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V4.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二: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一)项目概况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单位为广西中医学院,建设地点位于广西中医学院仙葫新校区。创新平台主要由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整合而成,融合了广西中医学院的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壮医药学等多个优势学科的优质资源。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定位于成为广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技术交流及信息服务中心。本项目建设资金总额1.05亿元,其中计划申请广西“建设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专项资金7500万元,其余由广西中医学院多渠道筹措,主要用于优秀拔尖人才引进、科研骨干的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项目支持、创新团队建设、现有仪器设备的升级改造等用途。(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广西是我国中药资源第二大省区,广西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区位地域、民族政策、人力资源等优势特色,而且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通过科技集成和体制创新,按照自治区政府“打造八桂药谷,创建南方药都,开辟西南药道,振兴民族药业”的战略部署,全面提升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现代化科技水平,进而为推进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建设,构建和谐广西做出应有贡献,是中医药、民族医药行业的义务和责任。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发挥广西的优势和特色,推进广西中药现代化进程和中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培育独具特色的广西现代中药科技产业,提升广西中药产业对全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贡献,现根据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家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广西《“十一五”广西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应该尽快通过政府引导和产学研共同参与的模式,建立起创新药物研发的技术支撑平台,从而带动广西中医药科研和产业的发展。建设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主要针对新药研发的关键技术环节与我区中医药产业价值链中比较薄弱的中游研发环节,注重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的新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平台实体和依托单位的软硬件条件建设,逐步建立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研究、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研究、中药药效与新药创制研究等三大类技术平台,初步建立技术较先进、与国际通行规范接轨的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体系雏型,为我区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广西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目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划重点建设大学之一,也是广西开展研究生教育最早的高等院校之一。2003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为我区第一所获此殊荣的高校。广西中医学院现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建设学科,14个广西重点中医建设专科,4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个自治区金源单位,2个自治区(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和三所地方非直属附属医院均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此外,还有8所教学医院、15所实习医院及23家制药厂、药检所、药物研究所、医药公司等作为广西中医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广西中医学院汇聚了全区中医药行业的精英人才,科研与人才优势明显。目前拥有3个自治区高校人才小高地,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广西中医学院就中标了11项,其中6项是民族医药研究项目。以广西中医学院为代表的广西中医药科研群体,2002年以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厅级科研课题2000多项。近5年来,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2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7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50项;通过成果鉴定8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及先进水平1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5项,国内先进水平14项。因此,依托广西中医学院建设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提高广西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水平,有利于广西中医药高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我区乃至我国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我区乃至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三)总体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1.总体目标立足广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打造“一个团队、两支队伍、三大专业技术平台”。一个团队:中药新药基础研究创新团队两支队伍:建设一支中医药科研技术队伍培养一支中医药科研管理队伍三大平台: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研究平台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研究平台中药药效与新药创制研究平台2.近期目标(2012~2013年)在建设周期的头2年内,重点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基础建设与设备的升级改造工作,制定各项运行条例,整合存量科研资源,建成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实验室。3.中远期目标(2014~2016年)通过5年的建设,充分整合利用本科技创新平台与广西区域的中医药科研实力,形成一个活跃的广西中医药科研项目集散基地,建成“一个团队、两支队伍、三大专业技术平台”。4.功能定位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将贯彻“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平台建设方针,创新发展思路,建设成为广西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产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共享型科研基础条件平台,按照“开放、服务、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整合广西中医学院为主的广西中医药科研实验研究基地资源,弥补广西中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薄弱部分,研究和发展中医药科研的先进适用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高新技术,以点带面,以增强广西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来带动中医药事业的全面进步。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将为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持续发展不断提供优良品种的筛选与评价、名优复方二次开发、现代中药新剂型研制以及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开发、高技术工程化、产业化技术成果,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群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和强大产品竞争力保证、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和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的功能。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同时为促进中医、民族医特色优势的保持与发挥,研究推广特色诊疗技术,加强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中医治疗方案和“治未病”技术方法的总结研究提供临床科研平台,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培养新型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民族医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保障。(四)总体建设任务概述1.加强广西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有效利整合、优化广西现有中医药科研创新和技术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吸纳各方面力量,加快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的内涵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中药研发技术服务体系,开展从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药工程技术设备、复方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到质量控制的各种研究和技术服务。2.加强广西中药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以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广西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的主体,与区内中医药企业密切协作,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按照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对临床长期使用的中药复方、民间蕴藏的有效单方、验方,进行组方配伍、药效学验证、剂型、质量标准、质量稳定性、临床试验研究等系统研究,开展中药的功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提取、分离、纯化研究、组方配伍研究、活性成分和有效部位的筛选研究,为研制科技含量较高的中药新药打下基础,研制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3.开展广西特色民族医药的相关基础研究开展民族医学的病因病理、辨病施治、药物理论、药物加工、组方配伍理论、用药方法等基本理论的收集整理、研究总结。进行壮医药与其它民族医药理论的比较分析。开展民族药材的应用基础研究,对具有广泛临床和民间应用基础的药材,进行资源分布、生态环境、同功品种、易混品种、种植(养殖)、抚育、质量检测、活性成分、药理毒理等研究。开展现有广西特色民族药制剂的深入研究。在认真筛选的基础上,鼓励对有潜力的品种,开展作用机制、物质基础、工艺技术、质量标准的深入研究;探讨复方或单方有效部位的量效关系、物质基础或药效物质群。4.加强中药、广西特色民族药的二次开发,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对现有临床和市场价值均较高的中药、广西特色民族药品种进行深度研发,在药物剂型、工艺技术、质量标准、设备改造等方面科技创新,注重发展控释制剂、透皮制剂、靶向制剂、固体分散制剂和生物工程药物等,进一步提高其科技含量、工艺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5.加强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开展中药、广西特色民族药资源的保护、抚育以及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研究,解决好中药、广西特色民族药工业原料的源头质量、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问题。6.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通过选拔深造、重点资助、创造工作条件等方式,培养、引进、稳定一批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一个中药新药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医药科研技术团队和科研管理队伍,培养一批熟悉市场运作与新药研发程序的市场化专门人才。(五)各专业研究平台建设目标与任务内容1.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研究平台1.1建设目标以中医传统学术理论发掘整理与创新研究、中医方证相关的基础研究、民族医药挖掘整理与文献数字化研究、中医优势病种防治的基础研究为中医理论创新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综合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引入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通过对中医理论的研究,力求实现阐释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突破。以中医药防治肝病的研究、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研究、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中医药防治骨科疾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为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采用中医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中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以朱琏针灸学术思想及浅刺针法研究、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推拿手法的新理论新技术及现代研究为中医针灸推拿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继承中医针灸推拿的宝贵学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及手段对传统针灸推拿医学体系进行全新的阐发与探索,拓展传统针灸推拿医学的学术视野与临床范围,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努力创造针灸推拿的新理论、新疗法、新技术。1.2任务内容1.2.1中医传统学术理论发掘整理与创新研究(1)脑神学说的现代研究早在《内经》时期,对脑及脑主神明就有许多论述,但受先秦哲学思想“心主神明”的影响以及五行学说的局限,脑的生理病理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认真梳理古今文献,提出新的假说,借助现代医学的技术与方法,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加以论证,从而客观、科学地阐明脑的生理、病理及与五脏的关系。(2)扶阳法的研究与评价本研究方向基于中医经典理论和方法,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自然科学,开展扶阳理论研究,如传统文化、中医经典重阳及扶阳思想的研究;郑钦安卢铸之扶阳理论学术渊源研究;历代医家学术思想比较研究,如扶阳理论与传统温补学派理论比较研究、钦安与历代伤寒学派医家比较研究。(3)伏疫学说创新性研究以中医传统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注重理论和临床、传统和现代、传承与创新的结合,针对艾滋病、肝炎、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不断出现或流行的现实,探讨其病因病机,创新性地提出“伏疫”、“热郁瘀”等病机理论并进探讨其科学内涵,有可能在温病病因病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说。(4)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从医60余年,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学验俱丰,其学术思想、学术特色与成就、临床经验等需要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承。1.2.2中医方证相关的基础研究(1)药-方-证关联规律研究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依据,遵循方剂配伍理论,选择有代表性的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