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前言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岭山系末端,介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三大地貌单元之间,位于西秦岭纬向构造带与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交汇处,地势陡峻、地层破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深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局地暴雨多发,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也是全国滑坡、泥石流发育密集区之一。1总则1.1编制目的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目前,山洪灾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为了高效、有序地做好我区山洪灾害的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规范救灾程序,落实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和避险防御工作,从根本上提高防御能力,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当务之急。根据国家防总和省、市抗旱防汛指挥部要求,制定本预案。21.2编制依据1.2.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陇南市及武都区颁布的有关规范性文件。1.2.2经过批准的国家、甘肃省、陇南市及陇南市武都区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等。1.2.3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1.3编制原则1.3.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大力强化政府防对御山洪灾害的应急管理。1.3.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的原则。我区抗旱防汛指挥部要加强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以乡(镇)、村为重点,提高基层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共同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1.3.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分部门管理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1.3.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1.4本御案的适用范围该御案适用于武都区境内全部的12个镇,24个乡,涉及84处滑坡,96条山洪泥石流沟道。各防御点的情况详见武都区山3洪灾害防御表。2基本情况2.1自然情况2.1.1河流分布情况武都区属于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河流分布在全区纵横交错,遍布高山峡谷之中。干流以白龙江为主,其它支流呈‘羽’状分布在白龙江的两侧。另外有秦家河、柯家河、大团鱼河、金厂河分别从我区的西北和东南流出境外。我区有灾害性山洪沟道264条,具有防御任务的山洪沟道(流域)为96条,山洪防治区规划总面积为3630.22km2,占全区国土面积4683km2的77.5%。2.1.2气象、水文条件、暴雨洪水特征2.1.2.1气象我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大陆性气候,为南北气候过渡区,由于地形复杂,垂直分布明显,具有亚热、暖温、温和、温凉、温寒五种气候特征。我区风速不大,多年平均风速1.5米/秒,最大风速24米/秒,夏天盛行东南风,冬天以西北风为主,春秋为风向更替过渡期,因而春秋多风。2.1.2.2水文条件我区年降水量400-500mm,其中东南部降水在800mm以上,裕河等地降水量大于900mm,北部高半山地区降水量也较多,约650mm,白龙江流域、北峪河流域、福津河流域等中部低半山河4谷一带降水相对较少,年降水量在450mm左右。我区径流主要受降水影响,分布规律与降水同步,其径流深度白龙江及其支流为200-400mm,裕河流域为400-500mm,而汉水支流200-250mm,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增趋势。2.1.2.3暴雨洪水特征我区白龙江及其支流流域内植被差,保水能力减弱,每到夏秋雨季(主要是每年7-9月),常因暴雨成灾,暴雨强度大,来势猛,极易形成山洪,从而引发,发生泥石流、滑坡、破坏性强,危害大;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暴雨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川坝;季节性强,频率高;据统计,武都区24小时最大雨强为74.6mm,6小时最大雨强为52.8mm,3小时最大雨强为44.4mm,一小时最大降雨量32.4mm,30分钟最大雨强为30mm,10分钟最大雨强为16mm。自1951年以来,我区日降水量大于25mm的大雨频率约为2.7次/年,大于50mm的暴雨接近1次/年,特别是1987年5月22日,寺背沟36分钟降雨量31.5mm,1986年8月6日,马槽沟10分钟降雨量23mm。2.1.3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水土流失2.1.3.1地形、地貌我区地处陇南山区中部,地形复杂,属秦岭褶皱带西段,山势陡峻,河谷幽深,峰峦起伏,群山环绕,峰尖坡陡,山系多呈5西北—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从东南660m,上升到西北部的3600m,区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2.1.3.2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我区白龙江中游地区,地处两个不同构造体系的交接部位,洋布梁子——大年断层以南为松潘——甘孜北东向褶皱带,以北属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内微成盆地以南的南秦岭褶皱带。舟曲——罗寨河段,正位于南岭东西向褶皱带武都山字型构造西翼白龙江复背斜部。武都山字型构造,为一弧顶向南突出的一系列弧形褶皱,断层组成。武都以西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以东为北东——南西向构造线。白龙江复背斜,褶皱紧密,基本对称,两翼岩层倾角一般为40——60度。背斜南翼,缺失志留系中、上统的上部及泥盆系地层,使志留系中、上统的下部地层直接与洋布梁子——大年断层推覆来的石炭系地层相接触。石炭系地层以南,主要是三迭系地层组成的紧密状博峪河向斜。背斜北翼,志留系地层出露齐全,与遭受葱地——铁家山断层组切割的泥盆,石炭,二迭系地层接触。断层组以北,为三迭系地层组成的一个向北倾斜的宫亭——桥子坝单斜构造,次一级褶皱发育。地层从志留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以志留系分布最广。志留系到三迭系,为一套海相沉积的浅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其有岩浆岩侵入体及酸、中、基性岩脉穿插。志留系地层,以6软弱的千枚岩、板岩为主,夹有坚硬的灰岩、砂岩,厚4.700余米;泥盆系——三叠系地层,以坚硬半坚硬灰岩、白云岩为主,夹有软弱的千枚岩、板岩,厚万米余。侏罗系到第三系,为断陷盆地内沉积的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岩性以坚硬半坚硬的砾岩、砂岩为主,夹有软弱的页岩和砂质粘土。厚约万米,其中,上第三系下部,有火山角砾岩及火山熔岩分布。第四系堆积物,主要分布在白龙江两岸及其岷江、北峪河、拱坝河、角弓河、沟坝河等较大支流河谷内,以及山间坳谷和平缓的山坡山梁上,我区的地质构造根据地层岩性可分为三个岩系:变质岩系、沉积岩系和白垩系。变质岩系由志留系—石炭系的千枚岩、板岩、方岩、云质灰岩组成;沉积岩系岩层为中厚层灰岩组成;白垩系岩层为砂岩、砂砾岩夹泥页岩。2.1.3.3水土流失按照甘肃省水土保持区划,我区为陇南土石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流失总面积367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8.4%。靠近西礼黄土丘陵区,西汉水流域和北峪河、沟坝河流域,海拔1200—2200米,土壤侵蚀以面蚀为主,沟蚀次之,年平均侵蚀模数5000吨左右,位于岭南的高山深谷区,主要为白龙江流域,河谷海拔600—1500米,山岭海拔2000—3600米,相对高差悬殊,为高山深谷地貌,受多期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褶皱、断层发育,岩性混杂,风化剥蚀强烈,降雨较集中,植被稀少,沟谷重力侵7蚀和泥石流十分活跃,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高达5000—15000吨,剧烈侵蚀的泥流沟可达35000吨左右,旱洪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2.2经济社会情况2.2.1行政区划、人口及分布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白龙江中游,介于东径104。34′—105。38′,北纬32。48′—33。43′之间。东邻康县、成县;南接陕西宁强、四川青川、及本省文县;西与宕昌、舟曲毗连;北依西和、礼县。东西宽76.2km,南北长100.5km,总面积4683km2。全区有36个乡镇,689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54.3万人,人口密度116.6人/平方公里。2.2.2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2.2.2.1耕地面积我区总土地面积46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84千公顷。有水浇地13.8万亩,水平梯田50.2万亩,有林地172.3万亩,草地150万亩。2.2.2.2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我区的产业以农业为主,2004年,全区国内总产值78421万元,其中农业28343万元,工业13785万元,第三产业3629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16元,属经济较落后的区域。2.2.3经济社会发展预测8预测2010年我区人口将达到55.68万人,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63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800元左右。2.3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2.3.1历史山洪灾害情况我区山洪灾害的类型有洪水灾害,泥石流灾害和滑坡灾害。其中有洪水灾害的沟道96条,流域内滑坡84处。近几年来洪水灾害情况:死亡20人,冲毁房屋2000余间,公路179.4km,河堤10.7km,桥10座,电站1座,学校1处,水渠11.8km,受灾农田34530亩,冲毁农田18850亩,直接经济损失2252万元。近几来泥石流灾害情况:死亡34人,冲毁公路15km,水渠6.7km,河堤10.5km,受灾农田1190亩,冲毁农田6693亩,直接经济损失8500万元,威胁人口43012人,威胁财产20491万元。近几年来滑坡灾害损失情况:死亡50人,损失房屋390间,直接经济损失2487.6万元,潜在危害人口6.2149万人,潜在威胁房屋2.7567万间,潜在威胁财产39151万元。附武都区山洪灾害统计表,山洪灾害点分布图。1984年8月1日-8月2日,北峪河流域普遍降雨,降水量58.1mm,8月3日又降暴雨,16分钟降水10mm,北峪河山洪暴发,流量达764m3/s(相当于50年一遇),加之东江水沟同时暴9发,流量达210m3/s的山洪泥石流,流量堵塞白龙江,形成回水,使当时流量为1920m3/s的白龙江洪峰流速变缓,洪水携带的泥沙迅速沉淀,致使当白龙江城区河段一次淤高2.5m,洪水漫越城防大堤,使三分之一域区被淹,莲湖广场水深达1.45m。北山七条沟同时暴发泥石流,淹没国道212线、武略公路及城区部分居民区。此次大规模泥石流使城区二千多户居民和120多个地县机关、企事单位受灾,倒塌房屋1.3万余间,造成危房3千余间,1.1万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2.3.2.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2.3.2.1山洪灾害的成因①区内地貌活跃复杂,高差起伏大,山大沟深,这种高差起伏的山地为夏季暖湿气流抬升形成锋面雨,增加了近锋坡面的降水强度和时间,为长时间、高强度的降雨提供了条件,从而造成了山洪灾害多发生的原因。②复杂的地质结构是加剧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从我区地质看,多数山峰岩石裸露,表面支离破碎,土壤土层薄,蓄水能力差,汇流时间短,受地形、水流切割作用明显,容易形成具备较大冲击力的地表径流,极易导致山洪暴发。③高强度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④现有防御工程设施老化失修,防御能力减弱,是山洪暴发后经常形成灾害的的重要原因。10⑤河道的泄洪能力严重萎缩,是造成山洪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山洪发生后往往伴随着山体滑坡,大量泥沙淤积在河道中,河道泄洪能力萎缩,加之由于人们对山洪灾害缺乏认识和了解,在河道内任意乱倒、乱建、乱挖,并且在河道中大量植树,造成河道的泄洪能力不断下降,成为山洪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2.3.2.2山洪灾害的特点①突发性强、预报、预测、预防难度大。②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③季节性强,频率高。④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⑤每次山洪灾害范围小,但灾后恢复困难。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2.4.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在省、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山洪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全区共设雨量监测点5处,泥石流监测站点5处,水文监测站3处,均采用遥测设施。(武都区山洪灾害防御监测点站分布详见武都区山洪灾害防御监测站点分布表)。同时成立了武都区北峪河治理管理局、武都区白龙江治理管理局,专门负责北峪河、白龙江流域的国土整治和灾害防治工作,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