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扎根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就有全新的教学课堂,如今学生成为新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组织全新的课堂,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教材、教师自身、学生、环境四位一体的新课程资源,以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去着眼于学生——这个“成长”的个体呢?我认为有效率的“课堂”积累,势必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谈几点意见。一、亲善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提交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在教室中以学为主,难免出现一些行为方式和学习上的问题,是很正常的,教师应以正确,宽容的态度和方法去处理。前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的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爱”而宽容,没有空洞的说教,“亲和”地走进了学生心灵,平时课堂上,心情紧张的学生,只需教师一个友爱的眼神,学生会心智勃发,学生讨论时哪怕只是教师一句启迪的话,都会让学生思路顿开,智慧的火花,就会在友好的师生互动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色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春雨润物无声的特点,我认为教师教育孩子,处理学生在生论和学习中发生的问题也应该具有春雨润物的特点。(1)点到为止、倾注期待。教师要从爱的角度去看待一个犯“错误”的孩子,坦城指出违规的问题,并暗示学生,老师期待你改正、进步,让学生从矫正中获得健康发展的驱动力,而不是一味地讽刺、训斥孩子,让师生关系走向死胡同,犯“错误”的孩子也会缄然不语,悲观自弃。(2)真情交融平等对话。犯有过失的孩子,教师以“春雨润物”的口吻,交换事情发生的原委,以及对事情的不同见解,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文情怀去温暖学生的幼小的心灵,在孩童的内心世界里,逐渐培养亲善友好的意识,并与之共行。(3)发扬传统言传身教。教师必须坚持与学生同学习、同互动、同娱乐、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有问题的学生愿意与你交朋友,坦露心胸。由此友好、亲善、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师生互相尊重是基础。广大教师应当具有高尚师德,豁达博爱的气度,让灿烂的笑脸留在教师脸上,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操纵学生,那么和谐亲善的课堂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灵性、充满情感的课堂。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学生是一个潜在的发展的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感情的冲动,个性的张扬……无时无刻不在学生的语言,行动中表露出来。在以人为本的新的理念下,关注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完成“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定位问题,通俗地讲,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师是难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的。首先是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尤其是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都具体讲到了小学生在校内、外应当规范的行为。各科教师,不要认为做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班主任的事。如下课时两名学生追赶打闹,一名科任教师视而不见,上课的时候班级同学都在听讲,做作业,而这两名学生还在计较下课打闹的得失,挤眉齐眼、磨拳摆狠、一脸霸气、异得周围学生打野,说笑,导致课堂一团糟,教师不得不停课调解。语文课堂是实施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渗透教育性,矫正学生的错误思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一位成绩很好的“优生”调到后面去坐,而一名“学困生”被调到第一排去坐,教师这样做,是为了“提升差生”。可这名“优生”拒绝调到后面去,认为“优生”是班级的天之骄子,即使勉强服从,或是情绪低落,或是动不动发脾气。这时教师就应当给学生以“人文性”关怀,妥善处理,并引导这名“优生”关爱他人,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先人后已”的思想教育,矫正“骄气”、抹去“霸气”,让具有优越感的“优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保证,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它体现了教师群体、一所学校的人文素养。从课前准备到上课听、说、读、写到操作活动,学生的举止言行,一笑一颦都应具有规范性。只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生活,才有良好学习方式和习惯。教坛中留传一句名言:“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一名学生书写不规范,教师不去矫正,或者教师自己书写“龙飞凤舞”,学生去模仿,久而久之,字迹一片狼藉。因此言传身教的传统教育方法,依然是教育学生的法宝,“正人先正已”,教师只有传授正确书写方法,从自身“严格”入手,学生书写的良好习惯,也就会“水到渠成”。随着课改的深入,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课堂的机动性极大,一节课学生收获的多少,恰恰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说、思、议、写)的综合考评。学生或只听不思、或只想不议、或心不在焉、主动参与问题的探讨积极性不高,最后导致学无所获。课堂学习的亮点,只是学生习惯良好的学生不断展示自己的标志。因此,学生学习习惯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蕴含着教育的成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师生生生交往互动过程,只是“一张皮”,多维教育目标的完成,就是一句空话,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角色转变是相匹配的,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已是课程改革的保证,更是教书就是为了不教的归宿。三、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有人主张、有人反对,一位名家钱梦龙说:“我反对程式化,但是并不反对一定的模式”。无论持主张或反对的人,他们否定的都是教学研究中的“模式化”倾向,而不是反对模式结构本身,因为模式结构本身既打破了教学模式对师生活动的束傅,使师生间互动、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综合上述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感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今课改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基础。(一)在情景中体验,在体验中构建创设美丽活动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体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改革后新型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无论是美丽优雅生态环境,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表达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瑕想飞飞的音乐情景,都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营造学生切身体验的氛围。如:教数学“圆的周长”一节可以先出示“自行车的车轮滚动一周有多长呢?”疑向,教师演示,引发学生自冥思若想。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教师再点明课题,这种情境的创设,诱发性不言而喻。(二)在体验中构建全新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和数学课堂教学要剔去繁锁教学程序,重视学生的感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感悟,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我在履行领导深入课堂,开展“课堂结构与效率”研讨教学古诗《石灰吟》一文时,学生朗读了古诗,先让学生读读石灰的特点?学生概括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然而让学生讨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石灰特点的人?学生分别举了变法英雄潭嗣同、抗日英雄扬靖宇、赵一曼、还有我们熟悉的英雄刘胡兰,江雪琴他们都是为祖国的解放和独立献身的英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感悟到象征英雄的物体:红梅、青松……等等,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不畏风雨,不怕牺牲,处逆境而不屈服。短短的四句诗,学生通过感悟心中构成了石灰特点→类比人物→类比物体→类比物体特点。互动的课堂,学生的体验,这样一个知识框架。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在学生心灵中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结构。直观教学、通过演示。学生可以零距离地体验,如我教“圆的周长”一节,先让学生用一个圆在一定长度的物体上滚一圈,再量量圆的半径。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悟出求周长的公式。在教学中,教师提示性的点拨,用心良苦的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如水墨画般缓缓散开。(三)教学目标的明确呈现,让互动的课堂流放异彩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著名教育家这一段精辟的论述,阐述了教者、学者、教材之间的辩论关系。既然教材只是受教育者的一个蓝本,那么教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呈现明确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的锁定,是教者根据教材,教学情境,教学对象等整合教学资源,去粗取精,从杂乱的知识点、能力点诸当中,提取的一节课或某一课的学习目标,它具有多元性,科学性。教师呈现出教学目标,能良好地让求知者凝聚思考的目光,嚼咀知识的蓝本,让“疑难问题”的飓风,卷过学生平静的心海,造成生生互动,合作探索的课堂局面。为深化课改,现在我和学校全体教师正探究践行小学课堂教学新的模式结构。即:创景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以结合授课内容为前提,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看图画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主动阅读(学生带着前面创设情景时留下的悬念饱含寻求答案的激情去主动阅读课文。)——呈现目标(教师让学生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不懂的问题,然后教师有选择性的按顺序将学生提出的涉及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行板书。对学生提出的不涉及本课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用简短的话语给与答复,对学生不能提及到的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可用商讨的口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生生互动(围绕已呈现的目标教师组织学生互动探讨解答。)——师生互动(对学生互动探讨仍解答不出的学习目标教师可用商讨的口吻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小结(靠近学困生,让他们针对呈现的目标谈对本节课学习后的收获,然后指名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辅小结。)——品读欣赏(文科)——当堂训练(围绕目标,分层设题,拓展延伸。)这一宏观粗略的教学模式,崇尚“以人为本”,感悟创新的教育宗旨,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原则,贯穿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换角色的课改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一堂课自始至终,非“师生、生生互动”才能完成教学目标不可。过去的一堂课,要求的是“安静”,便于老师讲解,或便于老师逢场作秀,再加上偶尔几个学生的争论,全班学生的掌声的点缀,把课堂的表面敷衍得完完美美。如今的课改,是真改,是师生平等,相互探究,相互交流,从心灵的碰撞中达成共识,共同获取真知,如:一任语文教师教小学一年级,提出了“春天,冰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什么?小学生议论纷纷,可以是流水,也可以是花朵,也可是杨柳,小草,绿色……等等,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答案,它只有通过生生互动才能完成,而不是教师一手遮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时,小学生奇妙的想象,审美的情趣,不同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结合,它们隐藏在答案背后,贯彻了多维目标的情景落实,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的构建,有力的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质”的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并非旧课堂中的“热闹”罢了。四、正确的引导让课堂教学得以升华课改以后,人们特别关注一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也许有的人认为,只要把课桌椅排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丁字形、方形即可。再让学生去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高高地立在讲台上,一味把追求形式的变化,场面的热闹。可是教师要把握契机对正在学习的学生进行点拨。学生或概念模糊,或真知与谬误难分,或挖掘不出知识内涵,等等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感悟内容之前,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取不同组织形式,如网络法、集合法、表格法、列主题纲要、列符号纲要等等、想方设法使新知识纳入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中,使之网络化,结构的方式的明朗化,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认识表达卡住了时,教师可以通过重读内容,评价点拨,语言鼓励,思维顺向或逆向牵引,对学生的思维来个推波助澜,让学生的认识,与表达再上一个新台阶。新的课堂解放了学生的空间。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时间更多了,留下的“疑点”也就更多了。如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某班共51人,男生人数的3/4等于女生人数的2/3,这个班男、女生名是多少人?这一题学生对题意一看便懂,就是列不出方程,教师可引导学生按比例分配的思路来解,也可利用倒数性质来解,转化条件,巧妙解题。“自主、合作、探究”的路学生走得辛苦,教师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