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余光中的《乡愁》,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作用。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讲通过“听读——朗读——品味——迁移”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乡愁这一主题的认识。3.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首先)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其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最后)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二、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四种教法。(首先)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其次)诵读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再次)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最后)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2.说学法:我将结合教学中“听读、朗读、品味、迁移”等四个模块,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会在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来营造氛围。设计意图: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从而总结主题:乡愁。(二)诗歌赏析诗歌的赏析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1.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2.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本节的教授重点)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几位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二读:把感情加进去。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好。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首先我会设计这样三个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那么这首诗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诗人为何用他们来表现乡愁呢?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呢,主要是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从诗的线索、意象、情感几个方面,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人所描绘的四幅画面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感情上得以升华。更深层地理解诗人从“家愁“到”国愁”,从“爱家”到“爱国”的思想感情,这样就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设计理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集体朗读结束课堂。(五)拓展迁移: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课下搜集诗歌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对乡愁这一主题的理解。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乡愁托物寄情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个人故乡之思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怀念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对故乡的眷恋普遍家国之思我的板书能够简洁、明确的展现出了诗人以时空的阻隔与变化来层层推进情感的抒发和升华,便于学生理解全文。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