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道德经》的五千言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读过前面我们对老子的身份及历史环境分析,我们知道老子是在与宣王共同治理周王朝40余载,在宣王殷殷嘱托中、在西周王朝即将向衰落局面滑落、面临着继任者治理艰难的情况之下,在总结继承《连山》、《归藏》的基础上写出《老子》这部“宝典”的。所以,开宗明义要说的是什么呢?对老子之“道”没有明确的认识,那一切论述都是没有意义的。什么是“道”?孙文鹏先生经研究解读,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他认为,“道”是《道德经》的核心、能否读懂《道德经》的关键,也是人们认识分歧最大的问题。英国学者、“科学学”(科学的科学)的奠基人之一J.D.贝尔納对“道”的理解是:“‘道’就是在一定的结构内永无休止的变化。”有学者对“道可道,非常道。”解释为“可以用言词表迏的道,就不是常道。”(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2012)那么,常道是什么?老子未说,学者未说,且不能用言词表述,一下子就把读者搞糊涂了。还有学者认为:《道德经》中所说的“道”是非常道,而不是一般的常道;或者,相反。即认为:除了常道外,还存在一种非常道。将“道”分为“常道”与“非常道”只能使《道德经》变成说不清、读不懂,越解释越糊涂的“玄学”,妨碍正确理解《道德经》。其理由如下:1.老子是全面论述“道”这一概念的第一人。后为诸子百家接受和发展,写在他们的经典、“易传”中,在中华大地流传至今。当老子在对上古历代文献、资料、《易经》(所记录和阐述的自然、社会现象)等进行概括总结时,发现宇宙万物的演化与运动都是有规律或有序的。当他在把自己的“新发现”——宇宙万物演变、运动的基本规律说出来或用文字表述时,遇到了给“新发现”命名的问题。(有人认为,古籍中已有道的概念。然而,除《易经》外我国的许多古籍,它们成书都晚于《道德经》(西周晚年),并且在以前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中,并无“道”的概念。)此时,他想到了天上的星星沿一定的轨道运行与人类沿着道路行走相似,固此借用了道路的“道”字来表达他的“新发现”——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此外,“道路”具有如下特点:是人走出的来自实践的客观存在,前后相连,不断延展,通向未知的它国、异域、城乡、各家宅之门,与时俱进、没有终点的特点等。这些都与老子的“新发现”——宇宙万物生成、运动、演变的普遍、无处不在的规律相似,所以借用了“道路”的“道”字。然而老子认为“道路”是人们能看得见的具体事物,而非抽家的概念。因此“道路”不同于“他的新发现-----宇宙万物的演变规律”,这才有了“道可道,非常道”。它们可解释为“道”可类比于道路,又不同于通常的道路。并不表示有“常道”、“非常道”的存在。老子“道”乃是宇宙万物运动、演变规律的总和。2在第25章老子又对他的“新发现”增添了一个名,叫“大”。以补充用道路(具体的“物”)来类比“道”的不足。因此用抽象的“大”对“道”作了进一步说明:“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即将“道”的适用范围扩展到无限的时、空。当今有学者根据“远曰返”而认为老子是保守的“循环论者”。其实,老子文中的“远曰返”并无重复过去之意,而是那些学者强加给老子的。“远曰返”应理解为新的开始,或作者称之为:“返曰新”,以强调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新的开始。除此之外,在第14章、21章还详细描述了“道”的一些其它特征;3从本章的最后两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反映出:老子所说的新“道”是通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而不同于普通道路(常道)通往家宅之门。这进一步证明本章对道的理解符合老子本意;4将老子的“道”分为“常道”与“非常道”只会使“道”的概念复杂化、神秘化。在《道德经》中除第一章外,并未对“常道”、“非常道”作进一步的分别论述。在《道德经》中“道”被理解为一种常态。常态总是合符“道”的:“…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第16章);5在西周时“道”字专指“道路”。《道德经》问世前既无老子“道”的概念、更无“常道”与“非常道”的概念。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接受了老子关于“道”的概念,并将它应用于各个领域或不同的“学科”,从那时开始“道”的概念在中华大地一直流传至今2000多年。罕见有人论述过“常道”、“非常道”;6进入近代,牛顿---笛卡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即分析、逻辑、试验的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建立了新的近代西方科学体系(非常道)。因此,只是在17---18世纪以后世界上才真正有了“常道”(老子道)、“非常道”(西方科学道),两种不同的“道”。西方近代科学是一种只有在它所规定的条件下才正确的“特殊道”。它不同于“老子道”(无预设条件的)“常道”。那么老子在道德经中的“道”到底该怎么理解呢?这是《道德经》的核心问题,也是读懂《道德经》和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宇宙观的关键。孙文鹏先生经研究解读,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他认为:在对第一章及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对自己思想中形成的新概念----“道”的基本特征作了以下描述:1,“道”本章称为混成之物,它却不是有形之物(或“有”),而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它看不见,听不着,模不到。无形无象,无头无尾,无影无踪,恍恍惚惚;2,“道”先天地而生;3,是宇宙万物的始祖、无处不在;4,“道”不变,由于宇宙运动、变化不止而作用不止。老子根据这些特点,免强用“道路”来比类(描述)道,“道”由于具有通往或打开宇宙万物“众妙之门”的作用与特性,因此他又觉得用“道路”来类比不妥,因为“道路”并未概括其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特征,所以又用“大”这个名来补充,老子唯恐大家还理解不了“大”的含义,又对“大”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即用“逝”、“远”、“返”对“大”作了补充解择。追综老子的思维过程不难发现:老子所表达的就是规范宇宙万物过去、现在和未来演变的各式各样不变规则的总和(混成之物),而这就总称为“道”。若用西方现代科学的语言来定义“道”,那么可以解释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演变以及相互作用规律的集合。孙文鹏钟成军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