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学名解1.药物治疗学:主要是研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其任务是运用药学相关的基础知识,针对疾病的病因和临床发展过程,依据患者的兵力、生理、心理和遗传特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已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并承受最低的治疗风险。2.药物的适度治疗: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基础上,从病情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3.药物过度治疗:超过疾病治疗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而且没有得到理想效果的治疗,表现为超适应症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无病用药、轻症用重药等,以病因不明或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而又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最常见。4.维持剂量:为了在治疗范围内维持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常多次重复使用或连续静脉滴注,此时必须采用适当的维持剂量,使药物进入的速率等于损失的速率。5.负荷剂量:治疗开始时为迅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给予的单剂量或系列剂量。6.处方: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7.依从性:药物依从性一般定义为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来服药的程度。8.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多数是糖蛋白个别的是糖脂。9.复燃:本次抑郁发作尚未结束前,患者在药物治疗起效后出现症状的再现10.复发:本次抑郁发作控制后,患者重新出现另一次抑郁发作11.循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12.系统综述(SR),也称“系统评价”,是由ArchieCochrane在1979年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是指针对某一具体医学问题(如病因、诊断、治疗或预后等),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评价文献,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13.Meta分析:是对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具有相同目的的多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和评价,是一种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利用的综合和评价方法。14.细胞增殖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发育到下一次分裂终末所经历过程。周期四时相:G1期(DNA合成前期)S期(DNA合成期)G2期(DNA合成后期)M期(有丝分裂期)15.生长比率(growthfraction,GF):按指数进行分裂增殖的细胞,占肿瘤全部细胞群中的比率。GF值越大,对药物的反应越敏感。一般早期肿瘤F值大,药物疗效较好。16.剂量强度(Doseintensity,DI):不论给药途径,用药方案如何,疗程中单位时间内所给药物的剂量,以mg/(m2.wk)表示17.相对剂量强度(RDI):指实际给药剂量强度与标准剂量强度之比,反映预期剂量强度的实施情况。18.剂量密度化疗:通过缩短化疗间歇提高化疗频率,可望减少肿瘤在化疗间歇的生长,从而提高疗效19.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乳腺癌为激素依赖型肿瘤,雌激素可以刺激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去除雌激素对肿瘤细胞的刺激从而治疗乳腺癌的方法称为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20.急性中毒:指短时间内毒物通过吞食、吸入、皮肤吸收或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内,引起急性病理生理改变甚至死亡。21.自动症:病人可以做出一些无意识、目的不明确,反复、机械的动作。在发作期或发作后,意识障碍和遗忘状态下发生的行为异常。22.遗忘症:病人对发作前的事情和发作后的短暂时间的情况发生遗忘。23.阿司匹林抵抗:指阿司匹林治疗未能引起预期的生物学效应(如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使出血时间延长)或未能预防动脉硬化血栓事件的现象。24.哮喘控制:无(或≤2次/周)日间症状;无日常活动,运动受限;无夜间哮喘憋醒;无需(或≤2次/周)缓解药物治疗;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无急性加重。药物治疗学问答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一般原则1)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2)确定治疗目的,选择合适药物3)选择合适用药时机4)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方案5)选择合理配伍用药6)确定合适的疗程7)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合理用药的原则1.正确选定临床用药适应证2.所用药品对受治患者而言,3.具备有效、安全、适当和经济四要素4.个体化地确定用药剂量、用法及疗程5.受治患者应无所用药品禁忌,力求用药对6.受治患者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最低7.药品调制适当8.提供适合患者阅读的有关药品资料9.患者对治疗用药应有良好的依从性完整的治疗方案包括:1.药物选择2.给药时机3.剂型及给药方案4.疗程5.联合用药治疗药物的选择一般原则:一.药物选择的基本依据:1)根据治疗目标2)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因或病原体3)根据诊断及其分型分期分度4)根据患者特点(一般情况、伴发症、伴随用药)5)根据药物特点(疗效、不良反应、相互作用)6)根据经济情况二.符合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方便性原则三.必须综合考虑患者和药物两方面的因素,权衡利弊,选择具有最佳效益/风险比的药物(有效性:是选择药物的首要标准。安全性:是药物治疗的前提。经济性:通过成本-效果分析选择药物)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给药方案设计的基础根据t1/2设计给药方案1.t1/230min的药物:根据治疗指数决定给药间隔及给药方式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肝素),多采用低剂量持续给药2)治疗指数高的药物(青霉素),可采用高剂量间歇给药2.30mint1/28h的药物:主要考虑TI和治疗的方便性1)TI高的药物,每1-3个t1/2给药一次;如果适当加大给药剂量,给药频率还可以更低。阿莫西林t1/2约1h,常规用法:1.0,Q8h,必要时也可以按1.0,Q6h使用。2)TI低的药物,每1个t1/2给药一次,如果给药剂量还需要降低,可以采用持续滴注给药。万古霉素t1/2约6h,常规用法:0.5,Q6h,也可以按1.0,Q12h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浓度15-30μg/ml,60μg/ml易引起耳、肾毒性)3.8ht1/224h的药物:1)理想的方案是每个t1/2给药一次2)如果病情紧急,需要立即达到稳态,初始负荷剂量必须2倍于维持剂量。氨茶碱,t1/2约10h,常规用法:0.25Bid或者0.5Qd,必要时首剂0.5,以后按需给予0.25Bid。4.1/224h的药物1)每t1/2给药一次2)如果需要立即达到浓度,可给予初始负荷剂量,阿奇霉素,t1/2约40h,常规用法:0.5Qd。3)地高辛,t1/2约36h,常规用法:首剂0.25-0.5mg,以后每4-6h可按需给予0.25mg。四查十对:1)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2)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3)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4)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原则:1)早期溶栓,恢复血氧供应2)改善脑循环,降低脑代谢,减轻脑水肿3)纠正高血糖,降低血黏度,维持水电解质平衡4)预防脑栓塞再发,稳定患者病情,阻止脑梗死进一步发展,尽可能减轻神经功能缺失,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原则1)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降低颅内压为治疗脑出血的首要任务。高渗脱水药为主,如甘露醇。推荐甘露醇的使用时间≦5d。2)适度降低血压,防止进一步出血:降颅内压治疗后,血压仍≥200/110mmHg时,应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暂时尚可不必使用降压药。血压降低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可能造成脑低灌注。3)合理应用止血药物4)人工冬眠头部降温疗法:以物理降温为主5)及时处理并发症脑出血的血压处理:1)收缩压≥200或舒张压≥110mmHg以上者,脱水治疗及慎重平稳降血压,使血压略高于发病前水平或在180/105mmHg左右为宜。2)收缩压170~200mmHg或舒张压100~110mmHg,仅脱水降低颅内压,并严观血压。如血压继续升,按前者处理。3)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仅降低颅内压,不降血压治疗。4)进入恢复期后,积极治疗高血压病,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新的癫痫定义具有三个要素:1.至少一次的癫痫发作2.反复癫痫发作的倾向及易感性3.有相应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障碍癫痫的药物治疗原则1、早期治疗一旦诊断,尽早治疗。两种情况暂缓:1)首次发作,有明显环境因素,EEG正常;2)每次发作间隔大于12个月以上者。2、药物的选择1)单药治疗为主,单药疗效不佳或为难治性癫痫时可联合用药。合并用药一般限于两种,最好不超过3种药物2)避免合用化学结构类似、作用机制类似药物(如苯巴比妥和扑米酮)、毒副反应相似的药物(如氯硝西泮和苯巴比妥)3、药物剂量的调整及使用方法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既能控制发作,又不产生中毒反应的剂量--血药浓度监测取得药物疗效与耐受、安全性的最佳平衡4、药物更换原则换药应该在1种药物逐渐减药时另一种药逐渐加大,至控制发作。忌突然停药或更换药物。5、减量或停药原则增加药物可以适当的快,减药适当慢。停药应该逐渐减药,完全控制发作4-5年后根据病情逐渐减药。时间至少半-1年。6、长期坚持,定期复查:定时定量,定期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7、治疗终止原则1)失神发作完全控制2年后,脑电图监测好转2)全面发作的需要完全控制发作2-5年后,在系统的脑电图监测好转3)复杂部分性发作需要终生服药。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反应:常见眩晕、头痛,严重时可引起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语言不清和意识模糊,调整剂量或停药可消失2)血液系统反应:有抗叶酸作用,可致全血细胞减少性和巨细胞性贫血,用叶酸制剂和维生B12有效。3)过敏反应:常见皮疹伴高烧,罕见严重皮肤反应,如剥脱性皮炎4)牙龈增生:儿童发生率高5)胃肠道反应:pd药物治疗原则1、最小剂量,最佳效果:增加至既无副作用而症状改善约80%左右。或在获得最佳疗效后将剂量减少15%~20%为宜。2、延缓治疗:早期如只有动作徐缓或轻度震颤,又不影响日常活动,则暂延缓治疗。3、调整剂量:长期服药过程,虽然剂量不变,也会产生疗效减低或症状波动现象,故需调整剂量,药效波动可调整口服药的次数和剂量。药效减低时,可加用其它抗PD药物4、对药物敏感性和副作用的个体差异性较大,需因人而异。5、缓慢停药:长期服药,突然停药会导致症状加重,故除发生心肌梗死或出现精神错乱等严重并发症等必须停药外,出现副作用时应逐渐减量。pd常用药物分类1、抗胆碱能药物:安坦(苯海索)苯扎托品2、多巴胺替代疗法的药物:1)美多巴:左旋多巴+苄丝肼4:12)息宁片左旋多巴+卡别多巴10:1或4:13)水溶型美多巴(弥散型)3、多巴胺受体(多巴胺D)激动剂:D2受体激动剂:溴隐亭阿朴吗啡罗匹尼罗4、促进多巴胺释放剂:金刚烷胺(如服用一周无效应停药),美金刚胺5、抑制多巴胺分解代谢药物:(1)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左旋丙炔苯丙胺(司来吉兰)拉扎贝胺、美氟吉兰(2)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托卡朋,恩他卡朋首选左旋多巴:1、年龄大于70岁2、如有认知障碍者3、有高血压等并发症不宜用受体激动剂4、病情严重时5、价格便宜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优点1、可以绕过变性的神经元而直接激动DA受体。2、不依赖内源性DA及其合成酶的存在,可延长左旋多巴效果。3、半衰期长,有利于克服症状的波动。4、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5、吸收时不存在与蛋白质或aa竞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缺点1、单独应用疗效不如左旋多巴。2、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消化道症状、直立性低血压、精神症状、红斑肢痛、血管收缩作用、肺及腹膜后纤维化及心包炎等。3、连续大量应用可产生很多受体脱敏而导致受体下调现象。3-5年后也会出现疗效减退。4、费用较高。溶栓治疗(适应症)①年龄18~75岁。②发病在6h以内。③无出血素质和出血性疾病。④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⑤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