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 大问题》费孝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城镇大问题费孝通一今年的春末夏初,我在江苏省吴江县住了一个月,对该县十来个小城镇的历史与现状作了初步探索。此后打算写一篇关于小城镇的类别、层次、兴衰、布局和发展的文章,来参加这次小城镇讨论会。然而一回到北京,时间由不得自己支配,这个打算便落了空。因此,这里只能依我的腹稿,谈谈我在吴江调查的感受以及由此联想到的一些问题,只是一个提供讨论的发言。在说到正题以前,首先说说我对这次讨论会的四点希望,即希望通过讨论取得四个具体结果:一是出版一本研究论文集;二是订出一个今后切实可行的研究规划;三是为今冬全国政协小城镇问题调查组作出准备工作,就是提出一些请他们来调查的问题;四是成立一个推动、协调、交流这个课题研究工作的学术性组织。这次学术讨论会是今年年初确定的,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现在不仅会议如期举行,而且还汇集了几十篇论文。万事开头难,时间只有半年,这样的结果确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当珍惜已经获得的成果,以论文集的形式将迈出的这第一步脚印留下来。这些论文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们都联系小城镇建设的实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小城镇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我认为这个研究方向是对头的。我国的社会科学应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贯彻这里所提出的指导思想和达到最终目标并不那么容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于马列主义理论,我们多少学了一些,许多同志也诚心诚意地想把事情办好;但是学习的理论常常不能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这就使得我们的认识往往落后于实际。对于具体问题的有处理也就提不出实事求是的建议来,难免把以往的经验或是别国的东西硬套照搬,以致花了过多的学费,亏了本,走了不少弯路。失误使人清醒。现在我们多少懂得了一点小平同志在他的《文选》里所阐明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出真知,实事求是才能懂得什么是中国的特点。我们的小城镇研究一开始就摆脱了在概念中兜圈子、从书本到书本的模式,而注重实地调查,力求在对小城镇的实际考察中提高认识。可以说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尝试。以实践为根基的认识自然要具体、充实很多。尽管现有的文章还显得粗糙,分析不够全面,可是写在论文里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我们从概念里推论出来的,更不是凭主观臆想出来的东西。只要我们能自觉地、不留情面地把其中一切不符合实际的成分筛选掉,那么这些文章就成为现实小城镇面貌的素描。它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人们还是要翻看,仍然具有价值。价值就在于它是未来的起步;而今后的变化则是它的延续。当然,人们的主观认识与事物的客观存在完全符合是不可能的。人们对客观实际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而客观实际又是不断变动的,人们的认识也得跟着变动。反映不能及时,跟不上变化而固步自封,认识就会落后于实际。我们的一生,人类的一代又一代,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向前走的。我们今天对于小城镇的认识,过些时候回头一看,如能发现它的肤浅和幼稚,那就证明我们的认识有了进步。这不是很好么?不怕起点低,只怕发展慢。为了留下历史的痕迹和认识的脚印,不使我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这一点宝贵的知识流失,我希望江苏人民出版社能把这次讨论会的论文印成一本集子出版。我认为把知识流传开来,储存下去,应是出版社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在出版之前,还必须对文稿进行选择和修正,容许认识不足并不等于是说文章可以拙劣。会见情人前总得打扮一番,以自认为最能悦人的面貌见世。为此,我愿意承担一部分推荐论文的责任,出版一本小城镇研究论文选集,这是我对这次会议的第一个希望。小城镇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它不仅是社会科学范围内国家“六五”规划中的一个重点课题,而且它在“七五”规划中还将继续研究下去。现在我们在苏南所进行的研究只是这个课题的开始。为了使这项研究不断深入和扩大,我们必须考虑下一步究意应该怎样走,同时对下一年做出具体的计划,并对“七五”规划的远景做一些设想。这是我对这次会议的第二个希望。进行科学研究最忌讳的毛病是一叶障目,坐井观天。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这一年所进行的小城镇研究无论从深度或广度上看都还很不够。到目前为止,课题组既没有对某一个小城镇作出全面深入的解剖,也没有越出吴江县的范围。这就好比是在显微镜下找到了一个细胞,但尚未看得清楚,更未顾及其他类似的细胞。胡耀邦同志视察西北回来,提出要种草种树开发大西北,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在此之前,确实很少有人想过还有一个大西北可以开发的问题。可见中国之大,不允许我们做井底之蛙。即使以后研究范围扩大到江苏全省,对全国而言,它仍然只是一个点而已。我们要提出江苏在全国、苏州在江苏、吴江在苏州,它们所处的地位怎样的问题来告诫自己不能满足于一孔之见,更不应以点概面。相反,应当提出认识的限度和吴江县小城镇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然而管中窥豹所见的毕竟是豹的一个部分。吴江县小城镇有它的特殊性,但也有中国小城镇的共性。只要我们真正科学地解剖这只麻雀,并摆正点与面的位置,恰当处理两者关系,那么,在一定程度上点上的调查也能反映全局的基本面貌。吴江县地处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苏南,我们以吴江小城镇为调查点进行深入分析,或许是触到了小城镇问题的塔尖。所谓塔尖是指吴江县小城镇建设的今天有可能是其他地区发展的明天;现在在这里出现的问题有可能将来在别的地方也会碰到。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发生、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那么对不同地区今后的小城镇建设无疑有指导和参考意义。当然,我们在开始时必须十分警惕,决不要忘记我们只是在解剖一只麻雀,而一只麻雀是不能代表所有麻雀的。科学研究的进行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要使小城镇研究深入下去,必须订出一个具体计划。我们要把研究重点继续放在原先的调查点上,一方面对已经触及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要像调节照相机的焦距那样,使其有更清晰的影像;另一方面应检查前期研究中有哪些缺门,即有哪些问题还没有作调查,要在一个镇上开拓更多的调查项目。与此同时,可以选择几个不同类型的地区开辟新的调查点,以便于作比较分析,并制订必要的研究指标,为从调查点上的定性分析推向面上的定量分析作准备。事实上,制定研究计划的过程就是明确研究目的和要求的过程。只有研究目的和要求明确了,计划才能订得具体可行。为此,我们这次会议作了新的尝试。与会者有社会学的研究人员,有其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研工作者和大专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还特别邀请了在小城镇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和中央有关部门、江苏的省、市、县三级政策研究机构的同志一起来参加讨论。针对同一个研究课题,进行如此广泛的多学科、多系统、多层次的交流和协作,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尝试。但愿我们能创立一条成功的经验,有助于我国学术的发展。这种广泛的结合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能听到更多的不同见解,启迪自己的思想。所谓学术讨论,除发表自己的见解外,就是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我曾在《读书》杂志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人看我》,主张我们要认真地看人家怎样看我们所看的东西。二是使科学研究与实际要求挂起钩来。以往的理论脱离实际,除了个人认识上的原因外,还有社会组织上的原因。由于科研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长期缺乏交流,造成知识分子与实际工作者背对着背。前者愿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但不知用武之地在哪里;后者希望以科学知识来指导工作,然而不了解所需知识在何方。现在两者都转过背来,面对着面。实际工作者向科研人员质疑、问难、提要求,使科研目的更明确,计划更合理,成果也更富有实际意义。科研人员向实际工作者介绍成果,提供建议,使实践近客观规进行,工作具有科学基础。我的第三点希望就是要对贯彻“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在前一段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当前小城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大家在认识上比较一致的建议供决策机构参考,起到咨询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知识,也就是要依据从科学研究取得正确反映实际的知识,去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要做到这一点,科学研究和建设工作之间必须建立起畅通的渠道,使得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能提到科研的项目里,经过科学研究反映出实际情况,再根据政策方针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由决策机关审核各种建议,联系有关情况,并考虑可行的时机作出实施的决定。这些决定通过行政机构的执行和群众的实践,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一项决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实践的验证,而且旧矛盾的解决又会引起新的矛盾,效果的估计和新问题的产生又将构成新的科研项目。这就是说,由科研、咨询、决策和实践构成一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循环系统,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周而复始,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国的决策者是党的领导机构,通过决策体现党的领导。领导的群众路线实际上就是上述建设工作循环系统的根本模式。由于现代化的日益深入,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决策过程更显得需要对情况的了解和对问题的分析,所以提出干部要知识化,也就是要把决策过程放在科学的基础上。把科研和咨询作为这个循环系统中的必要环节,实质上就是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把科研和咨询作为上述系统中的必要环节包涵着它们具有和其他有联系的环节相对的独立性。我们党的领导一向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所以一切政策的制定都要求经过调查研究。毛主席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各级领导都有专门从事政策研究的机构,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但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反面的教训,那就是在“左”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十年动乱期间,这些担负反映实际情况责任的研究机构被视作已定政策的辩护者,甚至看作是主管人员个人意志的吹鼓手,走向了科学的反面,“四人帮”的“内查外调”暴露了它的极端危害性。科学知识必须为政治服务。这里所说的服务绝对有别于“四人帮”时的“梁效”对其主子的“效忠”。科学研究要对客观事实负责,即实事求是。但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不等于消除了可能有的片面性,每一门学科的研究,其片面性都是难以避免的。越是专家,其片面性或许会越大。为了不使决策陷入片面性,在决策和科研之间应当有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综合各个学科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进行“会诊”,然后才向决策机构提出若干建议及论证。至于怎样组织这类咨询工作,我们现在还没有经验。我建议不妨作一个试验,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有关专家对一定的事关重大的建设问题组成咨询小组。这个咨询小组应当联系群众,联系各个学科,发挥其综合性的特点,向党的领导机构提出建议,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意见,以备党作决策时参考。在党的领导依据建议、资料制定决策以后,由行政机构付诸实践。政策在实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客观事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又给研究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于是上述过程又重复进行。实践、科研、咨询和决策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我们的小城镇研究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科研项目。现在它已经吸引了多学科和多层次的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范围的扩展,将会有来自更多方面的同志参加进来。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应的机构来加强各方的联系,进行组织和协调。所以,我的第四点希望是在这次会议结束时成立一个关于小城镇研究的学术性团体,把现有有志于此的同志组合起来。由于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是在江苏,所以我建议请江苏的同志偏劳,出面来组织这一个团体。至于团体的名称、机构和任务等具体内容,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决定。二小城镇问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它是在客观实践的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认识它。记得1981年初我到天津开会,遇见当时在天津市委工作的李定同志,他告诉我,1980年胡耀邦同志到云南视察,看到保山县板桥公社的小集镇破烂不堪,凄凄凉凉。于是就在同年年底的一次会议上,讲到要发展商品经济,小城镇不恢复是不行的。要使农村里面的知识分子不到大城市来,不解决小城镇问题就难以做到。如果我们的国家只有大城市、中城市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腿。可见中央领导早就看到了小城镇问题的意义,要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可是,据说在传达了耀邦同志上述讲话以后的几个月中,并没有得到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