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湖南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湖南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前言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现今社会发展及改革的大趋势,我们的教育行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同受沐浴!和其他发达国家不一样的是,中国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比例达到4:3,而中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镇教育和农村教育也失去了平衡。当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时,偏远的湖南农村也迎来了信息化建设的春天!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学生获取信息不可替代的工具之一。本文就网络的优势和实际应用,简单分析教育信息化在湖南农村地区开展现状存在的一些问题,应采取的对策!第一章实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是西部教育在教育资源贫乏条件下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1]。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2]。1、西部农村实施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西部教育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技术。2、西部农村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经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教育的发展还相对比较薄弱,是全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难点。积极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进一步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距,全面提高西部各名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已成当务之急。3、城乡数字差距越拉越大。在西部地区,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的学校还没有开始信息化建设,有51%的学校处于起步阶段,有37%的学校(主要集中在高校)开始进入应用阶段。而在华中、华南地区,信息化建设已经比较成熟[5]。而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信息重要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信息变得更加重要。社会瞬息万变,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需要的信息,就只能管中窥豹,以偏概全。在清王朝,我们就已经吃过信息匮乏的亏,“吃一堑,长一智”,为了让我们的国家不重蹈覆辙,也为了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只有把教育作为重点来抓,提高人民的教育意识,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基于我国的国情,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比例达到4:3,因此,农村的教育不容忽视。但现在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广大的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为了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为了教育公平,让农村的孩子城市的孩子享有一样的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4、众所皆知,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俗话说,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长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家访,曾经是学校教师和家长沟通的最好渠道。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小学生明显减少,为了节约资源,只能是取消一些中小学校的办学点,集中到一起组班教学。这样做,导致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乡村,给教师家访加大了难度。这个曾经家长老师最好的沟通方式,变成了一个最不可行的方式。但家长老师之间不能没有沟通,怎么办?网络,在家长和教师之间架起了一座天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信息化手段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但农村的网络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加大对信息化的建设,才能让家长老师之间更好的交流沟通。第二章农村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一些问题20世纪末,党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21世纪初,党中央又把“新农村建设”提上日程。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新农村建设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只有把农民的基本素质提高,造就新一代农民,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民的培养又在于教育。教育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两项举措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不得不让人堪忧。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3,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生也占到了全国中小学学生的75%以上。而湖南农村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远远落后城市中小学教育,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严重落后的状态,就会直接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农村建设。而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又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息息相关。那么,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究竟有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呢?1、教育信息环境的不完善(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基本设施的建设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最基本的条件做基础,一切都只能是天方夜谭!而就是这最基本的要求,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相关教育资源配置上,国家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平衡性、不公平性:投资向大、中城市学校倾斜、条件较好的学校倾斜、向重点乡镇学校倾斜,完全忽视一般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人为的造成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在村小学有微机室的学校屈指可数)。(1)、资金的短缺,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碰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贫困地区搞教育信息化,绕不过去的难题就是“钱”。信息化教育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资金投入的确是个叫学校领导头疼的大难题,尤其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西部由于经济不发达,财政困难,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财政投入几乎为零(只有对县政府规划的极个别重点新建学校投入)。在对信息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硬件、轻视软件、忽视教师培训的现象。以绥宁县第二中学为例,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400余人;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学部,是省级示范学校。但在信息化硬件方面的建设,学校显得很落后。学校计算机数量少,全校仅仅只有一个机房,可用电脑不足40台,而平均一个班就有学生50人,根本满足不了一人一机;而且机器配置档次低:CPU是赛扬600,硬盘5-10G,内存只有32MB。这样的条件,根本达不到各市教育部门关于中小学师生危机配置的基本要求,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继续更新,资金又不知道从何而来。上报县财政,但县财政收入每年都是屈指可数,需要建设的地方还很多,因此增添新设备的设想只能一拖再拖。硬件的建设只是一个方面,从软件环境上看,学校“校校通”工程处于起步阶段,教育资源局域网刚刚建设,教育资源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从网上获取教育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学校已拥有的教学软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已有的软件质量也较差、实用性不强,且盗版软件占有率几乎为100%,可以说,真正符合学校师生课堂需要的软件数量微乎其微。(2)、设备利用率不高。很多学校通过各方的努力,把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得有模有样,但是真正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却屈指可数。大部分的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只是为了一个称号被迫去配置各种设施。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因为信息技术不是中、高考学科,学校花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精力少之又少。每个星期只开设一次课,而且就是这仅仅的一次课,还基本上是在普通教师上,学生实际上机操作的机会并不多。导致花大价钱购买的设施都成了摆设,没有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是以绥宁二中为例,学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一般不开放。只有在领导视察、公开课、开学第一课等情况下才开放。宝贵的资源在大部分时间里是空置着的。学生只能是看着机房、多媒体教室,饱饱眼福。(3)、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能及时共享。一方面,农村学校网络建设缓慢,仅有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开通了校园网,多数乡村小学甚至互联网都没有接通。因为没有接上互联网,很多其他地区、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得不到及时的共享,而且绝大多数学校资源匮乏,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软件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即使有条件的学校利用现有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课件、视频。但是由于缺乏资源共享的观念,这些宝贵的软件资源没有及时的共享给同事。同一个课件或者视频,可能所有人都在做。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资源,也造成设备的实际利用率不高。(4)、片面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缺乏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因为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加上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欠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是教授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忽视了学生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德育及情感的教育,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严重偏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三大教学理念: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2、在很多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片面看待信息技术教育及重视程度不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1)、对于一个学校来说,领导班子的观念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领导的观念也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农村学校的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信息技术学科也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即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又从事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学,身兼两职,工作上力不从心,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在应试教育这根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教师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在绥宁县第二中学,接受过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训的教师只有一个,面对这种情况,只能从物理教师或者其他学科教师中稍微懂得电脑知识的教师中抽调。学校片面的追求高升学率,高一、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为其他学科让道是常有的事。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对信息化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政府领导对信息化教育不关心,只顾搞经济建设;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摆样子,可有可无的,对当前教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而且跟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效率偏低;有的学校领导甚至公开说:“讲课用什么课件,不用就讲不好吗?把课讲好,来实际点,用不着搞什么花花样!”教师在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中大多数认为信息技术是城市学校的专利,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没有意识到在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如果自己不努力,迟早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因为学校各个方面对信息化的误识和不重视,信息化教育始终在“打字、排版练习”和“各学科课堂演示辅助教学”的低级阶段徘徊。(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中扮演着主体地位。新课改理念的推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为了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就在这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能上好的一次课,何必要搞得那么复杂,那么兴师动众。更有部分教师在信息化进程中为自己找借口:“我制作水平低,运用能力差,跟不上当前的形式需要,慢慢适应吧!”在农村教师队伍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较少。据2004年得调查表明,30%左右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专业或其他培训,而50%的教师只参加过1至2次短期培训。有关部门没有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缺少系统的培训内容,缺少有效的检测机制,也是导致师资培训滞后的重要原因。一些受训的教师认为,现在的培训内容要么重复,要么高深莫测,远离教学实践,没有针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进行培训,实施的是“一刀切”的培训方式。同样信息技术培训反映出的问题是理论、技术、教学实践的脱离。(3)、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她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也是息息相关的。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少青少年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好的前程毁在了网络上。这些消息的报道,让家长、社会认为网络是不好的东西,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是在误人子弟,把学生往邪路上领。对于学生方面来说,信息技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