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药圈论坛1导言导言■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是重点;■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一、《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托名于神农,使之得以更加广泛的认同与流传。载药365种、分三品、首载药性理论配伍理论、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三、《新修本草》●书成于公元659年(唐显庆四年),长孙无忌等领衔编写,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图文并茂,开创本草新篇章。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简称《证类本草》。●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五、《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9幅,载药1892种。[序例和百病主治药各两卷,内容丰富。[卷五至卷五十二,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每药分正名、注释名、气味、主治、集解、发明、正误等内容,最后附方。思考:为何称为“纲目”?六、《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十年。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七、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单位500余名专家历时10年编纂的划时代巨著。8980种。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中国最经典本草著作第二章中药的性能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药圈论坛2性质与特征的概括。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第一节四气一、四气的含义■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二、四气的确定■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脉沉无力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三、四气的作用(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四、具体表述与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还有一些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故四性从本质而言,实际上是寒热二性。■哪些药是平性?香附柿蒂五、四气的意义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第二节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五味的确定■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昆布之咸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药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绿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的含义较广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③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能燥指苦能燥湿。能坚的含义有二:①坚阴②坚厚肠胃■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玄参、牡蛎、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消癥,芒硝泻下通便。■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药圈论坛3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气味配合■性和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味同气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紫苏、薄荷皆有辛味,能发散表邪,但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再如,麦冬、黄芪皆有甘味,麦冬甘凉,有养阴生津作用;黄芪甘温,有温养中焦,补中益气作用。■气同味异者,作用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例如,黄连、生地黄均性寒,皆能清热,用治热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主治湿热证。■性味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药物。紫苏、辛夷性味皆是辛温,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而紫苏发散力较强,又能行气和中;辛夷发散力较弱,而长于通鼻窍。■因此,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因而沉实际上包含着向内和向下两种作用趋向。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3.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4.药物的效用——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四、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五、影响因素——炮制和配伍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第四节归经一、归经的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二、理论基础脏象学说、经络学说三、归经的确定1.药物特性2.药物疗效四、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肝经等。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首先,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其次,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第五节有毒与无毒(重点)一、含义狭义: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广义: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的强弱成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药圈论坛4正比。二、毒的特性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1.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2.药物的偏性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五、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2.误服毒药3.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疗程过长7.配伍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六、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