有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和卵磷脂等。胆盐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分解。②促进脂肪的吸收。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3.小肠液及其作用主要成分:水、无机盐、黏蛋白和肠激酶等。主要作用:(1)大量的小肠液可稀释消化产物,降低其渗透压,有利于吸收。(2)无机盐中HCO3-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胃酸,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侵蚀。(3)黏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可在肠黏膜表面形成抵抗机械损伤的屏障。(4)肠激酶可激活胰液中的胰蛋白酶原。(二)小肠的运动(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1.小肠的运动形式2.回盲括约肌的功能: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为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提供充足的时间。还可阻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四、大肠的功能(一)大肠液及作用主要成分:黏液和HCO3-。其中黏液蛋白具有保护肠黏膜,润滑粪便的作用。(二)大肠液的运动及排便1.袋状往返运动2.分节推进或多袋推进运动3.蠕动4.排便重点吸收的部位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难点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胃肠激素吸收的部位重点与难点第二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1.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通过绒毛的伸缩和摆动,可促进血液和3.淋巴的回流,有利于吸收。4.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分解为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5.食物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有充分的吸收时间。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糖类一般须被分解为单糖才能被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入血。(二)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一般须被分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其机制与单糖吸收相似,也是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三)脂肪的吸收脂肪分解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甘油可直接溶于水而被吸收。脂肪酸和甘油一酯须与胆盐结合形成水溶性混合微胶粒,才能被吸收。中、短链甘油三酯水解生成的脂肪酸及甘油一酯,直接经毛细血管入血。而长链脂肪酸及甘油一酯在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又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并与细胞中的载脂蛋白结合形成乳糜微粒扩散入毛细淋巴管。(四)胆固醇的吸收吸收机制与长链脂肪酸相同。(五)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吸收水的吸收主要依靠渗透作用,各种溶质,尤其是NaCl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梯度是水吸收的主要动力。无机盐呈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其中多数是主动吸收。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的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的吸收与脂类消化产物相同。第三节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一)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大部分消化器官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兴奋消化活动抑制兴奋消化管平滑肌舒张收缩括约肌收缩舒张消化液分泌减少分泌增多(二)消化器官活动的反射性调节1.非条件反射:食物刺激口腔黏膜、舌、咽等处的感受器,能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咀嚼和吞咽时,可反射性地引起胃的容受性舒张及胃液、胰液和胆汁分泌等。2.条件反射:在上述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环境和相关的语言、文字,都能刺激视、嗅、听觉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的改变,影响消化器官的活动。二、体液调节1.胃肠激素:由胃肠黏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2.组胺三、社会心理因素对消化功能的影响人愤怒和焦虑时,胃肠黏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快,可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有时可发生胃肠痉挛,引起腹痛。悲伤、失望和恐惧时,食欲减退,消化液分泌减少,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忧虑、沮丧时,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受到抑制,缺少集团蠕动,可引发便秘。章小结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加工、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水和无机盐透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参与化学性消化的消化液主要有: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各器官通过各自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和蠕动;小肠的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大肠的袋状往返运动和集团蠕动等)完成机械性消化。小肠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调节主要依赖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及胃肠激素。此外,社会心理因素对消化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