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引起)联系发展矛盾根本内容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总特征)实质和核心:(根本观点)1.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2.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知识联系矛盾的观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第九课引言:学习目标: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矛盾的普遍性4、矛盾的特殊性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不知道正义的名字”。上述哲学家的观点包含了哪些哲理?请问:请指出材料中包含矛盾的事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统一性)(对立属性)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一、矛盾的含义1、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磁铁的南极与北极纪律自由先进落后权利义务战争和平试一试:材料一:酿酒窖泥奇臭,酿出的名酒特香,香鲸的粪便恶臭,燃烧后却香味浓郁。材料二:红海中有一种红鲷鱼,二十条聚在一起,一雄多雌,雄鱼死后,就有一个雌鱼变为雄性。材料三:a+b=a-(-b);三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哲理?请试分析一例。材料中矛盾双方是谁?他们转化的条件是什么?朝什么方向转化?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盲人走进暗室“盲人走进暗室”,这是美国柯达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时,根据暗室工作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原来,视力正常的人一进入暗室,就如同机智勇敢的阵地侦察人员被蒙上双眼似的,性情浮躁,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建议:盲人看不见任何东西,已习惯在黑暗环境里生活,如果让盲人来做暗室的工作会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盲人在暗室的工作效率远远超过了正常人.柯达公司这一巧用盲人的新举措,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还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柯达公司在世界同行业榜上名列前茅。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且会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明眼人的优势在看得见,盲人的劣势在看不见,在通常情况下,这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在一定条件下,优势与劣势会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这里的条件就是暗室,暗室使明眼人的优势丧失贻尽,成了睁眼瞎,在暗室里工作犹如被蒙上双眼,性情浮躁,不知所措,工作效率低下.而盲人由于平时就看不见,己习惯在黑暗环境里生活,让盲人来做暗室的工作,稍加培训!就能上岗,而且干的活要比正常人精细得多。塞翁失马住在边塞的一个老头,是养马高手,和马有深厚的感情。一天他养的马丢了,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怎么就不算是好事呢?几个月以后,这匹马果然带了一匹好马回来了。别人又来祝贺他,他说:这怎么知道就不是坏事呢?不久,他的儿子骑好马把腿摔坏了。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怎么知道就不是好事呢?果然,不久发生了战争,他的儿子因为腿坏不能上战场,一家人得以享受天伦之乐。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天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彭端淑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议一议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B.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机械运动吸引与排斥物理运动阴电与阳电化学运动分解与化合社会运动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认识运动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的对立(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说一说各种运动中的矛盾双方?哲学所讲的“斗争性”生活中所说的“斗争”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学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授,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两个方面是相互区别的。议一议: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哪些对立斗争着的矛盾双方?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绩的好与差、休息与学习、学习与娱乐等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风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暴力与和平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试一试: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分析王安石的修改为什么是“点金成铁”?(原因:王安石只看到“噪”与“静”,“鸣”与“幽”的斗争性,而没看到二者的同一性。)1、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条件性无条件性(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联系(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无论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依存是对立面的依存,矛盾的转化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在统一中对立,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出现“排斥”或“斗争的倾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与斗争。(亲人和朋友往往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3)总之,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方法论小结:原理: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②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转化。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反对:反对片面的看问题(一点论)。关于矛盾“对立”的理解,正确的是()A.矛盾双方的对立可以离开同一而存在B.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C.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相互的、有条件的D.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尖锐对抗和激烈冲突下列关于矛盾双方“转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B.转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C.转化是具体的,任意的D.转化即意味着事物向前发展BA《孙子兵法》“投之亡地然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A.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对立的属性B.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矛盾的斗争性是有条件的D.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1.下面这幅漫画说明()[B•2011天津卷“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见图2),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①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绝对同一的观点•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011浙江卷·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漫画《羡慕》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有①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忽视其曲折性②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忽视其前进性③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④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而忽视其同一性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羡慕(09全国卷Ⅰ)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互相贯通。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011上海卷)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体现了A.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D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为保护森林中的鹿,决定消灭它的天敌——狼。但是后来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鹿群的总量锐减。最后他们把狼请回来,鹿群又恢复了生机。分析引入鹿的天敌鹿群才能恢复生机的事实中蕴含的哲理。[提示](1)狼和鹿刚好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狼是鹿的天敌,威胁着鹿的生存,说明二者是对立的;离开了狼,鹿群中疾病流行,鹿群的总量锐减,又说明二者是统一的,具有同一性。(2)正因为狼与鹿的共处和斗争,才使得森林的生态保持平衡并不断发展。所以说,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风景秀丽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是否真的没有“矛盾”?忘记悲伤的妇人一个老妇人惟一的儿子死了,她非常悲伤,便请教一位灵修大师:“大师,有什么办法使我儿子复活吗?”大师说:“你要先去找一杯净水给我,这杯水必须来自一个从来没有过痛苦的家庭,有了这杯水,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孩子”老妇人立即去寻找这杯水。可是,无论到了茅舍或华厦,乡村或城市,她发现每一个家庭都有他们各自的痛苦。最后,她为了安慰别人的痛苦而忙碌着,丧子的哀伤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痛苦和欢乐是一对矛盾,世界上的任何家庭都有痛苦和欢乐,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认识运动社会运动生命运动化学运动物理运动机械运动结论矛盾举例各种运动形式运动领域自然界社会思维同一瞬间既在这又不在这吸引与排斥、正电与负电等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等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基本矛盾、阶级矛盾、民主与集中意见分歧、正确与错误、知与不知事物的运动形式都存在着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无处不在。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A、矛盾萌芽B、矛盾发展壮大C、矛盾将要消亡D、新的矛盾运动开始ABCDABCDABCD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第三,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注意:矛盾的普遍性有两种含义(1)第一种含义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第二种是指同类事物共同的状态本质和属性。简单理解就是同类事物的共性(共同点)。一双似喜非喜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