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论新时期大学生道路自信的培养作者:李瑞希邓纯余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05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定道路自信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无数次的历史尝试和挫折之后选择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道路,而大学生作为当代最有活力和朝气的一个群体,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对国家道路的自信仍待加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媒介的利用以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着手是值得我们去讨论和探索的。1道路自信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历经千辛万苦,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具体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选择发展道路的充分肯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人民群众对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各种成就予以肯定,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到我国走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优势所在,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坚定不移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和期待,坚信“中国梦”的实现。2大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的意义2.1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发展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尤其是作为道路自信实践主体的大学生。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心,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国家建设密切关联起来,使其人生理想的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等同起来,从而真正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促成他们成就一番事业。大学生只有坚定不移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的越来越好。2.2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龙源期刊网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高新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大学生道路自信的培养能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意识到他们所肩负的责任,以及需要更多的创新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发展精神,更好的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理论建议和创新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发展意识,释放自由发展能量,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也能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明确自身成长和发展方向,蓄积拼搏进取的前进动力。这对于将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3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宣传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主要阵地。将“道路自信”放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最大范围,最具现实性的让他们形成对中国道路的正确认识,形成社会主义意识,提高他们对党和国家所选择的道路的认同感。而且为了适应大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的需要,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手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4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渗透如今的中国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新世纪,从小就有很多机会接触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的影视文化、消费文化、体育文化等,文化的交流是不可阻挡之势,也是促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但很多西方国家却把这些文化形式和载体作为西方世界价值观(比如“普世价值”)推广的工具,通过具有隐蔽性特点的西方流行文化来摧毁我国对大学生培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图推行自己的霸权分化政策,破坏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因此对我国的对大学生道路自信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西方资本主义不良思潮,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无论身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主动去捍卫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3大学生道路自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3.1大学生道路自信存在的问题纵观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美好的憧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正确的,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但少部分大学生萎靡不振,自甘平庸,自暴自弃,消极面对生活,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贬低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对未来不报希望,认为国家和社会不能创造让他们实现自己理想的平台和机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信心不足。他们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在深层次和实践的问题上又出现模糊不清、质疑不断甚至错误理解,以致于有的学生还认为应该效仿西方的制度,可见一部分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龙源期刊网本上或者老师的口头“灌输”中,更是有人对“道路自信”保持着无所谓和忽视的态度,认为国家道路的发展与自己没有关系,只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3.2道路自信不足的原因分析3.2.1外在环境的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在取得巨大进步的的背后也有着许多的社会矛盾。城乡贫富差距大、就业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容易让大学生看到国家发展仍需改善和进步的一面,造成道路自信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潮通过经济产品尤其是文化娱乐产品大量涌入国门,来传播资本主义的“优越”制度,而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更是容易被误导;最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虽然为我们更好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但网络世界其实比现实世界更加纷繁复杂,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间就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评判,从而形成西化倾向,严重削弱中国大学生的道路自信。3.2.2大学生认识能力的不足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群体,对于国家的发展道路并不了解,忽视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看到国家发展的巨大进步,而是单方面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比较。中国从改革开放后已经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并正走在成为世界强国的道路上,这条道路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背后的艰巨性与困难性一些大学生并不能如同父辈们感同身受,也就不能正确辨析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别谈他们的成就感和使命感了。3.2.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条化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高校虽然不断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书本理论为主,采用死板硬套的“灌输”方式为主,学生也是以为了应付考试单纯的进行背诵一些理论条文,对“道路自信”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分析,社会实践能力也不足,因此对社会的认识分析能力十分欠缺。4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的对策4.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首先高校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力争在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科研手段、思想观念等方面不断创新,不断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应多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利用音像视频资料,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和发言,给学生机会上台自己讲课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所走道路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者在课堂上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以其自身对“中国道路”的坚定信仰和深厚理论认识教龙源期刊网育和影响学生,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的理论解读,激发大学生对党的崇敬之情和对当前所坚持的理论和道路的信心。4.2将道路自信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各大高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中国道路”主题的讲座活动和论坛活动,进行相关的晚会活动,同时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校主办的“展望中国道路”主题的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调研实践活动,以及相关的辩论赛、相片海报展览活动。而且,各大高校各党支部和团支部承担着大学生政治思想意识培养的重任,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推进自身建设,加强政治思想专题教育,通过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校的弘扬和传播。最后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师生携手才能创造稳定的、长期的、具有互动性和感染性的“道路自信”的校园文化。4.3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资源加强宣传教育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以及时效化。大学生是上网时间最长,使用网络交流平台软件最频繁的群体。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和掌握网络媒介的运用技巧,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熟悉和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教育引导。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提高,保证他们行使网络话语权的有效性,在网络空间发表、转发、评论与“道路自信”有关的积极正面言论,对“道路自信”意识的培养起到更广泛的宣传作用。最后,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监督管理的力度,为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提供良好的网络和社会环境。同时,还应当结合大学生当前所面临的求学、就业、创业等实际困难,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政策信息,让大学生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与关怀。4.4大学生加强“道路自信”的自我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对当今中国所取得各种成就和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及其问题要全面辩证的看待,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矛盾,进行社会负能量的传播;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累积,个人素质的提高,理性思维的培养。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勇于面对,不退缩,坚定理想信念,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此外,也应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实际情况,深入实践调研,了解民情,看到国家发展的进步,也看到所存在的不足并将自己置身于其中,分析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