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总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和基本矛盾,懂得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新特点及其国际经济关系,认清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第一章导论一、学习目的要求和本章逻辑结构本章主要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及其在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概况,分析其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指出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通过学习,应当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意义,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本章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入门篇,它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贯串人类各个社会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的重要原理,对于我们学好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章分为相互联系的三节:第一节从介绍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识开始,说明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由来,并进而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概述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从而使我们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历史的了解。接着,在第二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并深入地分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范畴以及两者的对立统一关系,论述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这一节所叙述的原则,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是本章的重点。第三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并说明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二、主要原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对象、研究任务4、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1、怎样认识生产力所反映的人和自然的关系?2、怎样认识所有制的内部结构及其组合?3、为什么所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现实意义?第二章商品与商品经济一、学习目的要求和本章逻辑结构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较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劳动二重性的原则,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价值的质、量、形态及其运动规律。本章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篇。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所阐述的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的质、量、形态及价值规律等理论对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及生产价格理论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劳动二重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称之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揭示出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指出人类抽象的,无差别的一般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价值质的社会性决定了价值的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第一节是本章的重点。第二节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了价值形态的发展。价值质的社会性决定其形态只能在社会的交换中表现出来。价值形态的发展最终使商品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是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着商品的价值。货币是价值形态发展即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最集中地表现在它的五种职能上。第二节是本章的难点。第三节分析了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基本矛盾运动及价值运动的基本规律。二、主要原理1、商品二因素2、劳动二重性3、劳动表现为价值的社会条件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重点和难点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如何理解第三产业的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第三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一、学习目的要求和本章逻辑结构本章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方法以及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进行瓜分和分配的。以此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根源。第一节阐明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条件以及资本的本质,并且在些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工资理论。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工资这种形式,掩盖了资本剥削雇拥工人的实质。第二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揭示剩余价值的本质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第三节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出发,通过对资本的各种形式及其不同的剥削方式的分析,揭示了利润、利息、地租的实质都是剩余的转化形式,阐明各个资本集团共同瓜分全体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方式和特点,,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剥削实质。第四节阐述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分析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二、主要原理1、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2、资本主义工资理论3、平均利润理论4、关于商业利润和借贷利息的原理5、地租理论6、剩余价值理论三、重点和难点1、为什么所机器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2、劳动力价值、工资和可变资本的关系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的过程,是怎样一步一步的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第四章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资本积累一、学习目的要求和本章逻辑结构这一章主要从再生产角度研究资本自身的再生产,分析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揭示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通过学习,要求着重了解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影响。本章是在前一章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分割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积累原理。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阐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内容、形式与特点;第二节阐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必然性;第三节阐述资本积累中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二、主要原理1、关于一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2、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3、关于资本积累的实质4、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原理三、重点和难点1、资本家积累是否为了社会进步?2、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的类型3、扩大再生产原理的现实意义第五章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一、学习目的要求和本章逻辑结构本章通过对社会产业资本运动的考察,着重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及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进而阐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具体实现条件及其矛盾,,揭示出资本运动和再生产包含的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对当前经济工作的指导意义。本章是在上一章考察了个别资本再生产过程之后,引入流通因素,从生产和流通相结合的角度分别对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总资本运动进行了考察。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阐述资本循环理论分析了资本循环的阶段、形态、职能,揭示了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主要条件。第二节考察资本的周转以及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周转速度对价值增殖的影响。第三节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角度阐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二、主要原理1、资本循环理论2、资本周转理论3、社会资本再生产三、重点和难点1、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原理对社会主义企业的正常运行的重要指导意义2、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原理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现实意义3、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的理论4、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第六章垄断资本的形成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学习目的要求和本章逻辑结构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和资本与管理的日益社会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必然性,垄断产生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新特点以及垄断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阶段性特点;明确无论是一般垄断的产生与发展,还是国家垄断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作出的调整,它们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它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了解国家调节和干预的主要内容,掌握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明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概述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即垄断形成的必然性,分析了垄断形成后资本的新形式、银行垄断资本的新作用、价值规律的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垄断统治下竞争的新特点等一系列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新变化,说明了二战后国内私人垄断资本在生产领域中的新发展及其主要表现。第二节分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说明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发展的特点。阐明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适应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而进行的又一次调整;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的分析,说明了二战后国家垄断己取代了一般垄断的统治地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己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因素和力量。第三节具体分析当代经济生活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作用。分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作用与实质,阐明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干预和调节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手段,大致地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体系;分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二重作用及其形成的矛盾体系,并由此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二、主要原理1、关于垄断的形成2、关于垄断价格理论3、关于垄断竞争理论4、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5、关于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和调节三、重点和难点1、垄断既然是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为何还要反垄断?2、垄断形成后对价格的形成和决定的影响3、垄断利润和垄断高额利润的区别4、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的借鉴作用。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一、学习目的要求和本章逻辑结构本章从分析国际分工入手,介绍了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资本国际化及其影响,剖析了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调节的实质以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本质,指出发展中国家要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第一节分析了国际分工形成的原因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国际分工必然促进生产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阐述了资本国际化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以及资本国际化在当代的发展和它的重要组成形式--跨国公司,揭示了资本主义国际经济调节的实质在于协调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国际化进程中的矛盾。第二节回顾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格局的形成,分析了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点: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和相互磨擦、相互斗争的局面共存,揭示了这种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其本质是按资本和实力在经济上分割世界。第三节指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并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通过分析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既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的特点,揭露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本质仍然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指明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斗争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从而摆脱受控制和剥削的状况。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取得平等与公正的地位。二、主要原理1、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2、资本国际化及其组织形式-跨国公司3、关于国际经济调节4、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三、重点和难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