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爱心专心1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必修一第一单元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梳理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新诗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第一,“新”在形式方面,即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第二,“新”在内容方面,即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精神。新诗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充分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更是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和外国诗歌的影响并努力融化在民族风格中。本单元选编了四首比较典型的现代诗歌,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概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其中一首比较特殊的现代诗,它的形式是古典的诗词形式,内容却是现代人的情怀。整首诗通过绘湘江秋景,叙战斗岁月,抒发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雨巷》《再别康桥》可以说是新格律诗中的代表作品,诗人在格律方面有非常自觉的追求,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雨巷》充满了象征意味,表达了诗人有所追求却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的心绪。《再别康桥》描绘了康桥秀丽迷人的风光,抒写一种如烟似雾的离情别绪。《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自由诗,主要追求抒情的酣畅淋漓。整首诗通过追述大堰河勤劳悲苦的一生,赞颂了大堰河以及像大堰河一样的广大劳动人民默默奉献、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宽厚善良的崇高质量,抒发了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挚的怀念和热情的赞美。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为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二、复习《沁园春·长沙》(一)复习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诗人用词炼字的妙处。2理解诗歌即景抒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赏析具体意象,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抓意象。(二)课文整体感知1解说文题“沁园春”,是词牌名。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园”是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一座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叹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一般与词的内容无关。“长沙”是词的题目,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这表明本词的绘景叙事、抒情言志均与“长沙”这个地方有关。青年毛泽东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2明了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工农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也日益高涨。随着革命随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领导权,排挤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内,当时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却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右倾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25年深秋,军阀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抒写革命豪情壮志的词。3梳理结构《沁园春长沙》上阕着重写景,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相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下阕着重抒情,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抒发革命青年的壮志豪情和远大抱负。全词以“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为过渡句(即“过片”),使上下阕结合紧密,浑然一体。从艺术角度看,全词上下阕由景到情,由实到虚,先描绘自然美景,后抒写诗人情志。全词从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表达诗人和战友们心系祖国命运、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4感悟主旨整首诗通过绘湘江秋景,叙峥嵘岁月,抒发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三)艺术特点赏析1咬文嚼字,其味无穷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摹出了群山迭嶂之态,“遍”字绘出了红色的彻底,“层”字写出了万山的远近高低,“漫”字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心爱心专心2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峥嵘”用来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壮丽的崇高美。“粪土”一词的活用,突出了“同学少年”蔑视反动派,敢于斗争的豪迈气概。2绘景抒情,与众不同“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但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一扫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调。从选取的意象来看,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选取了独具特色的秋天景物。这些景物或宏伟绚丽,或生动活泼,或雄健豪迈。远看,有漫山火红的“层林”;近观,有碧江争渡的“百舸”;仰视,有长空奋羽的“雄鹰”;俯瞰,有澄江遨游的“翔鱼”。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寥廓万里、绚丽多姿、生机蓬勃的独特的湘江秋景图。如果诗人选取“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入诗,那肯定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从立意的角度来看,作为革命者的诗人刚过而立之年,正值青春年少、斗志昂扬之时,他胸怀天下,奋发欲为,所以诗歌的立意是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选取的表“意”之象自然就是那些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景物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是要抒写词人孤寂悲怆之“意”的,选取之“象”便是“黄昏”“淡酒”“北雁”“细雨”等“灰暗”之类的景物了。从意象的表达来看,诗人笔下的意象不是纯客观的白描,而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为了给选取的客观景物“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字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色彩更为突出,更为艳丽,更为动人。如“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依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也感受到诗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3多方对比,形象鲜明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四)重点难点探究1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2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五)基础知识积累1、作者作品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且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善用传统的诗词形式写时代精神,他创作的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画面,是一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英雄史诗。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评价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用“旧体诗”的形式写“现代诗歌”的内容。2文体常识词,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于隋唐,盛于两宋。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被称为“诗余”。词还被称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乐府”(如《东坡乐府》)。词有词牌,词牌是表示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满江红”“虞美人”“水调歌头”等),词牌不同,其句数、字数、声律等都有不同规定,词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3诗歌鉴赏方法之一:抓意象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意(意)和客观物象(象)的融合,意境就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人主要借助精炼意象和创设意境来表情达意。所以鉴赏诗歌时,可以通过抓意象(意境)来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具体作法如下:用心爱心专心3第一步,把握诗歌的“象”(诗歌中的人、景、物等形象)。比如看看诗歌写了什么景物,诗人又是如何写景的,景物有何特点等等。第二步,揣摩诗人的“意”。根据“景”与“情”互相交融的关系,去体会景物描写中诗人所渗透的思想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雨霖铃》有佳句“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中写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四个景物(“象”),这些景物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象”的特点),细加揣摩,便可感受到诗人伤离惜别的情怀(“意”)。4字音①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②遏è阻止。③遒qiú强劲有力。5字形①州洲“州”,与“水”无关,古代行政区划,辖境大小各个时代不同,现在这名称还保留在地名里。如:九州岛,广州。“洲”,与“水”有关,指水中的陆地。如:亚洲,橘子洲(长沙西面湘江中的长块陆地)。②侯候“侯”hóu(读第二声),古代爵位,秦汉以后仅次于王。如:王侯,侯门似海。“候”hòu(读第四声),有“等待”“问好”“时节”等意思。如:守候,问候,气候等。6近义词辨析①寥廓辽阔“寥廓”指宇宙的广阔。如:寥廓的天空。“辽阔”指(土地、海洋等)辽远空阔。如:辽阔的草原。②意气义气“意气”志趣和性情,意志和气概。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义气”形容为情谊而甘愿担当风险或自我牺牲的气概。如:义气凛然,讲义气。三、复习《诗两首》(一)复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辨技巧(二)课文整体感知1解说文题①《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作者因此赢得“雨巷诗人”的美誊。这里的“雨巷”是指梅雨季节中的江南小巷,诗歌以这条悠长寂寞的雨中小巷为背景,描绘了一幅踽踽独行的“我”渴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不得的画面。②《再别康桥》康桥,今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英国的风景胜地。徐志摩对康桥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因为留学英国康桥的那段时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再别康桥时,写下了这篇优美动人的诗歌。2明了背景①《雨巷》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他还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戴望舒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孤寂地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②《再别康桥》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曾在康桥留学。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