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发展与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讲人:朱红强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与特点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与特点(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不断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认知和社会发展四种。(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电影《返老还童》3.不平衡性4.差异性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a代表发展是连续的累进,b为波浪式向前的曲线,代表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身体发展的非匀速性儿童身体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等速增加。如前所述,发展过程有快速期也有相对平稳期。从出生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0~2岁是快速发展阶段;2~1l岁、12岁是平缓发展阶段;11~13岁(女),13~15岁(男)是急速发展阶段;15岁、16岁~成熟是缓慢发展阶段。身体发展的非匀速性身体发展的规律头尾原则:儿童身体的发展严格地遵循着头—颈—躯干—下肢的次序进行。近远原则:发展由身体中部开始,向边缘延伸。头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各生理系统发育的不平衡现象不同的生理系统的发育各有不同的模式,遵循着不同的规律。①神经系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发育较快,到幼儿末期接近成人水平,此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②淋巴系统在l0岁以前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发展量达到成人时期的200%,10岁以后发展量迅速下降到成熟期的水平。③生殖系统中的生殖器官在l0岁以前基本上没有发育,10岁、11岁以后迅速发育成熟。④一般的生理系统,如肌肉、骨骼、呼吸、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有两个快速期和一个缓慢期。4岁以前是第一个快速期,发展迅速;5~10岁左右处于相对缓慢发展期;从l0岁~11岁开始到成熟阶段又进入发展速度非常迅速的快速期。各生理系统发育的不平衡现象(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这一时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总体特点:半成熟与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主要特点:–认知方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出现反省思维,当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情感方面: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意志方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自我意识方面:成人感产生;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但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行为。2、青年初期(高中阶段)•是生、心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认知方面: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到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情感方面: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四)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⒈学习准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的扉页上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⒉关键期奥地利习性学家罗伦茨在研究鸟类的自然属性时,发现了“印刻”现象。——提出了关键期理论。•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知觉4-5岁书面语言教育意义:依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抓住关键期,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练习3、终身发展问题(1)个体发展持续一生。(2)发展是多维度的,包括生物、认知和社会。(3)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4)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因素: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2、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2)人类的社会环境: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一)教育在心理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二)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三)教育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第二节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理论一、自然成熟说二、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四、儿童心理理论论一、自然成熟说•格赛尔: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因此,教育者应重视这种自然法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才能使教育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二、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生平•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幼聪慧过人,11岁发表了一篇关于鸟类生活的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一)心理发展的本质–发展的实质在于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顺应–发展在于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图式是主体动作的结构或组织,主体会对相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就是因为图式不同。–平衡是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以前:牛奶——营养、健康•三鹿事件现在:牛奶——结石•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儿童先有“狗”的概念,然后看见“羊”,他会将“羊”与他大脑中原有的“图式”(经验)进行联系或“配对”。当他认为“羊”具备“狗”的特点,他会将“羊”认为是“狗”。我们每个人都“同化”过程。比如:我们会将“乘法”归纳进“加法”里面;会将“北极熊”纳入到“熊”里面。都是“同化”的表现。同化不是导致一个原有“图式”变化。它更多的是给“原有图式”增添更丰富的内容。让“原有图式”认知更全面、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知识更渊博。“同化”很大程度上建构的是更“精深”的知识体系。•顺应——指的是当主体遇见了的“新事物”或“新刺激”不能与原有的“图式”(原有的知识经验)配合时,就会采取顺应的方式来完成知识或经验的重组。顺应有两种方式:一是改造“原有图式”,使“新事物”或“新刺激”在某种方式能适合于“原有图式”。二是创造一个“新图式”,使“新事物”能嵌入到其中。顺应说明一个人的知识的横向扩展。在遇见“新事物”或“新刺激”的情况(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由于没有原有的知识经验能纳入,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长期有顺应的例子。如先学语文后,再学数学。如篮球规则与游泳规则。•主题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创新自己•同化和顺应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帮助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称为可理解的东西。不断的平衡就是认知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概念定义例子个人图式和经验之间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儿童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平衡同化利用已有图式解释新经验的过程儿童把天空中的飞机也叫做小鸟顺应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刺激的过程。当儿童意识到这种新鸟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于是给它起一个新的名字(或询问:“这是什么?”)从而在已有的“会飞的东西”图式中,将飞机这个新的类型加入到自己的原有的图式中,进而改变了已有的图示组织重组已有图式,把已有图式组织成新的更为复杂的智慧结构组成包含一个上位概念(飞行物体)和两个下位概念(鸟和飞机)的有层次的图示开始结束(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物理环境3、社会环境4、平衡(三)心理发展的阶段1、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量的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和顺应不断对认知图式进行组织或建构的阶段性发展过程。2、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或图式,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点。3、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4、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5、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发展由笼统到分化、由被动到主动•1岁半出现思维的萌芽•主要依靠感知觉和动作积累感知觉经验感知运动阶段(0-2岁)的六个亚阶段阶段年龄阶段特点反射活动阶段0~1个月练习先天的反射活动,并对新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e.g.吸吮反射、游泳反射等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个月出现简单的重复行为,自己能做出和控制某些反应。e.g.当婴儿的手偶然碰到自己的嘴时,就可能吸吮自己的手,一旦有了这种经验,婴儿就可能重复这个动作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8个月婴儿的行为开始转向外部客体,并能通过操作外部客体而给自己带来乐趣;开始有了简单的意向行为能力。e.g.婴儿用手挥舞摇棒,使其发出声响。二级循环之间的协调8~12个月动作和客体开始分离,为达到目的能协调两种或两种以上动作,是一种真正有计划的反应。e.g.拿开布,找到布下面的娃娃。第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个月开始积极地作用于客体,并有目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e.g玩具放在床单的另一头儿童摸不着的地方,他偶然拉动了床单发现床单运动和玩具的关系,继续拉动床单,直到拿到玩具。图式内化阶段18~24个月能用简单的符号行为进行心理操作,对如何解决问题表现出一定的“洞察力”e.g儿童只要通过观察就可发现用竹竿可拿到高处的物体,而无需从尝试中发觉这个道理。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与客体,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存在。直到一周岁左右,儿童才会表现出将眼前消失的物体仍然视为存在,这就是皮亚杰所谓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婴儿最初的动作都没有目的。在婴儿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分化,这意味着因果认识的产生。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代表具体事物•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自我中心——不同于利己主义•不可逆——只知道AB,不知道BA•单向思维——未掌握守恒前运算阶段(2-7岁)的两个亚阶段阶段年龄阶段主要特征前概念阶段2~4岁符号思维形式出现,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象征性游戏大量涌现直觉思维阶段4~7岁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仍然以其最显著的直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儿童会进行分类、排序、确定数量等,但不知道这样做根据什么原则自我中心—三山实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能说出在娃娃眼里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只能说出从自己这个角度看到的三座山的画面。我的心里话(自我中心)如果是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如果东西在我手里,那就是我的;那东西我刚拿过,就是我的;如果东西是我的,不管怎样它永不会看来是你的;如果我堆砌什么,所有积木都是我的;只要看来像我的,那就是我的;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你玩的玩具放回原处时,它自动变成我的;如果东西损坏了,那就是你的。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出现抽象概念•出现“守恒”——多维思维•逆向性的可逆思维•去自我中心•仍需要具体事物或表象的支持守恒实验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命题形式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补偿性的可逆思维•灵活性•口诀:命假可抽灵对各阶段的总结、归纳主要特点主要成就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①获得客体永久性的;①因果关系的简单推理。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①表象符号能力;②语言符号能力。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①守恒能力的获得;②可逆性;③去自我中心化;④分类和序列。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思维不再局限于真实的或可观察的事物,开始能够对观念和命题进行心理操作,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①假设—演绎推理能力;②归纳推理能力。(五)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