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师德修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佛更要金装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书记、副馆长陕西省省委讲师团成员马晓雄E-mail:maxx@snnu.edu.cn电话:8531019085308654(办)师“道”尊严一个中心:师道尊严两个基本点:有尊严的活着;体面地工作。三个命题:师道尊严的职业价值与教师个人生存智慧;什么样的教师具有职业尊严;如何塑造自己的职业尊严。师德建设误区:规范的外在性;口号的虚幻性;评价的模糊性(我们怎样丧失了尊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礼,失礼而后法。”“治国之道在于禁奸,制礼之道在于抑劣,教化之道在于向善。”依靠法制与规范无法塑造优秀师德。悟“道”——觉悟;为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走出师德建设的误区与困境——佛要金装“泥胎彩塑”的偶像:计划经济体制狐假虎威、滥竽充数者败坏教师形象和职业神圣;阶级斗争理论形成的模糊群体评价方式,掩盖个体间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差距,教师缺少办学主宰权、利益分配权甚至管理话语权!道德教育是帮助人获得“人际关系高位”和“社会关系优势处境”的“智能体系”,不是抽象的“知识概念体系”。(噶登纳:多元智力论。语言和数理逻辑是局部脑区的活动。真正的智力是人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的创造性而非记忆和复述知识的能力。智力以脑区迁移、互动为特征。“科技创新”体现为左脑的运算、演绎、推理;“文化生活创新”体现右脑的幻想、创意和情感。“尊重”和“道德”是重要的思维能力。)“走向成功与强者的第一步是勇于承认自己存在问题!”学习者对传统德育的抵触与排斥是人性觉醒与回归的表现,德育正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与重生。“像毒牛奶让人倒胃口一样,错误的师德教育也让人倒胃口!”关于“师道”、“师德”定位的重新认识三代教师家庭:从晚清、民国、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引发许多思考,对阶级斗争和计划经济时代教育重新认识。职业道德是“行业规范”而非“政府规定”——政府制订行业规范以政权建设需要为依归,要求行业和职业人服从社会和政权需要,作到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业道德建立在行业、职业生存、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有自发、自主和自律性特点。师德建设必须以教育行业生存、发展和教师个人生存、生活质量提升为依归。“庸医”害人与“庸师”误人:生前做好事者死后升入天堂,作恶多端者死后要下地狱。某江洋大盗因生前杀人越货,死后在十八层地狱赎罪。他以为自己罪孽深重已处于最底层。某日,偶然听到地下有人说话,就问:你是谁?难道比我造孽还多吗?答:我是庸医,经常开错药医死人,死在我手里的人比你多得多!江洋大盗说:我在十八层已苦不堪言,你那里更痛苦吧?答:当然比你苦,不过底下还有人呢!江洋大盗愕然:难道还有更需要赎罪的人吗,他原来是干什么的?答:是教师。阎王说:医生医术不高是一个一个地误人性命。而“庸师”误人则是一群一群地杀人。“道”与“德”(“悟道”与“获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1.本源、本体、法则;2.总智能、总原则,用于具体情境和事物是“德(得)”;3.做事、做人、养身、养心;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4.谨守边界。不可出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5.起而行非坐而论;6.大道通行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7.主体感悟和个性化理解。不以“我之是非为是非,一时正误为正误,此处真理为真理。”8、不可用错地方。庄子: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不形乎,道不当名(懂得主宰形体表象的是无形、无概念的东西时,才能明白“道”的无法定义性。)“德”是把“道”正确用于具体情境——道不可致,德不可至。遵循“道”且扮演适当角色,采取适当方法者大得(德)(不能只用建设者的单一社会角色规划德育——教师、职工同时也是儿子、父亲和母亲;悟道:“蚊子与为官之道”;“垃圾堆与教育之道”;苏轼:“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极,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三槐堂铭》)“与时俱进”的教育原则《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育家孔子讲学习原则、态度和方法问题。意思是说:学习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时局才能体会其中乐趣。有朋友从远方来,带来外部世界变化的信息,与他共同学习时更快乐!学习为了自我思考、进步和完善,别人不知道不生气才是君子学风。《论语》: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译文:同样读书、听课和接受老师教育者,未必都能悟出学问中真正的“道”;能够悟出“道”的人,又未必能够坚持和遵循“道”;能够坚持和遵循“道”的人,又未必能够根据时局变化通达应变。《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能够不断对旧知识基础上创新者,才值得效法和有资格做老师。)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道德平衡原理从投资和回报角度:个人品格、形象和人际关系作为社会基础,是人作为社会成员的先期投入。例如:你讲信用和曾经为信用付出过代价,你就拥有“社会债权”——别人就欠你的!你努力提高职业能力,付出过关爱与帮助,别人就拥戴和崇拜你,你有困难别人就愿意帮忙,甚至你的孩子遇到困难别人也愿意帮助(你请别人吃顿饭他欠你人情就是“转移支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际关系高位”的基本原理是努力在身边增加拥戴者、追随者和喜欢自己的人而不是经常增加仇恨与敌视者(培养孩子为别人提供玩具,善意对待他人比培养孩子威胁、压制、控制别人更好!——“听别人话”与“让别人听自己话”;“为别人做事”与“让别人为自己做事!”)“感恩他人”与“施恩于人”;“服从型道德”与“领导型道德”:前者以“感恩”、“听话”、“忠诚”、乞求别人怜悯、照顾以及敌视、仇恨他人,“自我利益最大化”甚至“有奶便是娘”为主导。后者以“施恩于人”、主宰、引领、管理他人、利益出让、宽容、怜悯、照顾别人为主导。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前者,现代教育侧重培养后者。真正的道德教育必须让人“欣然接受”、“愉快享受”而非“痛苦忍受”!什么是学生?“学”:把孩子培养得耳聪目明。(“覺”字头:尚朦也!)“生”:(孔子)不知言,无以知人;不知礼,无以立;不知命,无以为君子。a、教育即生长—(美)杜威(促进身体、知识、道德生长);b、生活的常识(社会规范、原则、与他人共处的能力,如何过真正人的生活?都有品格培养内容。生活≠活着。c、生疏的知识(不懂、未学过、不知道的东西。)d、生产的技能(新加坡:无论你多么富有,也必须让孩子学会自己养活自己!)e、生存的智慧(如何获得人际关系高位。)f、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活着为什么?如何正确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生最重要的事并不是匆匆忙忙地赶往终点站!这条路上应该有休息、娱乐和享受!既然目的地已经明确,我们为何不在这个旅途上多享受些快乐!”如何享受人生?)资料:朱熹的品德培养三阶段1、童蒙阶段——八岁以前: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参与游戏活动,学习知识、技能等都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教”而“育”内功——形成审美、态度、毅力、意志、精神等内在品位,脱离俗气、匪气、妖气、贱相而“变换骨相”。如:“相面术”有“贤贤易色”、“金丹换骨”之说。认为人经常效仿贤良,读好书,保持心地坦荡、持身正大、认真做事可塑造气质,使人骨有佛光。“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曰“大雄”;“杀降不祥”:杀:不仅指杀害,包涵歧视、虐待弱者,对失败者不采取赶尽杀绝等;优待俘虏,善待追随者、失败者、贫困者等;“男抖贫、女抖贱”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2、小学阶段——八到十五岁:小学以做事为主,教人以洒扫、应对(礼仪、礼貌:问候、吃饭、交往行为得体。“礼多人不怪”。拿筷子:仙人指路、迷箸刨坟、上香祭奠、品箸留声;“筷子”与家庭美德)、进退(“舍”与“得”)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大学阶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老师?老:闻道在先、尊重长者、持久关系、永远是榜样、时时是楷模。教的都是老的、过时的和别人诠释过的知识。“老”:农业时代代表“先知和权威”,工业时代代表“技术和经验”,信息时代却隐含“保守与落伍”。“师”:堆、匝、团结、凝聚;帅、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上善若水”(处下、公平、包容、合作、隐退、柔弱、持守传递、随方就园、与时俱进、动静有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鼓不在五音之内,无鼓则五音不和;水不在五色之中,无水则五色不调;师不在五服之列,无师则五服不亲。”(女性:柔美、浸润、专注;男性:深沉、涵养、担当。“整天与妻子讲理,除非你想离婚;整天与领导讲理,除非你想下岗。整天与流氓讲理,除非你想召祸。”“爱情就像银行里的存款,欣赏对方优点就像补充存款;容忍对方缺点就是节制支出!”——培根)教师四条件: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犯,可以为师。(荀子)。“师道”——“神大于形者高形大于神者俗”“师道”的不可定义性:任何对“师道”的定义都只有“合理性”而缺乏“真理性”。(“讲台”不是“舞台”;“教师”不是“演员”,“修饰”不是“化装”;“表现”不是“表演”——“爱”过头是“放纵”;“严”过头是“虐待”;“不修边幅”是“邋遢”,“刻意化妆”是“轻浮”。“声情并茂”过头是“哗众取宠”,“幽默诙谐”过头是“低级庸俗”。难在入情入理、合情合理和恰如其分。不得其“道”者往往不是“过”就是“不及”。不得其道者不立。任何结论都不可绝对和极端。)“教育”能力永远是情境、对象、时机的选择和“度”的把握的智慧。生动、鲜活的教育活动一旦概念化、口号化后就是教条(孔子:述而不作)。教育效果不可量化:不同教师的一节课、一项活动、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教育效果完全不同,教师工作不可以只用时间与数量判断(聪明、羞耻、句子成分、电阻串并联。)教育活动不可仿效:所有教育理论、概念都是别人的体验和经验,未必适合你,自我探究、实践形成的经验体系才是“师道”精髓。文凭、知识、技能只决定你能否做同样的事,无法决定你做同样的人!孔子关于“仁”、“孝”的教育策略孔子对“仁”的解释,因人、因时、因地不同——颜渊问“仁”:“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仁者,其言也訒。”樊迟问仁:“爱人。”子贡问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对“孝”同样没有固定概念——孟懿子问孝:“不违背礼节!”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世后,要依礼节安葬、祭祀。”孟懿子的儿子孟武伯问孝:“做父母的担心子女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是涵养自己的德行,不使父母担忧。”子游问孝:“现在的人所谓孝顺,只是奉养父母,这很不够,因为对狗对马也饲养,对父母只奉养而不诚心孝敬,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子夏问孝:“色难。”(侍奉父母经常做到和颜悦色最难,有事替父母做;有酒饭让父母享受,但子女脸色很难看就不是孝。)佛本无相,何来男女。“观音”教化众生,适合用哪种形象就显那个身!解读“教育”“教”——音:(酵:“交jiāo”与“叫jiào”——“技能传授”与“神圣崇高的精神活动。”),包含促进生长、成长和扩散、发散,诱发、引发、启发之意。形:“孝”和“攵”,a、权威、威慑、压力(“棒头出孝子”);b、依靠“文明”、“文化”而非依靠武力、控制形成权威(“一流家长用活动教育孩子,二流家长用眼睛教育孩子,三流家长用嘴巴教育孩子,四流家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