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第二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岩石矿物颗粒间连结牢固;岩石矿物颗粒间具有牢固的连结,这既是岩石的重要结构特征,也是岩石区别于土并赋予岩石以优良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原因。岩石颗粒间连结分结晶连结和胶结连结两种。结晶连结是岩石中矿物颗粒通过结晶相互嵌合在一起的连结,如岩浆岩、大部分变质岩及部分沉积岩均具有这种连结。胶结连结是岩石中颗粒通过胶结物胶结在一起的连结.如碎屑沉积岩、粘土岩等具有这种连结。这两种连结都表现出很强的连结力,所以被称为“硬连结”。而土则缺乏这种连结.土的颗粒间或毫无连结、或是连结力很弱的水胶连结和水连结,其连结力是无法与岩石颗粒间的连结相比拟的。因此土表现出松散、软弱的特征.连结力也不稳定。2、岩石强度高、不易变形、整体性和抗水性好岩石虽然比起土来具有强度高、不易变形以及整体性和抗水性好的优点,但作为建筑物地基或建筑物环境的岩体,也具有缺陷,这就是岩体中存在着断层、节理等结构面(带),使岩体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变差和严重不均匀。当断裂破坏严重时,岩体甚至破碎分散犹如碎屑土。这种被称为构造岩的破碎岩石,有的属于半坚硬岩石,有的已成为松软土。岩体中的这种结构面分割情况,在土中是见不到的,只有在某些裂隙粘土或老黄土中才有微弱的裂隙分布。因此,岩体的结构比土体复杂。即使是坚硬、完整的岩块,在其内部也存在有微裂隙和缺陷.如解理面,微破裂面等,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岩块的强度,同时也导致了岩块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第二节岩石的物理性质一、岩石的密度岩石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岩石的质量,又分为颗粒密度和块体密度。它是选择建筑材料、研究岩石风化、评价工程岩体稳定性及确定围岩压力等必需的计算指标。岩石的颗粒密度(ρs)是岩石固体相部分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它不包括岩石空隙。其大小取决于组成岩石的矿物密度及其相对含量。如基性、超基性岩含密度大的矿物多。其颗粒密度就大,酸性岩石则相反,颗粒密度较小。岩石的颗粒密度常用比重瓶法测定。常见岩石的颗粒密度值见表5—1。二、岩石的空隙性岩石的空隙性指岩石孔隙性和裂隙性的统称,用空隙率表示。岩石的空隙率是岩石中空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岩石中的空隙有的与大气相通,称为开空隙;有的与大气不相通,称为闭空隙。开空隙又有大小之分。因此,可将岩石的空隙率分为总空隙率、总开空隙率、大开空隙率、小开空隙率及闭空隙率5种。设V为岩石体积;Vr为空隙总体积;Vro为总开空隙体积;Vrb为大开空隙体积;Vrl为小开空隙体积;Vrc为闭空隙体积。总空隙率:n=Vr/V×100%=(1-ρd/ρs)×100%总开空隙率:no=Vro/V×100%大开空隙率:nb=Vrb/V×100%小开空隙率:nl=Vrl/V=(no-nb)×100%闭空隙率:nC=Vrc/V=(n-nO)×100%三、岩石的吸水性岩石在一定试验条件下吸收水分的性能,称为吸水性。常用吸水率、饱和吸水率及饱水系数等指标表示。岩石的吸水率(Wa)是指岩石试件在一个大气压和室温条件下自由吸入水的质量(mw1)与试件干质量(mS之比,用百分率表示,即Wa=mw1/mS×100%实测时先将岩佯烘干并称干质量,然后浸水饱和。试验是在一个大气压下进行的的,岩石吸水时,水只能进入大开空隙,而不能进入闭空隙和小开空隙算岩石的大开空隙率(nb),即nb=Vvb/V=ρd×Wa/ρw=ρd×Wa式中:ρW为水的密度(取为1g/cm3);其余符号同前。岩石的饱和吸水率(Wp)是指岩石试件在高压(一般为15MPa)或真空条件下吸入水的质量(mw2)与岩样干质量(ms)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即Wp=mw2/mS×100%这种条件下,通常认为水能进入所有开空隙中,因此.岩石的总开空隙率为no=Vvo/V=ρd×Wp/ρW=ρd×Wp式中:符号意义同前。岩石的吸水率与饱和吸水率之比,定义为饱水系数。它是评价岩石抗冻性的指标。一般来说,岩石的饱水系数为0.5一0.8。饱水系数愈大,说明常压下吸水后留余的空间有限,岩石愈容易被冻胀破坏,因而岩石的抗冻性就差。几种常见岩石的吸水性指标值列于表5—1、5-2中。四、岩石的软化性岩石浸水后强度降低的性质,称为软化性。岩石的软化性取决于它的矿物组成及空隙性。当岩石中含有较多的亲水性和可溶性矿物以及大开空隙较多时,则其软化性较强。表征岩石软化性的指标是软化系数(KR),为岩石饱水抗压强度(σCW)与干抗压强度(σCd)之比,即KR=σCW/σCd×100%显然,KR值愈小则岩石的软化性愈强。当岩石的人KR0.75时,软化性弱;同时也可说明其抗冻性和抗风化能力强。由表5—1可知:岩石的软化系数均小于1.0,说明岩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软化性。软化系数在水工建筑勘察中应用较广。五、岩石的抗冻性岩石抵抗冻融破坏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抗冻性。岩石浸水后,当水的温度降至0℃以下时,空隙中的水将冻结体积增大(可达9%),对岩石产生冻胀力,使其结构和连结遭到破坏。反复冻融后,将使岩石的强度降低。岩石的抗冻性常用抗冻系数和质量损失率两个指标表示。抗冻系数(Rd)是指岩石冻融实验后干抗压强度(σcd2)与冻融前干抗压强度(σcd1)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即Rd=σcd2/σcd1×100%质量损失率(Km)是指冻融前后岩样干质量之差(ms1-ms2)与冻融前干质量(ms1)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即Km=(ms1一ms2)/ms1×100%实验时,要求先将试件浸水饱和,然后在-20℃温度下冷冻,冻后融化,融后再冻.如此反复冻融25次或更多。冻融次数可根据工程地区的气候条件决定。岩石的抗冻性,主要取决于岩石中大开空隙的发育情况、亲水性和可溶性矿物的含量及矿物颗粒间的连结力。六、岩石的透水性岩石能被水透过的性质,称为岩石的透水性,用渗透系数表示.它的大小取决于空隙的数量、大小、方向及连通情况。一般认为.水在岩石中的流动服从达西定律,因此可用达西渗透仪在室内测定完整岩石试件的渗透系数。某些岩石的渗透系数列于表5—3中。在诸如深埋隧洞、地热利用,高寒地区工程建设及核废料处理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岩石的热学性质中,常用的是比热容、热导率和热扩散率等指标.(一)岩石的比热容岩石的比热容,是指1克岩石物质的温度升高1℃所需要的热量.用以表示岩石贮存热量的能力。质量为m的岩石温度由θ1升至θ2所需的热量△Q(J)为△Q=c×m(θ1-θ2)式中:c为比热容[J/kg·K]。岩石的比热容在室内可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测定。各种岩石的比热容列于表5—4中,由表可知,一般干燥岩石的比热容为762—1256.04J/(J/kg·K)七、岩石的热学性(二)岩石的热导率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物体内的热通过热传导从高温点向低温点流动,其截面积为F的平面上热流量Q与温度梯度dq/dx(℃/cm)及流动时间成正比,即Q=-kFt(dθ/dx)式中:k为热导率[W/(m·K)],是一个与岩石介质性质和温度条件有关的物理量。在实际应用时,k可作为与温度无关的量,k的倒数为热阻率。岩石的热导率可采用非稳定法在室内测定。表5—4给出了各种岩石的热导率。(三)岩石的热扩散率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热扩散率。热扩散率高的岩石,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快受影响的程度也大。热扩散率λ(cm2/s)可用热导率k、比热容c和密度ρ求得,即λ=k/(ρ.c)各种岩石的热扩散率列于表5—4中。第三节岩石的力学性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的性质,称为岩石的力学性质。在外力作用下岩石首先产生变形,随着力的不断增加,达到或超过某一极限值时,便产生破坏。岩石遭受破坏时的应力称为强度。研究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研究岩石的变形,破坏与强度等性质。一、单向受压条件下的岩石变形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岩石的变形可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按固体力学定义:弹性变形是指物体受力发生相应的全部变形,并在外力解除的同时,变形立即消失,因而是可逆变形。塑性变形是指物体受力变形,在外力解除后。变形也不再恢复,是不可逆变形,又称为永久变形或残余变形。岩石的变形规律,可通过外力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及变形参数说明。所以,首先来研究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一)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岩石在连续加载条件下的应变,可分为轴向应变(εL)、横向应变(εD)和体积应变(εV),前两者可用仪器测量。体积应变则用εV=εL-2εD计算求得。求得了各级应力下的这三种应变值,就可绘出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图5—1),也有的是由X—Y绘图仪直接自动绘出。该曲线是分析研究岩石变形机理的主要依据,其中以压应力—轴向应变曲线(σ-εL曲线)应用最广。据实验研究,在单向压力作用下,典型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如图5—2所示。从图5—2中可将岩石的变形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I.微裂隙及孔隙闭合阶段(图5—2A)。加载初期,岩石中的裂隙及孔隙被逐渐压密,形成早期非线性变形。A段:曲线呈上凹型Ⅱ.可恢复弹性变形阶段(图5-2B)。随荷载增加,轴向变形成比例增长,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恢复的弹性变形。这一阶段的上界应力称为弹性极限。B段:直线型。Ⅲ.部分弹性变形至微裂隙扩展阶段(图5—2C)。σ-εL曲线仍呈近似直线,而σ-εV曲线则明显偏离直线。这一阶段的上界应力称为屈服极限,这时岩石压密至最密实状态。Ⅳ.非稳定裂隙扩展至岩石结构破坏阶段(图5—2D)。特点是微裂隙迅速增加和不断扩展,形成局部拉裂或剪裂面.体积变形由压缩转为膨胀,最终导致岩石结构完全破坏。本阶段的上界应力称为峰值强度或单轴抗压强度。Ⅴ.微裂隙聚结与扩展阶段(图5—2E)。岩石通过峰值应力阶段.虽然其内部结构完全破坏,但岩石仍呈整体。到本阶段裂隙扩展成分叉状并相互联合形成宏观断裂面。应力随应变增加而降低。Ⅵ.沿破断面滑移阶段(图5—2F)。本阶段岩石基本上已分离成一系列碎块体,并在外荷作用下滑移,随之变形不断增加。而应力则降到某一稳定值,称为残余强度.其大小等于块体间的摩擦阻力。自然界中的岩石.因其矿物组成及结构不同.应力—应变曲线特征也不尽相同.1965年美国学者R·P·米勒根据对28种岩石的实验研究成果,归纳为6种在单向压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类型(图5—3)。类型I(弹性的)表现为近于直线的特点.直到发生突发性破坏。这是玄武岩、石英岩、辉绿岩、白云岩及坚硬石灰岩等的特征变形曲线。类型I(弹性)类型Ⅱ(弹-塑性的),开始为直线.末端出现非弹性屈服段。较软而少裂隙的岩石,如石灰岩、粉砂岩和凝灰岩等常呈这种变形曲线类型Ⅱ(弹-塑性)类型Ⅲ(塑—弹性的),开始为上凹型曲线,然后转为直线.坚硬而裂隙较发育的岩石,如砂岩、花岗岩等.在垂直微裂隙方向加荷时常具这种变形曲线。类型Ⅲ(塑—弹性)类型Ⅳ和Ⅴ(塑-弹—塑性的)为s型曲线。曲线中段的斜率大小与岩性软硬程度有关。岩性较软且含有微裂隙者,如片麻岩、大理岩和片岩等常具这种变形特性。Ⅳ和Ⅴ(塑-弹—塑性)为s型曲线类型Ⅵ(弹—塑—蠕变性的),开始为直线,很快便变为非线性变形和连续缓慢的蠕变变形,是岩盐和其他蒸发岩的特征变形曲线。类型Ⅵ(弹—塑—蠕)(二)岩石的变形参数根据弹性理论,岩石的变形特征可用变形模量和泊松比两个基本参数表示。1.变形模量指岩石在单向受压时,轴向应力(σ)与轴向应变(εL)之比。当压力-应变为直线关系时,变形模量为常量(图5—4),数值上等于直线的斜率。由于其变形为弹性变形,所以该模量又称为弹性模量。当应力—应变为曲线关系时,变形模量为变量,即不同应力段上的模量不同。常用的有初始模量、切线模量和割线模量3种(图5—5)。初始模量(EI):指曲线原点处的切线斜率,即Ei=σi/εi切线模量(Et):指曲线中段直线的斜率,即Et=(σ2-σ1)/(ε2-ε1)割线模量(ES):指曲线上某特定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通常取相当于抗压强度变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ES=σ50/ε502.泊松比(μ)指岩石在单向受压时,横向应变(εD)与轴向应变(εL)之比,即μ=εD/εL在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抗压强度50%的应变点的横向应变与轴向应变计算泊松比。常见岩石的变形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