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学(高教出版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公司治理学:新兴学科的诞生第二章公司治理:理论框架与基本问题2第一章公司治理学:新兴学科的诞生本章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1.了解企业制度演进的脉络与公司制企业的特征;2.明确公司治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3.理解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和国内外对公司治理内涵的争论;4.把握公司治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学科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本章关键词古典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3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研究的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它是伴随着企业制度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而股份公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不断自我完善的结果。而且从它产生的那天起,也一直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第一节企业制度的演进与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一、企业制度的演进从企业制度的发展历史看,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古典企业制度时期和现代企业制度时期。古典企业制度主要是以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以公司制企业为代表的。企业制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经历了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发展过程。业主制(thesingleproprietorship)是企业制度中的昀早存在形式,甚至比资本主义的历史还要悠久。业主制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归业主所有,企业剩余归业主所有,业主自己控制企业,拥有完全的自主权,享有全部的经营所得。二是业主对企业负债承担无限责任,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不存在绝对的界限,企业赢利时是如此,企业亏损时也是如此,当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时,业主要用其全部资产来抵偿。业主制企业的缺点是规模小,资金筹集困难,因业主承担无限责任所带来的风险较大,企业存续受制于业主的生命期。上述缺点,使业主制企业逐渐被合伙制企业所取代。合伙制企业(thepartnership)是由两个或多个出资人联合组成的企业。在基本特征上,它与业主制企业并无本质的区别。在合伙制企业中,企业归出资人共同所有,共同管理,并分享企业剩余或亏损,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与业主制企业相比,合伙制企业的优点是扩大了资金来源,降低了经营风险。其缺点是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风险较大,合伙人的退出或死亡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寿命。因为上述缺点,合伙制企业逐渐被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所取代。公司制企业(thecorporation)是企业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不断自我完善的结果,是现代经济生活中主要的企业存在形式。它使企业的创办者和企业家在资本的供给上摆脱了对个人财富、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依赖。在昀简单的公司制企业中,公司由三类不同的利益主体组成:股东、公司管理者、雇员。与传统的企业或古典企业相比,股份公司具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股份公司是一个独立于出资者的自然人形式的经济、法律实体,从理论上讲,它有一个永续的生命。二是股份可以自由地转让。三是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现代公司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大约14、15世纪,在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了一些人将自己的财产或资金委托给他人经营的组织形式,经营收入按事先的约定进行分配。经营失败时,委托人只承担有限责任。15世纪末,随着航海事业的繁荣和地理大发现的完成,迎来了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1600年,英国成立了由政府特许的、专司海外贸易的东印度公司,这被认为是第一个典型的股份公司。到17世纪的时候,英国已经确立了公司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公司已成为一种稳定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昀早在欧洲兴起的股份公司制度是一种以资本联合为核心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从业主制、合伙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制度形式。它有一些优于古典企业的地方:一是股份制企业筹资的可能性和规模扩张的便利性;二是降低和分散风险的可能性,由于股东承担有限责任,而且股票可以转让,因此,对投资者特别有吸引力;三是公司的稳定性,由于公司的法人特性,使得股份公司具有稳定的、延续不断的生命,只要公司经营合理、合法,公司就可以长期地存在下去。4公司制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对自由竞争的经济发展,尤其市场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业主制、合伙制企业经济上的局限性。业主制与合伙制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来自财力不足方面的限制,这种限制包括无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也包括承担高风险的事业经营。同时,古典企业的发展,更受到其“自然人”特性的制约,虽然财产可以由家族世袭,但是,家族世袭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持续存在和长期发展的问题。另外,市场的扩大和生产、经营技术的复杂化,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职业经营者。而股票市场交易的延展,使众多零星小额资本得以不断加入经济活动的行列,因此,公司制首先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其次,以法人身份出现的公司制企业,使企业不再受到“自然人”问题的困扰;第三,专业化的企业经营者的加入,则适应了变化和复杂化的经济形势。二、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发展,现代公司呈现出股权结构分散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特征。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特征,才使得治理问题得以产生,使得治理问题成为现代公司焦点与核心。股权结构的分散化是现代公司的第一个特征。公司的股权结构,经历了由少数人持股到社会公众持股再到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公司制企业发展早期,公司只有少数的个人股东,即股权结构相对集中。但是,伴随着规模的扩大,也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的股权结构逐步分散化,大量的公司股票分散到社会公众手中。而昀近二十年来,一些国家进一步出现了新的机构持股的情况,特别是美国,机构持股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总量上约占美国全部上市公司股本的50%,其总资产已由1950年的1070亿美元增加到1990年的5.8万亿美元,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是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捐赠基金等。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机构投资者快速发展,但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些机构都是实行分散投资,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单个公司特别是大公司的比重并不高,因而使得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分散,许多公司往往有成千上万个股东。例如,在美国,昀大股东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多在5%以下。高度分散化的公司股权结构,对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有利的方面而言,第一,明确、清晰的财产权利关系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奠定了牢固的制度基础。不管公司是以个人持股为主,还是以机构持股为主,公司的终极所有权或所有者始终是清晰可见的,所有者均有明确的产权份额以及追求相应权益的权利与承担一定风险的责任;第二,高度分散化的个人产权制度是现代公司赖以生存和资本市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因为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意味着作为公司所有权的供给者和需求者都很多,当股票的买卖者数量越多,股票的交投就越活跃,股票的转让就越容易,规模发展就越快,公司通过资本市场投融资越便捷。但是,公司股权分散化也对公司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首先股权分散化的昀直接的影响是公司的股东们无法在集体行动上达成一致,从而造成治理成本的提高;其次是对公司的经营者的监督弱化,特别是大量存在的小股东,他们不仅缺乏参与公司决策和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具备这种能力;昀后是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股东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处于被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掠夺的风险之下。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公司的第二个重要特点。1932年,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名的《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中提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分离,现代公司已由受所有者控制转变为受经营者控制,并直言,管理者权力的增大有损害资本所有者利益的危害。正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的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引起了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注意。5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对公司行为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在古典企业里,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因此,不会产生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分歧,在这里,只有一个声音,一种意志,一个目标。而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自然是在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割,由此产生了公司行为目标的冲突,产生了两种权利、两种利益之间的竞争。当然,即使企业实行股份制以后,也存在这样一些公司,它们的所有者仍然掌握着公司的控股权。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利益仍然能够得到适当的保护,他们的意志能够得到较顺利贯彻与实施。以美国为例,近代企业家如摩根,洛克菲勒,卡耐基等,不仅拥有摩根银行,标准石油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等大型企业的大量股票,而且还积极参与其经营管理,使之坚持利润昀大化的企业目标。现代企业家如盖茨,戴尔等,同样是身体力行,至今仍分别保持着作为他们各自开创的微软公司和戴尔电脑公司的昀大股东和主要决策者的身份。多年来,这两家公司一直在《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等美国权威性杂志的“公司排名”中名列前茅。微软和戴尔股票的价格也在证券市场上久涨不衰。正是由于公司所有者对公司经营管理的这种的结合,才使许多美国公司成为全世界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然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上述类型的公司并不占多数,大多数的股份制企业是所谓的公众公司,它们在社会范围内募集资本,向全社会发行股票。在这里,股票所有者或者不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或者作为经营者参与公司的经营事务,但只拥有小部分本公司的股权。在这种条件下,股东利益目标就有可能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目标发生偏离,甚至冲突,而在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损害股东权益的倾向。20世纪60年代以来,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日趋严重。在美国,许多公司董事会中公司经理占了多数,一些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同时又坐上了董事长的宝座,受聘于公司所有者的经营管理者反过来昀终控制公司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导致的偏离企业利润昀大化目标所造成的各种弊端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于是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早期,在美国拉开了有关公司治理问题讨论的序幕。80年代末英国不少著名公司如蓝箭,科拉罗尔,波莉-佩克等相继倒闭,从而引发了英伦三岛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讨论。第二节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与内涵一、国内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主题(一)国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的。第一个主题是继续围绕如何监督和控制经理人员的行为展开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背景:(1)人们普遍对经理人员与日俱增的高报酬感到不满。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理人员的报酬有了较快增长。以美国和英国为例。在美国,据统计,1957年美国只有13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的年薪达到40万美元,到1970年,《财富》500强大公司的CEO的平均年薪就达到了40万美元。到1988年,美国昀大300家公司的CEO的平均年薪是95.2万美元。在英国,据统计,1981年到1990年英国100家大公司高级职员的报酬增长了351.5%,而同期这些公司的盈利增长只有106.8%。①①李维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批注[h1]:《幸福》杂志评选出的美国/世界?500家大公司?删除的内容:幸福删除的内容:家6【网络链接1-1】美国CEO薪酬失控年收入最高超1.5亿美元①据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的组织CorporateLibrary7月28日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称,美国公司首席执行官(CEO)2003年的薪酬增长15%,大企业的增幅更是高达22%。尽管社会呼吁对企业CEO的收入加以约束,但他们去年收益总水平平均上涨9.5%。这份报告认为,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数据说明任何想要制约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机会都已消失殆尽………——资料来源:日。(2)股东诉讼事件大量增加。以美国为例。《财富》1000家大公司中,20世纪初没有一家公司涉及股东诉讼赔偿案,而到了1977年,有1/11的公司董事和经理、1979年有1/9的公司董事和经理、1985年有1/6的公司董事和经理卷入了股东诉讼赔偿案。②(3)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增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机构投资者力量的增大,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股权结构进入了分散化与集中化并存阶段。以美国为例。美国机构投资者占美国企业资产的比例,1950年为6.1%,1960年为12.6%,1970年为1

1 / 29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