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农村建设视野中我国乡村公民教育发展的现与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農村建設視野中我國鄉村公民教育發展的現狀與對策劉良(鄭州大學公民教育研究中心)內容提要新農村建設歸根結底依賴於人的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培育和造就具有現代公民意識和現代公民人格的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途徑。發展鄉村公民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簡要考察了當前我國鄉村公民教育發展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並在新農村建設的視角下較系統地提出了加快我國鄉村公民教育發展的對策和建議。關鍵字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公民教育、新農民、基層民主政治作為一個新拓展的論域,公民教育是“對社會成員擔任公民角色的質量進行的教育"①,亦即是對公民承擔現代社會生活角色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教育訓練過程。而鄉村公民教育則是面向農村居民的公民知識、態度/價值觀、技能的塑造和養成過程。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的重要實施階段,以培養新型農民、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指歸的鄉村公民教育無疑應成為我國公民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野中考察我國鄉村公民教育發展的現狀及其面臨的挑戰,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鄉村公民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重要性當前,黨和國家適時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新農村建設歸根結底依賴於人的建設。提高農民素質,培育和造就具有現代公民意識和現代公民人格的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途徑。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客觀上要求鄉村公民教育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2農民群眾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通過實施各種層次的公民教育培養農民群眾的主體性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農民群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主體力量最終表現為農民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掘。通過鄉村公民教育的實施,幫助農民群眾掌握獲取現代公民資格所必須具備的知識、價值觀和能力,有助於打破束縛農民主體精神發揮的各種障礙,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具體表現為:第一,鄉風文明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而農民群眾道德素質的高低和公共生活知識、價值觀的科學與否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社會的“鄉風文明"程度。第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村生產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農民群眾增收致富離不開一定水平的科學文化知識,農村村容村貌建設也離不開掌握一定科技知識和自事務管理能力的農村規劃者和管理者。因此,通過鄉村公民教育的開展提高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還要求推進鄉村政治文明建設,逐步實現管理民主。農民群眾政治法律素質的高低,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意識的強弱以及民主生活技能、民主生活態度的養成狀況直接關係到管理民主的實現程度。而這些民主生活態度和民主生活技能的培養必須通過公民教育的特定賦權過程才能實現。二、當前我國鄉村公民教育發展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當前,我國鄉村公民教育發展總體滯後,鄉村公民教育無法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無法為塑造新農民、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撐。1、城鄉分隔的教育資源配置格局導致城鄉公民教育發展不均衡。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工農業不均衡發展規律的作用以及國家城鄉發展政策的影響,我國城市和鄉村教育未能協調發展,在教育資源配置上也形成了較為突出的二元結構狀態。國家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遠遠低於對城市教育的投入,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教育人才相對匱乏且平均素質較低,這導致並加劇了城鄉公民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然而,公民概念的內在規定性客觀上要求公民教育在一個國家內部應保持適度的均衡,保證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一國公民按其法權地位能平等享有促進其道德心智成長的教育機會。因此,城鄉公民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是發展鄉村公民教育必須首先面對的基本問題之一。32、鄉村公民教育的管理、決策和實施體制落後。現代公民教育實際上是一個和現代民主社會生活同質同構的教育過程,公民教育應以培養社會成員參與社會公共領域必須具備的知識、價值觀和能力為目標。但是,傳統的公民教育管理體制通過行政性力量直接幹預和控制教育過程。在這種集中傾向較明顯的管理體制下,各類教育工作者以主管部門的指令和好惡為實施教育的依據,以計劃經濟色彩顯著的量化指標作為教育效果評估的主要參考,而對於那些無法量化但與提升公民品格、完善公民素質緊密相關的教育內容普遍忽視。這種現象在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地區更加明顯。以文化下鄉為例,這種原本非常必要的公民教育形式在現有的管理體制下往往只將關注重點放在兩館一站建設、培育基層文化隊伍等能以硬體指標衡量政績的專案上,而對其教育效果則較少關心。最終導致多數文化下鄉項目流於形式,並在不良政績觀的影響下扭曲變形,諸多鄉鎮文化場館不過是隨時換牌應付檢查。3、政府以外的農村社會化公民教育機制發育不良。政府以外的社會化公民教育機制是現代公民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獲得公民資格的重要環節。公民的自我賦權本身是一個相對緩慢的公民人格塑造和公民能力培養過程。個人只有廣泛參與到公共生活中,才能培養理性健全的公民人格、健康開放的公民態度和完備的公民素質。因此,公民教育實施的好壞從根本上來說取決於一個社會的公共領域發展階段。在當前我國的農村地區,社會化的公民教育機制這還相當薄弱,公民社會組織尚處於起步階段,基層民主的發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和社會化的培訓機制尚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4、鄉村公民教育實施環境中的阻滯因素較多。公民教育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從本質上說,任何社會中的公民教育,其理論致思和實踐應用的範疇和範圍既體現著特定社會的整體發展程度,又受制於該社會現代性特質的不斷增長和積累,特別是公民文化的發育狀況。在我國由於建立在長期農業社會基礎上的封建歷史傳統極其強大,與農業社會生活形態的結合極為牢固。這就使農村公民教育實施環境表現出較強的臣民文化色彩。農民個人的公民意識相對薄弱,對於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發揮作用的意識仍然相當滯後,不能自覺認識到自身對公共生活體系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順從性特徵,這對培養理性健全的現代公民人格構成了較大挑戰。與此同時,當前農村社會中家族力量的影響還不容忽視,家族身份屬性和公民資格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為了強化家族身份和家族忠4誠的家族教育機制在我國多數農村地區還廣泛存在。此外,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由於科學文化教育相對落後,封建迷信活動在一定條件下還會沈渣泛起,這也不利於營造良好的現代公民教育環境。另外,從農村社會整體所處的國際國內形勢來看,當前我國農村地區還面臨著深刻的社會轉型,具體表現為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壓力和農村現代化的挑戰不斷加劇。這無疑對當前我國鄉村公民教育的整體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對鄉村公民教育的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加快我國鄉村公民教育發展的對策1、利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發展的契機加大農村教育資源投入。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特別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這標誌著傳統的工農業互補格局在內容上發生了根本變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發展戰略進入實施階段。各級政府在堅持科學發展觀、協調城鄉發展的過程中,應將鄉村公民教育作為統籌發展的重要內容,利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鄉村的契機有步驟、有計劃地加大農村教育資源投入力度,利用公共財政的轉移支付機制從根本上改變落後鄉村辦大教育的局面,使公共財政公平覆蓋城鄉社會,改善鄉村公民教育條件。2、逐步建立與農村實際相適應的公民培訓和繼續教育體系。在鄉村公民教育管理和實施的過程中建立符合農村發展需要的公民培訓和繼續教育機制,是被歷史經驗和當代實踐證明瞭的培養農民群眾公民人格、公民態度和民主生活技能的有效形式,是鄉村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徑。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運動的著名實踐者晏陽初先生就在河北定縣的鄉村教育實驗中提出了採取表證(示範)的方法對農民實行四大教育的思想,即用文藝教育治“愚",用生計教育治“窮",用衛生教育治“弱",用公民教育治“私"。晏陽初先生通過開展“除文盲、作新民"的鄉村教育,十年後即在定縣建立起完善的鄉縣議會組織,同時也使農民從樸素的皇權迷信中解脫出來,積極參與各種選舉和自治活動。晏陽初思想研究者吳相湘指出,“定縣實驗昭示:以訓練做準備,以表證為方法的實施制度,農業科學確實可以深入民間。"②“定縣實驗"的另一重要領導人瞿世英根據定縣平民教育經驗提出的建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採納,有評論者認為“這是中國推行平民教5育的真實價值,影響及於全世界"③。2000年9月-2003年9月,由周鴻陵先生擔任負責人的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村民自治課題組(後成立北京新民教育研究中心)在加拿大國際開發署公民社會專案基金資助下于湖北省沙洋縣農村進行了著名的“天村試驗"。天村試驗以“公民主義"思想為指導,旨在培養農民個人的公民意識和民主生活技能,培訓內容包括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專案。通過“天村試驗"的公民培訓,當地農村的村民自治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村民參與公共領域的熱情逐漸增強,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也有提高。3、加快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民主法治意識與參政能力。成熟的基層民主生活和完善的基層民主政治是塑造理性健全的公民態度和公民人格的重要環節。公民的民主知識、民主法治意識和參政能力需要在民主實踐中訓練,也只有通過民主實踐才能使上述要素逐步內化和固化。正如列寧所指出的,民主是一所偉大的學校。鄉村基層民主政治同樣是一所培養現代公民的學校。通過基層民主政治生活可使廣大農民群眾逐步認識現代民主機制,樹立民主、法治、理性、寬容、參與等現代公民精神,鍛造積極的公民人格,培養完備的公民素質和公共生活技能。因此,加快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發展是推進現代鄉村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徑。在1988年通過《村委會組織法(試行)》時,當時的委員長彭真指出,“農民群眾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實行直接民主,要辦什麼,不辦什麼,先辦什麼,後辦什麼,都由群眾自己依法決定,這是最廣泛的民主實踐。他們把一個村的事情管好了,逐漸就會管一個鄉的事情;把一個鄉的事情管好了,逐漸就會管一個縣的事情,逐步鍛煉、提高議政能力。"④前述的“天村試驗"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實現村民自治的關鍵在村民公民化,村民自治是將村民從臣民培養成公民的最有效方式。村民自治是現代民主理論和中國農村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廣大農民參與基層民主政治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在實踐中學習、應用現代民主觀念和民主生活技能的過程。4、促進農村非政府公共組織的發展,在農村公民社會的成長中培養現代公民。就當前社會發展的現實而言,與我國社會逐漸積累的現代性特質相聯繫的公民文化是在現代公民社會的演進、型構中得以鋪展的,公民教育則在這種公民文化的嵌入、轉換中獲取自身進一步發展的深層動力。當前,我國各地農村開始出現各種形式的民間組織,包括老年協會、婦女協會、養殖專業戶協會、環境保護協會、特色工藝保護協會等。農民群眾開始以非政府公共組織成員的身份參與公共生活,並在參與公共生活尤其是各種監督、維權活動的6過程中學習公民知識、塑造公民價值觀、培養公民能力。如在我國各地農村普遍存在的婦女協會、婦女聯合會就成為維護農村女性權利,培養農村女性現代公民意識和法治觀念的重要場所。農民個人在利益意識和權利意識成熟的過程中以理性、獨立的姿態參與公民社會生活,加入農村非政府公共組織,這種自我賦權、聯合用權的過程本身已經表明公民社會的公民教育功能。5、充分發揚農村社會傳統價值觀的積極作用,利用農村的社會資本紐帶健全農村社會教育機制。公民教育本身是為了提升公民人格和公民素質而實施的社會教化過程,它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價值觀基礎。中國文化中的傳統價值觀對農村社會的影響較為深遠,傳統價值觀中的忠君順民等觀念不利於現代公民教育的發展,但是傳統價值觀中的諸多方面仍然可以轉化為現代鄉村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