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阶段提升训练每日一练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四川广安、遂宁、内江、眉山调研)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2.(2017·河南郑州质检)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指出:“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这表明周朝()A.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并推行B.通过强化等级秩序维护中央集权C.通过规范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D.宗法制下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3.(2017·云南统测)考古学家在河北临城县中羊村发现了属于战国后期赵国的墓葬群,该墓葬群采取了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可见当时()A.社会的等级结构层次分明B.周天子宗族礼制下移民间C.地方的宗族力量由弱变强D.地方的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4.(2018·山东日照模拟)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仅3次,聘(派手下卿大夫代为觐见天子)4次,朝见晋、楚等国国君却有32次,聘竟多达56次。这反映出()A.新的礼乐秩序取代周礼B.诸侯国之间发展不平衡C.晋、楚已成为春秋霸主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5.(2018·山东德州模拟)乐在广义上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它们在氏族社会本来都是用以表达感情的文化活动。但到西周时,乐的情感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这一变化()A.遵循了孔子的思想B.带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体现出与礼的对立D.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6.(2017·湖北八校联考)《训约十四条》记载“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A.维护家族团结和睦B.灌输儒家伦理道德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D.强化家国一体观念7.(2017·广东梅州质检)“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8.(2018·山东菏泽模拟)《吕氏春秋》载:“古代圣王引导他的百姓从事农业,不仅是为了土地里的出产,而且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持重就会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很少私下发表议论,国家的法制就能确立,民力就能专一。”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A.加强农业管理B.限制人口流动C.灌输法制观念D.强化社会管理9.(2017·湖北武汉调研)《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记载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C.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D.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10.(2018·山东泰安质检)《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A.仁政民本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11.(2018·河北衡水金卷)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12.(2018·江西九校联考)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四川高三黄金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作罢。为了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公执政,郑庄公便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约束。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晋曲沃伯杀哀侯又杀小子侯、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摘自《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14.(2018·湖北七市协作体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仔细识读上边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答案及解析:1.解析题干所述现象体现出上下级的关系受到分封制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上下级的依附关系是分封时期观念的表现,C项错误,故选B项;材料现象不能得出地方官职礼仪的整体状况,故A项错误;地方官员权力大不一定出现材料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B2.解析据题干材料“丧服之大纲四:曰‘亲亲’,曰‘尊尊’,曰‘长长’,曰‘男女有别’”属于礼的范畴,故选C项。答案C3.解析据题干材料“聚族而葬的方式,间距稠密,在225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150余座墓葬,分布整齐,排列有序”从数量和形式上,反映了地方的宗族力量依然强大,故选D项。答案D4.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由于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周天子势力开始衰微而晋、楚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这也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故选B项。答案B5.解析根据题干中“不同阶层的人所用乐舞在规模、人数方面均有严格限制”,可知具有鲜明的等级观念,故选B项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对等级制度的维护,与礼是相辅相成的,故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对宗法制的维护工具,故D项错误。答案B6.解析根据题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信息,可知族规对于维护家庭和宗族的和谐有重要作用,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A7.解析据材料“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可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工商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答案C8.解析材料在说明古代统治者“重农”用意是层层递进的,最终达到强化社会管理的目的,强化社会管理符合题意,故选D项;加强农业管理在材料中有体现,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限制人口流动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灌输法制观念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答案D9.解析据题干“修道途”“去关市之征”信息,交通的改善与税收的减少都有利于区域性统一市场的日渐形成,故选B项;A项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长途贸易,且它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去关市之征”,主张去除“关市之征”,故D项错误。答案B10.解析据题干可知,材料中强调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强调“家与国”,故选D项。答案D11.解析材料认为法家思想有利于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的政治统一,故选A项;顺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张“霸道”,故B项错误;法家措施旨在统一,保障民众生活只是手段,故C项错误;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项错误。答案A12.解析据题干材料“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以得出“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故选C项。答案C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从春秋时期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变动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时代局限性。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6分,言之成理即可,任意三点可得满分)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8分)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