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文艺歌颂新的政治文化,宣传新意识形态,反映新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叙事类的小说创作与此更加相关。十七年小说(名词解释):小说批评价值判断,依据内容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度为标准。因此反映本时期工业,农业,军事内容成为重大题材。体裁方面,短篇与长篇小说受到重视,短篇以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及时配合政治任务。长篇则容纳更广阔的生活素材,便于反映革命历史进程而被作家关注。17年文学主要由以下题材构成:革命历史题材,革命战争题材,农村题材,城市工业题材。作家构成与创作概况:非左翼作家与新时代的隔膜问题(如巴金,老舍,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徐訏等);30年代左翼作家风格难以相继,解放区作家(赵树理,孙犁,康濯,杨朔,柳青,周而复,刘白羽等)与建国后走上文坛的青年作家(吴强,梁斌,峻青,王蒙,茹志娟等)成为写作的主力。延安文学传统与17年作家创作文学为政治服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功能),工农兵英雄人物,阶级斗争和当代政治生活题材。巴金与老舍的时代写作(反映新生活,塑造新人物的努力)小说批评价值判断,依据内容与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度为标准。因此反映本时期工业,农业,军事内容成为重大题材。体裁方面,短篇与长篇小说受到重视,短篇以迅速反映现实生活,及时配合政治任务。长篇则容纳更广阔的生活素材,便于反映革命历史进程而被作家关注。小说题材方面,17年文学主要由以下题材构成:革命历史题材,革命战争题材,农村题材,城市工业题材。题材的重大与否,取决于与当前政治运动和中心任务的关联度。如表现抗美援朝,农村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等是这个时代的重大题材。长篇小说的丰收:50年代中期后呈现繁荣,赵树理《三里湾》,曲波《林海雪原》(革命英雄传奇),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周而复《上海的早晨》,杜鹏程《保卫延安》(史诗性)。知侠《铁道游击队》农村题材小说:短篇,山药蛋派作家(受赵树理创作影响的一些作家,短篇小说作家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李准《不能走那条路》(1953年),《李双双小传》。长篇则有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欧阳山的《三家巷》,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红岩》,特殊战线的革命斗争,英雄人物群像的塑造,极端境遇下的坚强意志与坚定信仰。历史题材小说:姚雪垠的《李自成》,以史证今——历史题材的当下意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名词解释):“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在“革命历史小说”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革命历史小说”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以及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走向胜利。这类小说,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性叙述,为新建立的社会制度的合法性和真理性作出证明,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时期的民众,提供思想和生活准则。由于作家生活经验、艺术想象以及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差别,革命历史小说会有多种形态:一部分长篇追述对历史“本质”的“史诗性”把握,另一些则加入“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样式。个别作品融入更多个人的体验,“革命历史”因而更多地作为对往事回忆的触发点。柳青的《创业史》:故事发生的地点:陕西渭河平原下堡村的蛤蟆滩主题与内容:中国的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这次革命是如何进行的。人物形象:梁生宝,郭世福(中农),姚世杰(反动富农,阶级敌人),郭振山(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人物),梁三老汉(小农意识的代表),事迹:买稻种,为了克服春荒筹集资金带领群众去山里割竹子,一心扑在事业上,甚至无暇估计个人感情。梁生宝:民兵队长,青年农民有着坚定的政治觉悟的共产党员,社会主义农村先进人物的典型,带领群众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并摆脱了困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的村干部。后不仅成功地创建了互助组,还在县里的培训下,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灯塔社。人物性格:有着坚定地政治信仰,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有传统农民所具有的勤劳、朴实、善良的精神,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汇于一身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小说展现了梁三老汉的复杂心理,三起三落的创业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一方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真心地喜悦于新的时代的变化。另一方面,他表现出的狭隘和保守思想,希望自己发家致富的观念。反映了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人物矛盾着的双重性格,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小说展现了梁三老汉的复杂心理,三起三落的创业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一方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真心地喜悦于新的时代的变化。另一方面,他表现出的狭隘和保守思想,希望自己发家致富的观念。反映了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人物矛盾着的双重性格,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创业史》结构的严密,情节发展紧密结合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两个阶级,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展开。主题鲜明,人物形象塑造性格鲜明,《红旗谱》是当时一部好评如潮、影响很大的作品,被文学史誉为“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作品以冀中地区的“反割头税斗争”、“保二师学潮”为中心,反映了从清朝末年到1932年抗战爆发前冀中人民的血泪生活史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展示了民主革命时期我国北方农民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红旗谱》: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通过农民的成长之路,阶级压迫的现实,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小说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关联与映照,加剧了其史诗性特点。人物形象:农民朱老巩,朱老忠(侠义,坚定的反抗性,从自发到自觉),大贵三代人,严志和与江涛,地主冯贵堂与冯兰池父子两代人朱老忠:勤劳,顽强北方农民,身上有着慷慨豪爽的北方有着顽强的反抗精神,家族仇恨与阶级觉悟,使一个具有自发反抗精神的复仇者成长为一个具有革命觉悟,阶级意识的农民形象。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事件:砸钟事件,冯家摊派引起村民不满,打官司失败,朱老明眼睛气瞎,严志和的牛被收走,从此变得谨小慎微。晡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保定二师的学潮运动。青年一代的成长:运涛出去打短工,结识了共产党县委书记贾香农,受他的影响,运涛成为一名革命者。江涛在县高小学堂读书,在贾湘农的介绍下加入共青团,后考入保定二师。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祖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到冀中游击战争,做妇女、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曾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拍成同名电影上映。杨沫的作品还有中篇小说《苇塘纪事》,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杨沫散文选》,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自白——我的日记》,以及《杨沫文集》等。杨沫《青春之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故事,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来确认中国知识分子的值得肯定的生活道路:在无产阶级政党引领下经过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达到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的集体斗争。自叙传色彩。《青春之歌》通过对林道静个人命运、遭遇和归宿的描写,通过对当时形形色色各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描写,反映了风云变幻的时代,揭示出革命的思想主题。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卢嘉川、江华、林红、余永泽、戴瑜、王晓燕、白莉萍等在艺术特色上,整部作品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复杂,在处理人物形象时作者避免了简单片面的处理,而是以细腻的笔触伸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真实地刻划人物的心理,较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侧面,因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茹志娟曾用笔名阿如、初旭。1925年9月生于上海,祖籍杭州。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当过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南京军区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年发表代表作短篇小说《百合花》而成名。《百合花》赏析:主题:小说描写了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故事,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绘,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艺术风格:《百合花》作为一篇在我国当代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茹志娟小说:革命历史题材与现实生活题材,从间接的日常生活视角书写革命与时代精神。细腻与柔美的风格特征。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茹志鹃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表现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民间的诗情和厚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那柔美纤细的笔触常游弋在劳动女性的心灵世界,显示人物内心的热切和性格的贤淑。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另一种探索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50年代中期的“百花文学”,干预现实生活的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对人情与人性进行探索的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等。赵树理《锻炼锻炼》,西戎《赖大嫂》百花文学(名词解释):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为后世文学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诗歌概述作家构成:30年代诗人(艾青,何其芳,柯中平,公木等),40年代解放区诗人(阮章竞,李季,贺敬之等),建国后走上诗坛的50年代诗人(郭小川,闻捷,魏钢焰,公刘,白桦,李瑛)祖国颂: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王莘的《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诗群(李季《玉门诗抄》,阮章竞《白云鄂博交响曲》,严辰《红霞集》)。“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行吟诗群,艾青,田间,戈壁舟,闻捷,方纪等诗人。(艾青《双尖山》,《大西洋》组诗,《南美洲的旅行》,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和《天山牧歌》等)。17年诗歌历程:歌颂新中国(胡风《时间开始了》特大组诗。《时间开始了》是胡风一部长诗的总标题,副题为“英雄史诗五部曲”。这五部曲中有四部作为诗集的单行本,即《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