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工作计划2019年2月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39人。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这学期将继续教育学生既要学会做人,又要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启迪下学做事。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基本结构本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做学习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安全地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四个实践活动,即:倒计时3,2,1、寻找校园规则、我为校园设计安全标志、设计家乡的名片。这四个主题和实践活动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二)教材特点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了生活教育的内容。1.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生活的真实。本册教科书采用大量写实风格的照片,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除了照片之外,文字、具体内容、活动安排等,都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和思考,从看似平常的社会生活中认识各种深刻的道理。如:第二单元“我们是一个集体”的“我为集体出份力”这一主题,展示了学生生活中的为班级设计班徽等有关照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重要。2.重视德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和实现自我。本册教科书把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情景。教科书将知识和技能镶嵌于真实的情景与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实际的调查、访问、体验、研究活动中得以实现。3.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人格特征。本册教科书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儿童用参与“调查”、“实验”、“探索”、“讨论”、“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4.内容设计具有开放性,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留有弹性空间。书本上呈现的活动方式和一些资料,只是提供给学生活动的范例和教师组织教学的范例。另外教科书还设计了“我的收获”、“我的感想”、“我的做法”、“我还知道”等,留有空白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自行完成。5.课本内容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正面和负面现象的强烈对比,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三、教学目标:1.了解一分钟能做什么,知道时间的宝贵,能巧妙的安排时间做事情。2.养成会听讲、多问学做结合的良好的学习习惯。3.学会独立学习。4.了解什么是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家维护集体荣誉。5.同学之间要学会真诚相待,互相帮助,教导更多的朋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6.在学校生活中要有规律意识,守纪律,讲规则。7.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保护生命。在生活中遇到烫伤、扭伤、动物抓伤、溺水等意外时要学会正确处理。8.知道常用的交通规则,养成出行遵守交规的好习惯。9.树立公共秩序意识,在公共场合注意言行举止。10.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的特产,风景名胜和生活习俗。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作家乡的小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作家乡的代言人,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四、教学重难点: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家乡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家乡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集体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5.珍爱生命中的每一天,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要守秩序,保安全。五、教学方法和措施:在教学中,我将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四)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五)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六、教学活动安排:周次时间教学内容一2.20--2.241--1二2.25--3.31--2三3.4--3.101--3四3.11--3.17实践活动五3.18--3.242--1六3.25--3.312--2七4.1--4.72--3八4.8--4.142--3九4.15--4.21实践活动十4.22--4.283--1十一4.29--5.53--2十二5.6--5.123--3十三5.13--5.193--3十四5.20--5.26实践活动十五5.27--6.24--1十六6.3--6.94--2十七6.10--6.164--3十八6.17--6.23实践活动十九6.24--6.30整理二十7.1--7.7期末质量检测(说明:文档格式如下:(页边距和标题及行间距已设置完成,正文按下面的格式要求,文档完成后打印时要把这些格式说明都删除。)1、页边距:上(3.7cm),下(3.5cm),左(2.8cm),右(2.6cm)2、文档标题:方正小标宋简体2号字体,加粗,行间距磅值:固定值33磅,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3、正文一般用3号仿宋字,每个自然段左空二字。回行顶格。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依次可以用“一、”“(一)”“1.”“(1)”标注:行间距磅值:固定值28磅4、文档中的标题一级标题:一、黑体3号二级标题:(二)楷体3号三级、四级标题:3.(4)仿宋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