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水与人类关系摘要:本文从水孕育了生命,水对人类的文明作用(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水与人类健康三方面论述水与人类的关系。关键词:水人类文明健康一水与生命生命起源于浩瀚的海洋。在地球生物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元素溶解于大海之之中,生命就在大海中孕育而成。生命起源于大海,起源于水。同样从生命系统发育讲,人的生命起源于进化离不开水。从生命个体发育讲,人的生命在母亲的羊水环境中孕育而成。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均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界中的原始生命起源于水中。包括人在内的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水中孕育而成的。人体也是一个浩瀚的“海洋”。在人体组成中,水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1.6%。人体的一切器官和组织里都有水。比如,肌肉里含水约70%,血液、淋巴液中含水90%,脑脊液里含水高达99%,即使在骨头里,也有16%~46%的水分。人体新陈代谢过程有水参加才能完成。人体如果没有水,养料就不能吸收,废物就不能排泄,血液就不能流动,体温就无法恒定,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人的生命就停止了。人缺水l%~2%,会感觉口渴;缺水5%,就要唇干舌燥、皮肤起皱,严重的会意识不清,以致产生幻觉;如果缺水10%~20%,则将危及生命。二水与人类的文明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大约360万年前,人科动物出现了第一个新属-南方古猿。它以不同物种的形式向南非蔓延,大约250万年前,从这些物种之一中诞生了人属,他们的后代直立行走,使人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走出了非洲,向冰川期的欧洲、中国以及印度等地蔓延,并成为我们人类共同的祖先。人类文明进化史表明,在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以前1500万年的时间都是以同样的生产方式即采集和狩猎,在森林、草原、河流湖泊中生存。作为生物圈中基本组成因素的水,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考古发掘来看,早期的人类都生活在临近草原的低山河谷地带,因为这里有充足的食物(植物和动物),有洞穴可居,更有水可饮。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食物来源的短缺,原始的生活方式消耗了大量资源,并很快消耗掉土壤的肥力,也使土地日益贫瘠,为寻求合适的生存环境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生活方式上选择了以定居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既需要充足的水源,还需要肥沃的土地,正是这两个因素促成了四大文明古国的建立。因此,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也是依赖于河流,从而缔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故也称之为“大河文明”。文化源地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发生地,即古文明中心。在研究文化与地理关系的时候,应当认真研究文化与水的关系,认识水与文化以及人类发展的关系。世界古文明中心共有5处:(1)我国古代的黄河中下游;(2)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3)印度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4)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中心;(5)以秘鲁、墨西哥高原、尤卡坦半岛为中心的美洲印第安古文明中心。前四个文明中心均位于北纬30°~40°的亚热带和温带的大河流域,文化沿河流扩大影响和传播。印第安古文明中心沿大西洋东海岸线传播。上述文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足以证明文化的产生和传播与水域以及水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农业文明持续了数千年。工业文明至今只不过300年,其中经历了两次技术革命;一次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的机械动力革命,一次是以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电力革命。透过科学技术历史的长河,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两次技术革命,包括以工业化为代表的近代文明的产生,都与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具有非常明显的“水利色彩”。18世纪6O年代在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是伴随着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产生而开始的,它开始于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这是因为纺织业当时是英国最主要的产业部门,也是最需要新技术的行业。从173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到1764年哈格利夫斯发明的珍妮机,再到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的用水力推动的纺织机,一系列的技术发明和改进以后,人们发现水力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厂必须建在靠近水力资源丰富的河边,这些地方一般都远离城市和交通大道,而且干旱和洪水经常会导致工厂停产,这种动力不能常年均衡地供应,迫切需要新的动力。有新的要求就有新的探索。瓦特蒸汽机的诞生,完成了动力上的革命,把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向高潮;蒸汽机迅速在化工业、采掘业、机械加工业、冶金和交通运输行业得到了应用,导致了世界性的工业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继蒸汽机之后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水利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大规模出现,既是工业文明的开端,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工业文明的里程碑。水电的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可以说,从蒸汽机的发明到水电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业革命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工业文明。因此,水是人类文明发生、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机制。水在工业文明中的双重变奏。万事都是有利也有弊的。水促进了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给人们提供了极丰富的物质,而人类在发展工业文明中类对自然的干扰不断加强,水资源系统也向着有利于和不利于人类生存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演化,在水资源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和空间转换的同时,在许多领域水资源问题也日益突出和尖锐,单纯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得水资源短缺、水质下降、水体功能减退、水域人文景观恶化、水环境形势严峻。当工业文明凯歌行的时候,作为自然资源的水也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两种交织在一不和谐的双重变奏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特殊乐章”。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伴随着工业文明而来的是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就迫使人类反省自身的生存环境,关注生态问题,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生态文明,即从人类学、生态学、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协调相处的问题,其核心思想就是:人与环境的和生共荣、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首先,水是生命的基础,它与其它自然资源(土地、空气、阳光等)一起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水既是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体栖身和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进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机制;水通过循环对生态环境进行净化和调节,为生物体在生物圈内的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且水还是地球的大动脉和最大的外营力,巨大而有规律的全球水循环,带动了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在地球表层流动,制约和影响着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变。其次,水作为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也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为关键的因子、变量;它的质与量的变化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的质与量的变化,无论是水质的变化,还是干旱缺水或洪涝灾害都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反之亦然。再次,水作为人类社会生存和进步的物质源泉,从人类出现直至以后的历史,从以水利灌溉为主体的农业文明到以水电应用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水利活动始终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所起的作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人与水之关系的和谐是人与环境之关系和谐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这就要求人类转变环境观念、转换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转换社会生产方式,由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三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数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水体污染,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水是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成年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每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约2~3L。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体温调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要水来完成。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水体受化学有毒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便可能造成中毒,如甲基汞中毒(水俣病)、镉中毒(痛痛病)、砷中毒、铬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等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和慢性中毒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③致癌作用。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铬、镍、铍、苯胺、苯并(a)芘和其他的多环芳烃、卤代烃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内蓄积有这类物质的生物就可能诱发癌症。美国俄亥俄州饮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居民患癌症的死亡率较饮用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的为高。这是因为地面水受污染较地下水为重。但癌症发生与水因素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③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人畜粪便等生物性污染物污染水体,可能引起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痢疾、肠炎、霍乱、副霍乱等。肠道内常见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人肠细胞病变孤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等,皆可通过水污染引起相应的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贾第虫病等,以及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也可通过水传播。④间接影响。水体污染后,常可引起水的感官性状恶化。如某些污染物在一般浓度下,对人的健康虽无直接危害,但可使水发生异臭、异味、异色、呈现泡沫和油膜等,妨碍水体的正常利用。铜、锌、镍等物质在一定浓度下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生物氧化,使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受到抑制,影响水体的卫生状况。结论:人类源于水,到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其生产方式的每一次进步,还有水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都表明了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人与水之关系更深刻的理解。主要参考文献:[1]朱更翔.水利史研究渊源[A].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83~85.[2][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5~36.[3]潘永样自然科学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8.48~65.[4]陈美东.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1O9~116.[5][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76~277.[6]雷社平,阮本清,解建仓,论水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关系[J],2003.(3):61~65.[7]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31~35.[8]杨道富,王卫红,论地球之水与人类发展的关系[J],2005.(2):8-11[9]严恺,中国南水北调[MJ,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10]杨道富,务新超,史学建,用盆地沉淀理论研究黄河造历史及贡献[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