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专题卜永光:13685768301,bu8848@163.com个人简介卜永光,男,1983年生,山东巨野人,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讲师,《北京青年报》国际问题特约评论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生。博士论文获得台湾“思源人文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奖”首奖,是迄今为大陆唯一一篇获得所属专业该奖最高奖的博士论文。目前主要从事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领域的研究。曾作为团队主要成员之一,参与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810013)。近年来,先后在《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新世纪周刊》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专业评论文章。为何开设本专题“全球治理的乌托邦”?“无用之用”?儒家的成长路径和“平天下”理想推荐阅读:周鑫宇演讲《读大学有什么用?》(百度可见)“自由而无用”人生境界:工作—事业—责任全球化的责任第一讲何谓治理一、从统治到治理二、“治理”及“全球治理”的内涵和特征三、国内外研究简况四、时代呼唤全球治理一、从统治到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专门列出一章“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国家vs社会国家和社会关系模式强国家、强社会强国家、弱社会弱国家、强社会弱国家、若社会强强丛林状态善治社会国家自发秩序全能国家克鲁泡特金(1842年-1921年)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03年-1950年)统治:阶级性、政治性、强制性管理:单维性、直线形、控制性治理:多元性、互动性、协商性三者关系:同时存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具有顺序性,体现了历史进化二、“治理”及“全球治理”的内涵和特征中国古代的“治”“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天下尤未平”——《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中国古代的“理”“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晨起理荒秽”——陶渊明中国古代的“治理”“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荀子·君道》14治理(governance)一词意思是控制、引导和操纵。它最初用以指如何更好地解决城市和地方上的各种问题。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15关于“全球治理”的概念罗森瑙•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然并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与统治概念不同的是,它所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甚至可以认为治理是秩序加上意向性。•对于全球治理他指出,全球秩序中的治理并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行为领域,它指的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全球治理委员会•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而治理在世界的层面上一直被主要视为政府间的关系,如今则必须看到它与非政府组织、各种公民运动、跨国公司和世界资本市场有关。凡此种种均与具有广泛影响的全球大众传媒相互作用。全球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2期。治理(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主体多元化强调互动性问题指向性政府更多地掌舵,更少地划桨《没有政府的治理》?全球治理的先驱学者罗森瑙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的同名著作照字面被翻译为“没有政府的治理”,导致了在中文语境中把“政府”与“治理”对立起来的后果。其实,原作者主张治理,但不是简单地把“治理”与“政府”对立起来,因为在英文中,治理和政府的词根都是“govern”,是相通的,只是原来的治理以“政府”为主要手段,强调“统治”,不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因而要重视非政府的、市场的、国际的各种行为体在治理中的作用。罗森瑙本意为“没有统治”,而非“没有政府”,其后来的著作论文,都是这个意思。三、国内外研究简况国外(欧美)研究现状:过去三十多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全球问题的大量出现,全球治理的概念从社会科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的边缘逐渐走到主流。最早主张“全球治理”的并非西方大国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而是来自北欧小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领袖。1990年,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我国的代表为钱嘉栋大使),由瑞典社会党主席卡尔松(IngvarCarlsson)和圭亚那前总统兰法尔(S.Ramphal,“可持续发展”最早倡导者之一)任主席。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1995年,该委员会发布了《天涯成比邻》的全球治理报告,阐明了“全球治理”的概念和价值。从此“全球治理”成为国际流行术语。在西方基本上发展成为一个学科。一些著名大学还在原来的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专业基础上设立了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和全球治理专业(如英国诺丁汉大学设在我国宁波的分校,就招收“全球治理专业”的研究生,但国内高校尚无这一专业),研究全球治理问题的博士论文也越来越多。2009年,英国华威大学、美国布朗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挪威国际问题研究所、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组成了“治理研究和分析联盟”(theAllianceforGovernanceResearchandAnalysis,简称:AGORA)。这显示,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成为更加国际化的学科。欧洲的全球治理理论,目前比较重视作为全球治理环节或者部分的“地区治理”(regionalgovernance)。地区治理不限于欧洲,而是包括了其它地区的情况。此外,英国、德国、瑞典、丹麦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欧洲学者还已经开始进行了“比较地区治理”的相关研究。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学者的全球治理研究是在对全球化和全球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过去三十余年,通过改革开放、加入国际组织(WTO、多边会议和地区组织等)和民间社会的国际交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世界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学者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国际体系,自然或者主动地深入到探寻如何管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即全球治理问题)的层面。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中外学术交流,一些中国学者在过去十多年里,对国外的全球化研究、全球治理研究做了大量的梳理、引介、评论工作;国内一些大学,包括人民大学开设了全球问题和全球治理研究生课程;有的中国学者开始介入西方全球治理理论的讨论中(如参加国际会议、用英文发表有关论文等),并强调全球治理研究的中国视角和中国方法的重要性,引起了国际全球治理研究界的注意。不过,中国学者对国际问题的研究重心仍然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问题”,以及国别和地区研究,精力集中在诸如权力政治、国家利益、大国关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双边外交(外交上的双边主义)、地区安全等“高级政治”问题领域。尽管已经开展了一些紧迫的全球问题研究(如能源、粮食、气候、环境),但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尚未进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主流,多数中国学者还不熟悉全球治理理论,因而,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是一个急需开拓、意义重要、潜力很大的学科领域。“在我们这个时代,研究国际关系就等于探求人类的生存之道。假设人类文明在今后30年内毁灭,其原因将不是饥馑或瘟疫,而是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从国际关系到全球学四、时代呼唤全球治理全球化与研究议程的变化“Thetraditionalagendaofinternationalaffairs—thebalanceamongmajorpowers,thesecurityofnations—nolongerdefinesourperilandpossibilities…Nowweareenteringanewera;oldinternationalpatternsarecrumbling;oldslogansareuninstructive;oldsolutionsareunvailing.Theworldhasbecomeinterdependentineconomics,incommunications,inhumanaspirations”----HenryKissinger全球化与研究议程的变化对研究世界事务的中国学者和学生来说,当前需要认识到的,不应是继续浪费时间和精力大量“学习”、“引进”那些陈旧的“国际关系学”(这些东西如同发达国家早已淘汰但在中国却大量生产消费的低档次、高污染轿车!)上,而是认真地面对全球化,改造我们的学科,主要研究两个大的概念,即“变化的概念”和“复杂性的概念”,然后分别去理解什么是“全球经济”、什么是“全球社会”、什么是“全球环境”、什么是“全球政治”、什么是“全球治理”,等等——庞中英:“有多少种全球化”,载《世界知识》,2004年第18期;“Thetraditionalagendaofinternationalaffairs—thebalanceamongmajorpowers,thesecurityofnations—nolongerdefinesourperilandpossibilities…Nowweareenteringanewera;oldinternationalpatternsarecrumbling;oldslogansareuninstructive;oldsolutionsareunvailing.Theworldhasbecomeinterdependentineconomics,incommunications,inhumanaspirations”----HenryKissinger老问题、新问题与老问题的新答案弗拉克·奈特(FrankH.Knight):题目未变,答案变了。全球治理“forwhat”什么是全球正义?秩序vs公平怎样对国家体系加以改革?大国一致:基辛格模式全球中央集权:激进的救世主义模式地区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模式霸权治理(美国治下的和平)G2模式全球治理推荐阅读《无政府社会》第十三章“怎样对国家体系加以改革?”参见: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Orsee:HedleyBull,TheAnarchysociety:AStudyofOrderinWorldPolitic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7.四、推荐书目1.庞中英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全球治理卷》,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2.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约瑟夫·奈、约翰·唐纳胡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4.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詹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