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已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内容简洁,由三卷组成: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分析总结了“群体的一般特征”和“群体的分类”,探讨并研究了“群体的情感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理性与想象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中的间接因素”、“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以犯罪群体、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为例,解剖分析群体特征。书中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个人聚居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控制,甚至变得肆无忌惮。何为群体?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群体是聚集成群的人,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全都采取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群体与个体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一、成员组成群体后获得一种集体心理,这时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颇为不同。这种群体心理在个体成员身上不一定会体现出来,受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大于有意识因素,在勒庞看来这种无意思因素易受暗示而激发出来。二、一个种族中的大多数普通人有普遍的性格特征,受无意识因素的支配,是群体的共同属性,也是群体形成的基础。在勒庞看来,群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站上风。三、群体一般只有普遍的品质。作者认为群体中叠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他倾向于精英统治。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也与个体存在很大差异,群体冲动、多变和急躁,群体情感与原始人非常相似,各种刺激因素都是群体产生兴奋的原因,导致群体行为冲动、多变、急躁。群体通常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由无意识控制,听命于暗示,对理性无动于衷,失去判断能力,极易轻信。群体对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容易进行歪曲反映,例如神话的产生就是不断歪曲、夸大的结果。暗示的起点一般都是某个人多少有点模糊的记忆所产生的幻觉,在这一最初的幻觉得到肯定之后,就引起相互传染,产生集体幻觉,而这种集体幻觉更容易得到群体的认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打动群体心灵的是神话中的英雄,而不是一时的真正英雄。群体情绪存在夸张与单纯的特点,群体情绪的夸张容易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非常迅速的传播开来,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一些成功的演说家就是准确的把握了群体的心理,夸夸其谈、信誓旦旦、不断重复、绝不论证,以此来煽动群体,而由于群体的情绪特点也极易被煽动。群体思想较为保守,行为偏执、专横,缺乏个体的包容性。然而许多事实表明群体的道德可能低劣,也可能崇高,这需要利用暗示的方式对群体加于诱导。群体观念包含两部分,一是极具稳定性的基本观念,这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二是多变的非基本观念,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非基本观念总是来去匆匆,昙花一现,最终回归到基本观念,但基本观念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着历史变迁非常缓慢地改变着。群体缺乏理性,喜欢借助于观念,没有批判精神,而群体的想象力强大而活跃,并且非常敏感。借此可以看出表象比真相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形象的暗示更能勾起群体无限的想象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偏执与妄想是宗教情感的必然伴侣,群体信仰也在采取了宗教形式,表现在群体会下意思地把某种神秘力量等同于一时激起他们热情的政治信条或获胜的领袖,将领袖人物神圣化。利用群体的这种信仰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甚至做到思想独裁,从这一点可以理解日本普通青年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变得丧失理性,各种禁忌逻辑上十分荒诞却一直延续下去。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决定因素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种。间接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它使群体接受某些观念后,再也难以接受别的观念,这种直接因素需要长期性的历史积淀。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直接因素是间接因素的延续,它们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在作者看来群体领袖说服群体的手段并不高明,领袖的动员手段主要包括三种:断言、重复和传染。此外,领袖还需要借助其名望。我认为作者的批判很尖锐,很到位,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演讲者在动员群众时采取这种方式,其演讲稿写的气势磅礴,但内容缺乏深度,甚至缺乏逻辑性,违反常识,民众却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乃至狂热之情。如美国总统的竞选活动就实践了这种理论,候选人时常做出种种承诺,却在上任后难以兑现。不过作者也贬低了领袖的才智,忽略了领袖的人格魅力、魄力和其影响力背后的丰功伟绩。在我看来,群体不是没有认知能力的,你可以蒙蔽群体一时,不可能永远欺骗群体,否则领袖将失去人心。群体一般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又分为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这种群体缺乏责任感;有名称的群体(如议会),这种群体有责任感。作者着重讨论了异质性群体,以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刑事案件的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为例。总结出:一、群体犯罪的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参与这种犯罪的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这与平常的犯罪大不相同。这一点相当可怕,令人毛骨悚然,能够演变成恶性群体性事件,甚至爆发大规模战争。在中国有句熟语叫做“法不责众”,这可能为群体犯罪开脱,责任分散意识使群体中的成员胆子变大,行为疯狂,更容易受煽动而犯罪。二、不同成员组成群体,智力趋于群体的最低水平,做出的判断与其智力水平无关,易受感情、名望等因素的影响,群体通常被少数领导者主导。作者以苏格拉底的审判作为例证。在我看来,群体的组成非常复杂,大部分人缺乏群体管理事物的专业知识,而责任分散意识很容易使群体轻易作出决定,轻易改变决定,但民主社会中难以找到比群体决策更公正的方式了,这时人们就需要设置专家鉴定团、专家意见团来辅助群体决策,提高群体决策的科学性。而群体被少数领导者主导在议会中明显体现,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议会之争是几个派别、几个利益团体的较量。《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社会心理学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书中勒庞提出许多标新立异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群体中的种种问题,让人大为惊骇的同时由心赞叹作者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维,大胆的言辞。该书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引起广泛争议,作者有着极严重的精英意识和保守主义思想,几乎完全否认群体的进步意义,他对群体有着恐惧与鄙视的心理,认为群体就是“群氓”,人类社会、未来掌握在群体手中必然会倒退,甚至走向毁灭。这些思想对于长期接受共产主义教育,高度赞扬群众的伟大创造性的我们来说,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冲击。但是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我们应当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作者的思想。作者对群体心理的深入剖析,鞭辟入里,许多理论让我们在震惊的同时不由得产生共鸣,这些批判性的言论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群体心理的阴暗面,乃至民族心理的劣根性。阅读此书,我们的人生观、群体价值观不应当消极,作者指出群体的问题而没有提出改进的办法,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为改进群体劣根性,避免群体劣根性产生作用而努力。作者也说群体道德可低劣,可崇高,关键在于加以诱导,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公民的精神文化建设。群体缺乏理性,易受暗示及传染而变得冲动、多变、急躁,这时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来约束群体行为,避免群体劣根性产生作用。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作为合格公民,作为众多群体中的一员,在阅读此书后,我认识到,今后在参与群体活动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不要盲从,不要冲动,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