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程性质: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教学时数:48课时主讲教师:杨为燕参考书目丁四保等.区域经济学杨吾杨.高等经济地理学.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郝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重点问题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学科基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趋势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基础一、区域、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1.区域概念1.1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是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自然特征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1.2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例如:国家、省、市、县、乡、村等都是区域。1.3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指的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经济地域单元,又称经济区域。1.3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区域的四个基本要素:认同感:解决区域居民的社会归属问题和情感问题;地域:解决区域的范围问题和边界问题;功能:解决区域的发展定位和在整体中扮演的角色问题;内聚力:解决区域对中心城市的向心方向的内聚问题1.3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区域一般分两种: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同质区域又称匀质区域,是源于区域内部的相似性而形成的一种区域。静态的区划一般是同质区域的划分。例如:大的经济地带和大的区域板块的划分都是从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出发的。1.3经济学的区域概念极化区域又称结节区域,是相异性区域通过要素流动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内聚力的一种区域。结节:是指这类区域有一个或多个中心节点,其经济运行依赖于中心节点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化:是指区域中心节点周边的腹地的生产要素有向该节点集中的趋势。动态的区划一般是极化区域的划分,如都市圈、城市群的划分。2.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是特定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①区域性--最根本的特点。②非均衡性③阶段性和连续性④开放性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差异国民经济强调宏观性,区域经济强调区域性;--产业政策是区域经济调控的主要内容。国民经济强调战略性,区域经济也强调战略性,但它同时还强调不平衡性;国民经济强调政策性,区域经济也强调政策性,但更强调可操作性。3.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二、区域经济学的两个来源第一是地理学第二是区位论1.区域经济学的地理学来源1.1通过地理学树立区域的概念区域概念的建立是区域经济学产生的起点。1.2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及资源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2.区域经济学的区位论来源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三、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胡佛在发表于1971年的《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最早构建了现代区域经济学体系,并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个理论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分: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要么不能移动,要么很难移动;社会经济资源固然可以移动,但需付出一定的代价。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是区域经济学的灵魂与活力所在,是区域经济分异的前提,也是区域经济多样性、互补性和区域分工的基础。2.生产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生活活动不可能彻底地分割及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应用性学科的研究主要包含两大部分:学科理念体系的研究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以下两部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区域经济的问题研究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于20世纪70年代末影响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①要素禀赋问题--产业选择问题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丰裕要素--丰裕要素具有禀赋优势--禀赋优势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基础--产业选择问题和布局问题。1.区域经济发展研究②增长极问题--空间选择问题③发展差距问题④区域贸易问题⑤梯度转移问题2.区域经济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关系分: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区际关系。区域关系可能是竞争关系也可能是合作关系。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特点相似的区域之间;合作关系是区域关系的主流,产业合作是区域合作的基本形式。3.区域经济应用工具研究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等属于区域经济的应用工具。目前对于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中国目前没有区域经济政策,应该构建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对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范畴进行理论的规范;第二种: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应当是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区域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制定专门的区域政策。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程近40年来,区域经济学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展开:第一,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代表性成果:艾萨德的《区域科学论》和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进程第二,地区发展与区域规划问题研究,代表性成果:弗里德曼的《区域政策》,汉森的《区域开发中的增长极核》,劳埃德等的《空间区位》和里查森的《区域增长理论》;第三,区域经济研究方法,代表性成果:布鲁诺的《区域--国家经济模型》,英蒂盖特的《经济模型技术与应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关系理论和区域经济应用工具。区域发展理论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内部的发展问题;区域关系理论以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贸易为基础,研究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若干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应用工具则为区域发展提供研究途径、规划方案和实施政策。2.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目前,区域经济学形成了三大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区域政策学派区域管理学派第三节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形成时期:20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藤田昌久宗旨:将区域经济学带入主流经济学的殿堂理论的基石:其一是收益递增。其二是不完全竞争模型。其三是运输成本。在此三大基础之上新经济地理学派建立了区域经济的“中心--外围”模型的空间经济研究框架。一、新经济地理学派该学派认为,区域经济学有五大传统,并依照这五个方面向前发展。第一,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克鲁格曼认为中心地理论及其模型化是区域经济学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第二、城市地理学人们借助物理学的公式,来描述城市地理现象。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第三,积累因果关系克鲁格曼认为超发展理论的思想在区位问题中的应用比在发展经济学中更合适。例如:市场规模较大引来大公司在此布局--市场规模扩大--更多的大公司在此布局--市场规模更大。一、新经济地理学派第四,外部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第五,地租和土地利用杜能的农业的区位论只揭示了从中心到外围的扩散效应,而没有揭示同时存在的从外围到中心的聚集效应,这方面也是区域经济学要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的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所以,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的目的解决区域问题和协调区域利益。区域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积极的区域倾斜和集中化。二、区域政策学派区域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生产的空间转移。产业和部门规划国家通过制定援助规划,促进某些产业和部门的发展,或是延缓其衰退的过程。缩小区域差距是最直接的内容。二、区域政策学派世界各国区域政策的主要目标:提高区域内现有资源的利用水平;更有效地在区内各种用途间分配资源;实现区域内最佳增长;在区域间有效地再分配生产要素,以使总收入与总增长最大化;二、区域政策学派二、区域政策学派区域间增长率的均等化;区域间收入的均等化;为缓解通货膨胀压力而缩小区域差异;减少区内拥挤而造成的外部成本,形成最佳空间结构。三、区域管理学派是区域经济融入管理学的内容后形成的学派,对于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应用,起着一个桥梁作用。起源:人们对20世纪50-60年代区域发展和区域问题的认识。区域管理由三部分内容组成:1.区域经济发展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问题主要方法:管理学的方法,法律的方法及行政的方法。三、区域管理学派2.区域人口管理区域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服务于人,人口管理是区域管理的基本问题。区域的适度人口--区域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基础和人口就业形势。目前两大重点:人力资源开发人口和劳动力迁移3.区域环境管理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表达区域管理的内容。区域管理应当是造就一种发展模式,即在对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造就一种经济发展的良好空间。--“环境经济模式”的观点。环境经济模式以区域或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为前提条件,发展相应的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总的趋势:追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总结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提出解决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的新理念,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新理论第四节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第四节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一、劳动力要素流动问题二、资本要素流动问题三、产业转移和外商投资问题四、区域创新问题五、产业集群问题六、都市圈与城市群问题第四节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七、区域空间结构问题八、地区差异问题九、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十、中国城镇问题十一、区域规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