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案及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夫妻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随着这个群体的逐步壮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关注。根据我校实际,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工作方案及措施。一、指导思想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证“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到在学习上营造良好氛围,在生活上尽力排忧解难,在心理上积极正确指导,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适宜的成长环境,促使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工作目标1、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推动此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和心理等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制度和措施;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监护网络,努力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保证我校“留守儿童”中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辍学率达到和控制在省定标准范围内。2、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重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开展关爱教育和精神抚慰活动,促进其身体、心理、品格健康成长。3、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大力宣传国家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加强“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落实“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主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保障,确保“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三、具体工作1、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关爱他们的健康成长,我校要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促进农村平安建设和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将该项工作进行认真研究,专题部署,抓好落实。我校做好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工作,要求外出务工的家长指定法定监护人,并经常与孩子所在的学校保持联系。2、建立“留守儿童”登记档案制度。我校组织专人,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搜集齐全以下信息:一是“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二是“留守儿童”的性格、兴趣、特长;三是“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四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姓名、务工地、联系方式;五是“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并将这些信息汇总,所在学校、年级、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各执一份,便于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建立“联系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联系,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3、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动员和组织学校的教职员工对他们进行分组结对开展帮扶活动,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要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活动。要通过多种形式,尽最大可能及时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农村寄宿制学校要优先解决有寄宿要求的“留守儿童”寄宿,努力解决好寄宿学生的食宿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寄宿管理办法;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期间的情况,会同学生的其他法定监护人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和思想上的关怀和帮助。4、建立“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交流与沟通的“绿色通道”。尽可能开设亲情专用电话,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7、注重心理疏导,促进健康成长。同时,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四、保障措施1、利川思源实验学校成立“思源实验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实施全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2、我校要根据当地“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确立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力求“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趋向科学化和规范化。3、我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市团委、关工委、妇联等部门的支持,共同配合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利川思源实验学校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