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劳动力流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六章劳动力流动•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理论概述•第二节劳动力流动决策•第三节劳动力流动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第四节中国的劳动力流动2(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方式(什么是?)(二)劳动力流动的成因(为什么要?)(三)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哪些人会流动?如何流动?)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理论概述3•概念劳动力流动一般指劳动力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在企业间、职业间、产业间以及地域间的移动。•方式工作调整(jobturnover)工作搜寻(jobsearch)劳动力迁移(migration)(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与方式:4•工作调整(jobturnover)原因:(1)被雇主解雇。(沃尔玛、华为的大裁员)(2)不满意当前工作。主动调整,占工作调整的大部分,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在一个人最初10年的工作时间里,有三分之一的收入增长是由工作调整带来的。5•调整人群特征:年纪轻教育少工龄短6工作调整中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表明,女性的离职率要高于男性,但如果考虑到女性劳动力的工资较低、工作经历较短等因素,两性之间离职率的差异较小。但在控制了经验和收入的差异后,已婚女性的离职率要高于单身的女性,刚生过孩子的女性离职率要高于其他女性。7•工作搜寻(jobsearch)在简单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中,当市场达到均衡时,所有的劳动力应该是在同一个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下就业。但现实当中的情况是,一方面几乎同质的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异非常大,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力都能够在市场能够提供的工资水平下就业,失业广泛地存在着,职业搜寻(jobsearch)模型就是用于解释这些现象的。8工作搜寻的种类:•一种划分方式是将工作搜寻区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搜寻:正式搜寻是有组织的,常常是通过公营的或私营的职业介绍所、学校的毕业就职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完成的;非正式的职业搜寻所用的渠道则五花八门,包括亲友的介绍、商店门口的招聘信息,甚至仅仅是挨家挨户地打听。9•另一种区分工作搜寻的维度是奖其分为粗放的(extensive)和集约的(intensive)的搜寻。粗放型的特点是与聘用方有多次的联络活动(比如说给许多感兴趣的企业寄简历),但并不十分花时间或精力去研究每一次搜寻的可能性。集约型的特点则是与聘用方联络活动较少,但对于每一次机会都用更多的时间去努力。比如说在正式应聘前研究企业的产品、历史、市场前景,甚至想在聘用企业里找到自己的朋友来作一些推荐。10工作搜寻与摩擦性失业•不管工作搜寻过程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工作搜寻活动是导致失业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市场上找工作,所以才会有大量的失业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失业不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有问题,恰恰是劳动力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如果失业的确主要是由工作搜寻过程导致的,那么这种失业就是一种结构性的失业。11在考察工作搜寻与摩擦性失业的关系时,我们可能会观察到失业率和空位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很高时,进行职业搜寻的收益就会下降,所以很少有人会在失业率高的时候辞职去换工作,于是空位率较低;当失业率很低时,找工作变得容易了,于是就会有大量的人辞职,试图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时空位会相应地升高。12上述失业率和空位率此消彼长的关系可以用下图的贝弗里奇曲线来表示。空位率45o摩擦或结构性失业失业率曲线表示出了失业率和空位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条曲线与45°线相交的地方所对应的失业率是与空位率相等的失业率,也就是摩擦或结构性失业率。如果失业率超过了空位率,那么失业率减去空位率后剩下的部分可以认为是由其他原因(如经济周期)所导致的失业率。13劳动力迁移(migration)•主要是指国内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一)个人迁移的决策(二)一些影响迁移的因素14(一)个人迁移的决策•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和高教育水平的人更倾向于迁移(见后表)•年轻人:•迁移后获得高收益的时间长•年龄大的人对工作单位、生活地区、周围邻居、同事、朋友更难离开而有高心理成本•高教育水平:•工作选择范围广,流动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从时间上看,西方国家国内迁移率在下降(见后表)15(二)一些影响迁移的因素•(1)不确定性•(2)距离•(3)住房•(4)年龄和受教育水平16不确定性的影响•现实中迁移后能否找到工作,收益到底有多高都存在不确定性。一个地方失业率越高,不确定性越大;空位率越高,不确定性越小。•迁移应考虑这两个指标,现实中实际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往往反映在新雇劳动力减少上,而不在失业率上,所以用新增就业率来判断不确定性,更为准确。17距离的影响•距离影响交通成本(不是一次迁移而是要来回往返)。•离家近,制度、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相对比较接近。•距离越近,信息越容易获得。18住房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拥有住房的迁移率都比较低。•新时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19•几个针对二元经济结构的劳动力迁移模型: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托达罗模型20(二)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表明,70%-80%的人流动是由于经济原因,其中大约30%的人是为了改变职业和工作,也就是说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是最直接、最主要的。21具体地讲:•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经济周期波动•国际资本流动•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22(三)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年龄•家庭•教育•距离•职业、技术等级23•年龄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岁-24岁之间。因为首先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能够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其次,年轻人的心理迁移成本相对较低。•家庭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24•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率。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25•迁移的距离: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流动距离的%变化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原因如下•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通问题有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26第二节劳动力流动决策•(一)流动成本•直接成本:交通费、邮费、电话费、报纸广告费等•间接成本:所花费的时间、放弃已有或可能获得工作的损失(主要成本)•(二)收益•主要找到新工作以后的收益27(三)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劳动力的流动实质上是人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人力资本模型可以被用来理解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劳动力迁移的公式: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力的迁移就会发生。估计劳动力流动净收益的公式为:净收益现值=解释: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Bjt-Bot)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28第三节劳动力流动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一)劳动力流动的形式与机制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地域之间•行业之间•职业之间•岗位之间291)意义•流动能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流动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30•2)劳动力流动的代价•对雇主来说,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由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要支付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率低所带来的损失。•对雇员来说,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失业。•对整个社会来说,会带来一些社会成本。313)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如果工人不是在消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自愿流动的结果一般来说都能够提高工人对工作的整体满足程度。工作满足程度的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收益的提高。•雇主通常是对工人的自愿辞职持反对态度的。这是由于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流动频繁使得雇主难以对工人进行特殊的培训。32•经济学家对自愿流动则持较为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吸引工人,那么对于原来的雇主来说,没有适当的措施要留住工人是不可能的,他必须提高工人工资,那些担心工资的竞相螺旋上升会损害雇主利润和妨碍工业进步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因为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也会对此做出反应。33•当前主要的观点: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民或移民剥夺了一个当地居民或合法移民的工作机会。•另一个观点认为,非法流动和移民从事的工作是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二)劳动力流动理论在政策上的应用----如何看待非法流动与移民34•图形分析:•外来移民并没有按1∶1的比例剥夺当地公民的工作岗位。若N2—N3名外国人被驱逐,本地人就业的数量将从N3上升到N1,工资从W2升到W1,N2-N1个工作岗位被摧毁。尽管驱逐外国人增加了当地人在这一劳动市场的工资和就业水平,但当地居民的就业不是同比例增加的。•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还是愿意从事体力活的。只是在W2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才存在发达地区本地公民的“短缺”,在W1时,并不存在短缺。35•评述: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简单化了,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36•移民的经济影响:•由于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必然有害于全体本地人的结论是错误的。•“廉价”劳动的移入显然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那些与非熟练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受益于移民。37第四节中国的劳动力流动•4.1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4.2改善中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38•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四大流向:•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并将在长时期内在我国多种劳动力流动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是研究的重点。4.1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39•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7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数量相对较少。•第二阶段是80—9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不是以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主要特征,而是以开放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对户籍管理工作进行试验性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结合等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是2001—现在,在更为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正在酝酿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40•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之间争夺就业岗位的冲突。•农村进城劳动力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户籍障碍•信息障碍•成本障碍(就业成本、生存成本、交通成本、心理成本、风险成本)41•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流动转移受阻,导致了我国三大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不合理的格局。中国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系数较高说明在该产业中相对于产值比重而言,劳动力的比重较小,反之,说明劳动力的比重偏高。上表反映了一个不发达的二元经济社会的特征,即农业存在着大量的过剩余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需要将其大规模转向工业趋向。424.2改善中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应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43•1、工作调整具有信息收集手段的功能,只有当尝试过一些工作之后,一个人才更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所在;•2、随着年龄的增长,特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越来越多,工作调整的心理成本也越来越大;•3、工作调整的收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4•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进行迁移的倾向较强。但从工作调整的角度来看,我们则发现情况恰恰相反--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工作调整的倾向有明显的下降。•两种现象并存的原因: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力的确更多地花时间进行“工作采购”,而他们也的确没有什么特殊的人力资本构成调整工作的阻力。同时,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