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黄冠宏肖雪莲田永梅城市与外部空间要素的关系(山、水)城市历史空间形态的演变脉络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与结构城市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商丘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燧人氏、颛顼、帝喾先后建都于商丘。帝喾之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商丘),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4世孙成汤,灭夏称商,都南亳(今商丘)。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商丘历史沿革秦时,本地分属砀郡与陈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为梁国,属豫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将梁国改为梁郡。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时仍为梁郡。南朝宋、齐为南梁郡,属南徐州。北魏为梁郡,属南兖州。隋开皇初梁郡废,十六年(596)置宋州,大业三年(607)复置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为宋州,天宝元年(742)置睢阳郡,属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五代梁三年(909)升为宣武军,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为归德军,五代周时仍为宣武军。商丘历史沿革商丘历史沿革商丘历史沿革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属京东西路(应天府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诏升为南京,为北宋陪都。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位,商丘为南宋开国都城。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更名为归德府,属南京路。元为归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民国2年(1913)裁归德府,所属各县划归豫东道。1914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193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直到1948年。商丘历史沿革商丘古城的演变西周宋国都城汉代梁国都城唐代宋州城宋代南京城金元明初睢阳城西周宋国都城西周战国宋国都城平面布局大致为:宋国都城有内、外城之设,内城有十二门,且每面三门。目前仅知六座城门名称,东门为扬门、东北门为蒙门、南门为卢门、东南门为垤泽门、西北门为曹门、北门为桐门。外城或称郭城,目前仅知有一门名称为桑林门。宋国都城内城空间形态内城又可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为宫殿区,有宫殿建筑物沃宫。西城可能为作坊区和居民区。东城西城宫殿区作坊区和居民区。南门和北门位置相对,西墙中门恰好位于西墙中间,西墙南门和北门位置亦对称。刘园园指出:这倒很符合5周礼#考工记6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中旁三门之说北门秦汉至隋睢阳城秦代商丘,属砀郡睢阳县辖地,城曰睢阳城,因其位于睢水北岸为名。汉代梁国都城(梁国都)汉代商丘为梁孝王封地,睢阳城为梁国都城所在地,称为梁国城。梁孝王在位期间,地位显赫,曾大兴土木,增筑城池、广置宫苑,因而梁国城规模宏大。汉代梁国的睢阳城旧址应当在今天的商丘县城南南关外至新近发现的西周宋国都城城北以及以东的范围内宋国都城在很大程度上被梁国睢阳城利用,稍大修葺成为新的睢阳城汉末到北魏这段时间,睢阳城址有变化,当另筑新的睢阳城,原先的汉睢阳县则被称为睢阳县故城,新城可能位于故城之北。新城旧城隋唐宋城隋唐时期,商丘地区地位上升,曾置州或郡,治所睢阳城被改名为宋城,州、县同城。唐代商丘古城为宣武军驻地,又称宣武军城。城有三,平面大致呈“品”字形布局,南一城,北二城。唐代宋城平面布局为南北城,且北为二城。另外,两次战争“南城”都被攻陷,说明南城的军事功能较弱,很大程度上是沿袭汉晋睢阳城旧城宋到弘治十五年(今商丘古城)宋代南京府城规模扩大,金元时期城池缩小,规模为“周十二里三百六十步”。明初城池又裁缩为“周围九里三百一十步”,弘治十五年黄河水患导致旧城毁,于城北高地另筑新城,即今遗存之商丘古城新城的修筑有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嘉靖三十七年才将商丘城池修缮完毕,才初步奠定今商丘古城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风貌景观商丘古城简介商丘古城又称归德府城,即明、清时期河南省商丘县城。建于明正德六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古城由砖城、城湖、城廓三部分构成。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城墙、城廓、城湖三位一体,使古城外圆内方,成一巨大的古钱币造型,建筑十分独特。商丘古城选址顺天应地,追求取法自然的功利与宗教意境俯瞰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犹如一巨大的古铜钱币,镶嵌在黄河故道与济水之间。外为土筑的城郭,呈圆形;内为砖砌的城墙,呈方形。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格局是对所处环境地形地貌的精确把握,折射出古城设计与建造者对特定环境条件下人地关系的智慧创造,饱含了古人积极应对天地关系的生存经验(实为顺天应地和谐共存的一种表现)总结及其理论提升商丘古城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外圆内方的经典格局,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极富个性与特色。商丘古城平面分析城湖城墙城郭。四门外原有四个瓮城(即在城门外再建一小城,侧面开门,旨在加固城防),瓮城又各有一个扭头城门,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商丘古城平面分析商丘古城空间形态分析外圆内方空间格局?(1)自然环境——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少受复杂山脉水系的限制,城市形态可自由展开(2)哲学观念——“天园地方”,方形就成为人类聚落尤其是城池最台适的形态(3)防卫功能——方形城池更易于防守.东西南北城墙各有一城门棱即可观察到整个面。(4)施工技术——方形城池筑城技术相对圆形或不规则形更容易掌握,便于施放线定位。商丘古城外部“三位一体”的空间形态明显,内部空间格局完整。古城外圆内方,像一个铜钱的形状,外侧圆形的是一道护城堤,内侧是古城,以方形城墙界定。在城墙与护城堤之间是由护城河演变成的“城湖”,外部三个要素形态特征明显。城内地势呈龟背形状,道路格局形如棋盘,东西大街不对应,错开一条街,形成与南北大街相交的两个隅首。商丘古城空间形态分析东西城门不对称,东门偏南,西门偏北,东西错开一条街道出现了与中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商丘古城空间形态分析1商丘古城外圆内方的规划格局不仅与古城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息息有关,更与古城设计与建造者所追求的独特“意境”休戚相关。其规划设计完全遵守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阴阳平衡”、“五行八卦”、“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层层深入,相生相合,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2规划察风相水,追求实用主义的智慧与宗教意境传统风水理论认为,城市道路的规划有四忌,即忌折曲,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忌折曲,是指两个干道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忌讳折曲线形。折曲处必出现“反弓”,而反弓处会损害临近街坊地段的风水。商丘古城内城采用南偏西15度的朝向,采取传统的棋盘式路网格局,既破了道路“四正”之忌,又有利于城内建筑的采光与取暖,同时也将城内建筑分成了许多方块,非常整齐,完美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3.布局用三取九,追求圆融和谐的伦理与政治意境中华传统思想文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奇阳偶阴。总结直接因素:社会地理环境(外在动力)间接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内在动力)外在因素:思想观念(外在动力)空间形态的格局形成?通过对商丘古城空间演变各种环境运行机制的分析,认为社会地理环境是影响商丘古城空间演变的直接因素,作为外在动力,推动古城空间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是影响商丘古城空间演变的间接因素,作为内在动因,从思想层面影响着人们的筑城和建造思想。商丘古城空间的演变始终受到这三种环境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空间形态。商丘古城为城堡式建筑,规划格局十分独特。俯瞰全城,外圆内方,形似一巨大的古铜钱币;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格局保存完好;城内地面呈龟背形,地势向南稍倾;街道布局有如棋盘状,严整有序;城内的水井、厕所呈梅花状合理散布于全城,南城门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水门。全城周长9000米,其中内层砖城周长4347.5米,城墙高6.67米,顶宽6.33米,基阔10米,外包1米宽的大砖墙,内为夯土。城上有角楼4座,炮台13座,警辅32处,垛口3600个,城墙虽经战争和风雨水患,但保存基本完好。城门为拱券式,东门曰“宾阳”,南门曰“拱阳”,西门曰“垤泽”,北门曰“拱辰”。南北城楼均为歇山重檐式建筑,坐落在古城中轴线上;登城楼远望,内可看古城全貌,外可观城湖全景。东西城门不相对,东门偏南,西门偏北,被人为有意地错开一条街道,出现了与中轴线分别相交的两个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