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务实创新超越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型能源集团努力奋斗——卜昌森同志在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4月18日)同志们:今天这次会议,是集团公司挂牌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有权属六家企业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关于集团公司组建和运行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分析形势,理清思路,研究探讨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动员集团公司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团结一致,奋发作为,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大型能源集团而努力奋斗。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章程》的有关章节,听取了集团公司战略规划纲要、总部组织架构及管理纲要、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的讲解。大家要加深领会,提出建议意见,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集团公司研究的意见,讲以下四个问题。一、正视现状,把握大势,切实增强加快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全面客观地审视集团公司现状,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这是搞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十一五”时期是权属六家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六家企业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务实,积极作为,企业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山东能源集团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集团公司2010年煤炭产量7905万吨、销售收入1060亿元、利润139亿元、资产总额129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31倍、2.76倍、7.13倍、2.19倍,成为我省资产规模位居前列、利润总额最多的省管企业,综合实力在全国煤炭行业位于上游水平。二是“走出去”战略实现重大突破。面对省内煤炭资源日趋减少的客观现实,六家企业走出山东,开拓疆土,先后在多个省区获取和开发煤炭资源,已建成或正在开发建设一批现代化矿井。目前,集团公司煤炭可采储量154亿吨,其中省内24亿吨,省外130亿吨,省外储量是省内的5.4倍;在建矿井45对,其中省内4对、省外41对,设计生产能力5519万吨,基本形成了省内省外同步发展、重心逐步向省外转移的战略布局。三是适度多元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巩固煤炭主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非煤产业,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建成了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发展潜力好的非煤项目。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油页岩炼油等产业蓬勃发展,以煤为基、适度多元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非煤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2亿元,占集团公司总销售收入的57%。四是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六家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建立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逐3步健全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各类管理制度形成体系,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不断优化。推行了全面预算、全面风险和对标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集团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管理走在了全国前列。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9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得到应用推广。五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创出了一系列享誉全国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品牌,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六是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各种形式的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特别是经过“九五”特殊困难、“十一五”国际金融危机的两次考验,锻炼了队伍,砺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广大干部职工人心思上,凝聚力强,积极拥护企业整合重组,为集团公司今后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010年集团公司人均工资4.68万元,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五年来六家企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应当倍加珍借,不断总结发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科学理性地认识企业现状,辩证地分析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企业规模大但包袱4沉重。集团公司是省管企业中职工人数最多的企业。截至2010年末,全公司职工22.8万人,约占省管企业的三分之一;离退休13.2万人。企业税费负担较重,2010年集团公司缴纳各类税费137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3%。六家企业32对矿井关破改制后,历史遗留问题多,部分社会职能没有完全移交出去。历史欠账多、包袱沉重制约了集团公司的发展。二是虽然经营业绩较好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得益于近年来煤炭价格上涨的拉动,六家企业经营业绩总体较好,但利润结构、产业结构很不平衡。2010年,集团公司煤与非煤的营业收入比例为43:57,利润比例为97:3,非煤产业盈利项目少、盈利水平低,仍然是靠煤吃饭、靠煤盈利。各产业板块发展不均衡,能源板块“一煤独大”,只少量介入油、气、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领域基本未涉足,与名副其实的能源集团差距很大。煤化工、装备制造板块缺乏高端产品,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物流板块仍以煤炭和矿用物资为主,煤炭购销占物流总收入的73%,社会物流比重小,受煤炭市场行情的影响极大。三是虽然占有一定数量的煤炭资源但优质资源总量少。与国内大型煤炭企业上千亿吨的煤炭储量相比,集团公司不但煤炭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且优质、安全的可采储量更少。目前,集团公司在省外占有可采储量130亿吨,其中褐煤可采储量15.1亿吨,占总可采储量的l1.6%;长焰煤可采储量74.9亿吨,占总可采5储量的57.6%;受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威胁的可采储量10亿吨,占总可采储量的7.7%。新疆的资源受运输条件、转化等因素制约,在短时间内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云南、贵州、河北等地占有的煤炭资源面广、点多、量少,安全制约因素大;省内老区矿井大部分进入衰老期,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三下”压煤占据本省煤炭资源的60%以上。四是虽然资金存量较大但缺少资本运作平台。集团公司2010年末净资产467亿元,货币资金205亿元,资金存量虽然比较大,但融资手段单一,缺少资本运作平台。集团公司内除淄矿持有新华医疗29%的股权外,无一家独立的上市公司,融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据统计,煤炭行业前十名中已有八家上市,拥有上市公司14个;省管重点企业大多已上市,上市公司24家,兖矿、中国重汽、山东重工还实现了境外上市。随着国家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银根,大规模银行贷款越来越难,如果没有资本运作平台的支撑,集团公司未来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五是虽然人员较多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偏少。截至2010年末,集团公司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466人,占在册职工的0.2%;大学学历的16474人,占8.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85656人,占43.2%。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2411人,占在册职工的11.3%,其中专家级专业技术人才15人,高级职称2746人、占1.4%,中级职称7331人、占3.7%,初级职称12335人、占6.2%,6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技术专业只占31.7%。获得技术等级资格的技术工人6.7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5%,初级工达到48%.集团公司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偏少,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行业或专业领军人才。国际化管理人才与资本运营、新能源、煤化工、高端物流人才更是极度短缺。人才短板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六是虽然科技成果多但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少。缺少核心技术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2011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各省、市、区宏观经济竞争力排名,山东位居第六位,经济结构竞争力则排在10名以外,与我省经济总量全国第三的位置极不相称。与我省的情况一样,集团公司虽然在传统产业领域每年都能取得较多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也有部分专利产品和技术,但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高端产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在煤炭转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防治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高承压水等矿井灾害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七是虽然安全基础较好但安全压力巨大。首先是管理跨度大、矿井多。集团公司横跨10多个省区,生产和在建矿井105对,预计到2015年矿井总数将达到110对左右,点多面广战线长,安全管控难度大。其次是条件复杂、灾害严重。省内矿井大多矿老井深,有8对生产矿井采深超过1000米,受水、火、瓦斯、冲击地压、高温热害威胁的矿井占70%7以上。省外矿井开采条件多数较差,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多,有的小煤矿开采资料不清,隐患较多。再次是发展不平衡、差异大。由于资源条件和井型差异,导致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并存,既有国际领先的放顶煤综采技术,也有原始落后的炮采、炮掘等生产方式,给安全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如果安全上出现大的问题,将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很大被动。在剖析自身现状的同时,也要科学把握国际国内的发展大势。从机遇来看:一是企业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较好。世界经济维持温和复苏态势,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将年均增长7%,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省正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重大战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总体比较好。二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集团公司产业布局。“十二五”期间,我国坚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提升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基地地位;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集团公司发展区域涉及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等十几个省区,确8定的能源、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煤化工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类型,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利于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三是国家大力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同时出台积极政策,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我国12个主要产煤省区相继组建了大型煤炭集团,资源大整合、煤企大重组、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集团公司整合重组不但政策机遇较好,而且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先进经验,优化组织架构、产业布局,提升管理运营水平。四是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在一定时期内,煤炭仍将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5%左右。预计到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0亿吨左右,比2010年净增7亿吨。特别是我省作为煤炭净调入省,煤炭需求呈趋紧趋势,年缺口现已超过2亿吨,“十二五”末预计达到3亿吨以上,煤炭物流市场空间和潜力大。五是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国家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实施产业振兴规划,“十二五”末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12%左右。集团公司新能源产业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前景非常广阔。六是科技创新水平快速提升。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加快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些制约企业发展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逐渐被攻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安全保障程度,优化产业结构,9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企业发展的空间会更加广阔。从挑战来看:一是宏观经济仍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将继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牢,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与煤炭行业密切相关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形势一旦恶化,势必波及煤炭行业。特别是当前一段时期,受日本大地震和西亚、北非政局动荡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充满变数。二是国家产业政策不断调整将对煤炭企业产生深刻影响。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11.4%,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将影响煤炭消费。预计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形成约2.5亿千瓦的装机容量,折合约6.25亿吨的煤炭发电量。煤炭资源管理政策向有序有偿方向发展,国家将适当提高资源税税负,大幅度提高安全费用投入,企业政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