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针灸(毫针刺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章针灸第二节毫针刺法主讲:吴平掌握:针刺的方法、针刺常见异常情况及处理熟悉:针刺前的练习和准备了解:毫针的规格及结构、刺激的强弱与留针的久暂重点难点:针刺方法针刺常见异常情况及处理教学目标:概述:古代针具:一、毫针的临床运用(一)毫针的结构: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艾灸、温针环柄、花柄、平柄、管柄应牢固;易锈蚀、松动、易断应光滑挺直,有弹性;易锈蚀、弯曲呈松针状;易起钩、易钝(二)毫针的规格:•长短规格:•粗细规格:寸11.522.5345毫米2540506575100125号数26272829303132毫米0.450.420.380.340.320.300.28二、针刺前的练习和准备(一)针刺练习:指力、手法;灵活、协调、专注1、纸垫练针——捻转与指力2、棉团练针——提插、速刺3、自身练针——适应、体验步骤:先短(粗)后长(细)针要求: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二)针刺准备:1、思想准备:态度端正、解释病情、介绍针刺疗法、消除疑虑。2、选择针具:个体情况:选穴部位:病情:肌肉丰厚部位、体胖——长针肌肉浅薄部位、体瘦——短针体强、肥胖者;敏感性差——粗针体弱、消瘦者;敏感度高——细针检查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挺直、无锈蚀;针尖完好无勾。3、安排体位:原则: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常用体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4、定穴:“+”标示。5、消毒:(1)针具器械消毒一次性针:经过乙酸消毒,塑泡铝薄包装,只要未破损、未过失效期就可直接使用;普通针:需经清洁和消毒才可使用。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高压蒸汽灭菌法(30min)•煮沸法(沸后15~20min)•酒精(75%)浸泡法(30~60min)(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2%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三、针刺方法(一)进针: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执毛笔状,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挟持进针法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适用于长针和肌肉丰厚处的进针。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针从其间将针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处,如腹部腧穴的进针。舒张进针法(二)针刺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所成的夹角。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呈90°直角。最常用,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靠近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穴。平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三)针刺深度:个体差异——年龄、体质、胖瘦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部位——参考腧穴常用深度时令——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四)针刺方向:指在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五)行针与得气:行针: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感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又称“针感”,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患者出现针刺部位酸、麻、胀、重感,以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得气的意义•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促使得气的措施•纠偏、候气、催气、补气、行气、守气四、行针方法1、基本手法:(1)提插法:毫针刺入腧穴后,将针反复上提下插,以产生刺激的方法。•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大;•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小。注意:提插幅度和频率不宜过大、过快,以防晕针,或损伤血管和重要脏器。提插法(2)捻转法:毫针刺入腧穴后,施行以针身为纵轴,将针反复来回旋转捻动,以产生刺激的方法。•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大;•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小。注意:不可单一方向转动,以防止肌纤维缠绕针身,产生剧痛。捻转法2、辅助手法:(1)刮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轻轻抵住针尾,食指指甲由下而上反复轻刮针柄,以保持或加强针感的方法。注意:防止将针不断下压,刺入过深。刮柄法(2)弹针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手拇、食指相合而迭,食指轻弹针尾,使针身微微震动的方法。可激发针感,催气、行气。注意:不可用力过猛,将针弹飞。弹柄法五、针刺的强弱与留针的久暂(一)刺激强度:强——能忍受的最大限度中——介于两者之间弱——仅有轻微针感(二)针刺补泻:补法——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针刺方法。泻法——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名称补法泻法捻转补泻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呼吸补泻呼气时进什,吸气时出针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开阖补泻出针后按闭针孔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针孔疾徐补泻进针慢,出针快进针快,出针慢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三)留针与出针:留针——是将针留置于穴内一定时间,以加强针感和维持针刺持续时间的方法。优点:可增强针感,继续激发机体潜在的自我调整机能,促使阴阳协调达到补泻的目的。留针时间:酌情15~30min•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出针——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操作: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有出血,用干面球按压即可。注意:出针时注意清点针数,以免遗漏。六、注意事项1.过饥、过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体虚者应选用卧位,手法不宜过强。2.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禁针,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3.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6.胸背腰胁腹部内脏和大血管部位,注意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五、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一)晕针:原因: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现象:轻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呕吐、出冷汗;重则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象细弱或神志昏迷,二便失禁,脉微欲绝。处理:出针,平卧,保暖,刺灸预防:针对原因,注意观察(二)滞针原因: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现象:针体捻转、提插发滞处理: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预防: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注意正确操作手法(三)弯针原因: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现象:针身弯曲处理:恢复体位顺势拔针预防: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四)断针原因: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现象: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处理:保持原有体位,用手或者镊子拔出或手术取针预防: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五)血肿原因:刺伤血管现象:出血,皮肤肿胀、青紫处理:先冷敷,再热敷或轻轻按揉预防: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谢谢!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