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公共政策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的专门教学科研机构。当前,社会对于公共政策有着巨大的需求。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动荡、文明冲突加剧等都为公共利益的损益提出了一个个新问题;另一方面,在我们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急剧变迁的情况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的种种公共政策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它们都对我们的政策智慧提出了挑战。对此,我们的回答是:中国是全球风险共同体中举足轻重的一员,我们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公共政策的重任,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去推进公共利益、应对挑战。秉持这一理念,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前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经历了十年“研究、教育、实践”并重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以实证研究为主,整合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统计学、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学科领域,系统构建了中国公共政策创新的知识库。有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立志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具有使命感和博大胸怀,具备扎实的公共政策基础知识、科学笃实学风的为国家所急需的公共政策的栋梁之才。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国际化的机构。因为年轻而充满活力;因为奉行国际化的原则,她不仅人才济济、视野开阔,而且极具创新能力。她是一个朝气蓬勃、国内一流并贴近世界前沿的机构。这里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教育学生,大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这里有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关切,有创新的激励;这里是一个智力激荡的磁场。我们以强调参与的研究方式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宗旨,全面参与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政策过程研究,为解决实践问题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我们期望,从这里开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和发展研究人才,一同探索中国公共治理的未来。谢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参与!2学院概况2008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始建于1999年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十年了,这十年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和公共部门管理机制改革的十年,是世界各国政府竞先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十年,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努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十年。十年来,学院以致力于推进公平社会的发展为使命,在“不问出身、不问资力、只唯实力”管理理念的指导下,以社会科学各专业为基础,提倡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跟进学术前沿;积极加强与多个政府公共部门的合作,注重对中国国情的深层把握,不断增强中国的问题意识。十年来,我们秉持这一理念,坚守以上原则,积极回应各种国际国内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这些原则逐渐显示出力量,并潜移默化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成为我们显著的优势。近年来,这些优势在国际国内不断得到强化和凸显。与此同时,学院在各个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政策参与广泛深入:十年来,学院(研究所)共计承担各类研究项目180多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项目11项,省部级45项,国际合作63项,到位科研经费6257万元。同时,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公开发表期刊论文220多篇,其中TheLancet两篇,SSCI、AHCI收录8篇,CSSCI收录100多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各6篇,《社会学研究》4篇,《管理世界》4篇,《统计研究》5篇,《经济研究》1篇,《新华文摘》转载4篇)。出版学术著作22部,提交各类研究报告100多篇,先后三次获得国务院、民政部及国家领导的重要批示。有4项科研成果和项目获得省部级奖项,2003年科研项目“中国社会救助体系改革”获得民政部首批民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2006年分别有研究报告、专著、论文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学术实力以及实证研究方法为我国社会政策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手段,学院广泛为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以及科技部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协助编制各种纲要和政策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发展日趋成熟:十年来,学院(研究所)围绕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学科下不断拓展新领域,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的硕博学位点和社会政策专业硕士点,现在学院拥有公共管理4个专业3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的管理权。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一切有益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创新和举措,逐步确立了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即:以与国际接轨、紧扣社会需求为原则,从定性、定量研究能力和理论修养三方面加强基础性训练;在教师配备、授课内容和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国际性;在符合中国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加强教学的前沿性;通过英文授课、案例教学、软件使用和实验设计等方式加强技能训练,为学生的就业或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在学院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学院在课程设置、导师制度、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提高,学科发展日趋成熟。3队伍建设呈现出规模、层次、结构、质量优势:一支由原来只有3人的教师队伍,发展成今天已拥有28名,且大多来自于世界知名学府,包括美国哈佛、伯克利以及马里兰等世界知名学府的朝气蓬勃的教师团队。这支团队目前有教授5名,副教授10名,外籍教师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位。这支团队不仅年轻,更重要的是学科背景、学术流派、定性定量研究等都可以相互补充,且都受到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总之,这支团队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层次、结构、质量和年龄优势。十年来,我们脚踏实地夯实了一砖一瓦,构筑了一个牢固的平台,2008年,我们由研究所改制成为一个研究和教学并重的学院,我们的舞台更大了,我们的天地更加广阔了。然而,由于我们的领域是全新的,再加上我们学院尚处于幼年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故她虽生机勃勃,又难免稚嫩。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特别要勇于开拓创新,要求每个人都能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参与到她的制度、价值、文化的形塑之中;这就更需要发挥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大家的才智和激情倾注到这个制度创新和价值构建的历史性过程之中。在新的平台上,我们要继续秉持原有的理念和原则,继续精进学术,求是创新,为打造贴近世界一流国际型、研究型的学院而更加努力奋斗!4名誉院长陈宗兴教授,地理学专业研究生,理学硕士学位。曾历任西北大学校长、西安市副市长、陕西省副省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现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2009年起,被学院聘为名誉院长,主要对加强学院的科学研究与政策服务能力进行指导。陈宗兴教授在三农问题、医药卫生领域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他组织和参加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和考察工作,并通过政协参政议政等方式和渠道反映民生问题,向政府提出了大量的议案和提案,如建议医疗卫生保健立法,建立国家药物制度;提倡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制定综合管理长江流域生态建设、合理划分流域管理权;认为“三农”问题症结在于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产业化低;提出基层农村卫生室建设问题和农村医生的保障问题;认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应重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宗兴教授出席了由北京师范大学与香港大学共同举办的“汶川地震应对全球对话”国际论坛,对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参加“汶川地震应对周年纪念:回顾和展望专题活动,对救灾工作进行总结。他的很多议案被政府采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陈宗兴教授编著的学术书籍有《地理环境概述》、《区域分析与规划》等。5院长简介张秀兰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学院社会福利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和医疗健康等。张秀兰教授先后承担研究课题3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同时还作为民政部的专家,承担了“十一五”规划、五保条例、城市低保标准的调节机制、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社会救助体系研究、艾滋病家庭救助等课题,此外还承担了来自教育部、卫生部、福特基金会、欧盟、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等课题。张秀兰教授提出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家庭政策以及社会抗逆力等理论对学术界和我国政策制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张秀兰教授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8篇(英文论文35篇),其中SSCI6篇,SCI10篇,《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各4篇,《新华文摘》转载4篇,论文“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另外,还发表会议论文18篇,撰写研究报告9篇。张秀兰教授在学院任社会服务研究中心和社会政策分析信息中心主任,讲授社会发展前沿专题研究、社会政策理论框架两门课程。6学院以科学研究为核心工作之一,不断强化研究基地和科研平台建设。学院下设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中心、社会服务研究中心、社会政策信息中心、儿童研究中心、社会公益研究中心、风险治理与社会创新中心、政策模型研究中心、政策案例中心、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中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地得到了提高,但贫困现象也变得愈来愈难以消除,因而也是当前困扰国际社会反贫困政策理论和技术的一个难题。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中心旨在加强对贫困及社会救助政策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介绍和总结各国反贫困社会政策的实践经验,从而为中国的反贫困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社会服务研究中心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组织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社会服务研究中心即是针对这一形势的发展而建立的,目的是帮助政府及各种非营利组织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中心的活动主要包括研究和培训。其中,研究活动包括社会问题研究、项目评估和政策分析等,其目的是理论联系实际,获得服务设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中心一直与政府密切合作,承担了很多社会政策绩效评估课题,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培训方面,中心为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培训内容以实用技能为主,根据对象的工作场所及其需要设计不同的课程组合,主要课程包括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非营利组织的融资与项目建议书、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社会服务和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我院师生到社区参观调研7儿童研究中心儿童研究中心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发展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同时为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相关的咨询和信息服务。研究领域涉及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ECCD),家庭、社区与儿童发展,教育与青少年发展,人口流动与儿童发展等。中心拥有一支多学科的研究队伍,专业涵盖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医学、政治学等,已经承担了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福特基金会(FordFoundation)、国际计划(PlanChina)等机构的多项课题。社会公益研究中心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又名非营利管理研究中心,它承载着非营利组织管理硕士点与博士点的建设工作,是本院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的具体载体。中心的宗旨是,以学术为基础、以研究为依托、参与各类NGO的组织运作与政策咨询,促进社会领域里自我组织能力的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公益行动的增进,达成公民社会的健康发育,与国家呈现出建设性的关系。中心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课题项目(清华牵头)、北京师范大学文科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学术帮扶项目和国家民政部课题等。目前,正积极将研究成果与理论能力向社会应用领域扩展,寻求与更多的NGO合作,共同面对非营利组织的组织管理、项目运作、社会管理和相关政策等问题。我院学生参加联合国节能减排活动我院师生到四川都江堰灾区调研8移民研究中心移民研究是一门新兴的科学,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移民和人口流动现象日益广泛。在中国,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移民问题呈现大规模、多样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