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把水倒入一个直径较粗的玻璃杯里,然后再找一个较细、较高的玻璃杯来,当着孩子的面把第一个杯子(粗杯子)里的水倒入又细又高的杯子里,然后问孩子: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孩子会回答这个(细)杯子里的水多。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一个孩子告诉我:我有个哥哥。当我再问他:你哥哥有弟弟吗?他就说:没有。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后,虽然提醒了他多次,可他却屡教不改,一犯再犯,于是非常生气。其实,这往往是由于孩子看不到自己给别人造成的后果之严重,所以,老会犯同样的错误。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广义)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概念)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1、连续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如坐→站→走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1、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2、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三)发展的不平衡性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例如,儿童在一岁前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最快。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例如,儿童掌握语言的速度是神速的,而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育。(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通常,一个身心正常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总是符合发展的总趋势的。但在发展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的最终水平上,每一个儿童又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个别差异性。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质的特征,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发展速度有着一定的差别•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发展所经历的年龄阶段是相同的。这些年龄阶段出现的顺序是一定的,其持续的时间也基本一致三、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又称做“年龄阶段”。(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婴儿期(1个月~1岁);(3)幼儿早期(1~3岁);(4)幼儿期(学龄前期)(3~6岁);(5)童年期(学龄初期)(6~11、12岁);(6)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阶段。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二)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阶段的相对顺序、持续时间等都基本稳定•即使在同样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稳定性和可变性是相对的。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儿童的年龄特征不可能绝对一致,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不是毫无限度的。例如,有人运用智力测验法测定,1972年儿童的平均水平比1960年普遍提高智龄6个月左右。良好的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能促进心理的发展,不良的教育则会束缚心理的发展。(三)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五、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实例:高斯9岁能解决数列求和问题;莫扎克3岁弹钢琴,6岁指挥乐队;维纳发明了控制论,14岁大学毕业。问题:天生的聋子能不能欣赏音乐?天生的瞎子能不能欣赏美术?五、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一)遗传决定论观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完全由遗传决定。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普通能力”是遗传的•高尔顿调查了100年间英国的首相、将军、文学家和科学家共977名获得智力成熟的人的家谱中发现,其中共有332名杰出人士。而在一般老百姓中4000人才产生一名杰出人士。因此断言“普通能力”是遗传的.•高尔顿调查了30家有艺术能力的家庭中,他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子女也有艺术能力的占64%;而150家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中只有21%有艺术能力,因此断言“特殊能力”也是遗传的。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双生子实验•高尔顿用80对双生子的资料,以双生子比其他亲兄弟、亲姐妹在心理特点上更为相像的事例,证明人的心理完全是遗传的。理解•反思•探索•请你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遗传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大吗?环境和教育对于他们是否真的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呢?辩证的观点: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二)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儿童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代表人物:洛克、华生华生:“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辩证的观点:教育和社会环境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和方向。(三)二因素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代表人物:斯腾评价:机械,只是将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在一起,未看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的说来,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第二节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建人,教育万能论、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Watson,1924)”。一、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一)否定遗传的价值,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将人类行为中所有近于本能的行为都看成是在实际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射;•十分重视学习的作用,他的学习理论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儿童出生时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能分阶段;•心理学研究应该以观察外部行为为基础,而非关注不可观察的潜意识动机和认知过程。(二)行为主义对心理发展的解释1.思维的发展•思维:出声或无声的语言,是行为而非脑机能•思维的发展:喉部和唇部肌肉活动逐渐减弱而内隐的过程2.情绪的出现•用“刺激—反应”原理解释情绪的出现——环境中某些特定刺激的出现使身体对它做出了反应,也就形成了情绪。•儿童3岁时,情绪生活和倾向就已经全部打好了基础,从而成为一种“模式反应”,形成的条件反射将影响终生。2.情绪的出现•Albert的恐惧形成实验–7个月的Albert不害怕白鼠,愿与白鼠一起玩–2个月后,当Albert摸白鼠时,华生用钢条制造出很大响声,使阿尔伯特吓了一跳,赶紧躲回去。–Albert再看到小白鼠时,即使没有响声出现,他也不会再去摸小白鼠,并且一看到它就会哭着爬开–此后,Albert看到白色的兔子或白色的面具,都会马上哭起来。——恐惧的泛化3.人格发展•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系统,是一切动作的总和。•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人格,就要对他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在各种时间、各种情况下去观察他的行为。•人格的产生就要依靠行为的一次次出现并最终稳定下来。•喉部动作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是喜欢说话还是沉默寡言,内脏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是害羞还是容易生气。而诸如此类习惯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二、启示•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行为习惯——对刚开始学习活动的小学儿童尤为重要。•在教育中善用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及时表扬,对不良行为及时纠正。•对于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也应该在教学中反复强调,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行为的改变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因此要耐心地反复对学生进行教育讨论:体罚的作用•你认为在教育中应该使用体罚吗?为什么?•体罚的作用有多大?适用条件是什么?•按行为主义的原理,体罚作为行为矫正的一种技术,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止或减少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华生极力反对体罚•体罚的作用有限1、只能消除错误行为,不能建立起正确的行为2、对年龄稍大的儿童,体罚弊大于利。•体罚有负作用——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崇尚暴力的榜样第三节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早年曾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开业,积累了多年的临床经验•主要理论:精神层次、人格结构、人格发展•研究方法:自由联想、释梦、催眠、对话分析、移情•主要著作: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性学三论、自我与本我一、心理发展的本能论•弗洛伊德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等方法了解了病人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动机。•通过分析这些无意识动机,弗洛伊德总结出了自己的心理发展本能论。•心理发展本能论的核心思想: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一、心理发展的本能论(一)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人能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主要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欲望,这些过程虽不为人所觉察,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潜意识:这些本能和冲动就被压抑到了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未完全压制,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于是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从他的无意识理论出发,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基本成分。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它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重要。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由两方面组成:(1)外界的道德控制—儿童成长早期主要源于父母的赏罚(2)内部的自我批判—随着儿童发展,从自我中逐渐分化出超我超我遵循完美原则。自我、本我、超我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是“原始的人”;自我,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现实的人”;超我,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三)心理发展的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本能。•性的内涵广泛:不仅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身体的舒适和快感。•在性本能逐渐成熟的过程中,这些产生性快感的地方会从身体

1 / 10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