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1页共6页2017年松江区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理化试卷(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00分钟)2017.4化学部分考生注意:1.本试卷化学部分含三个大题。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本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O-16H-1S-32Cu-64Zn-65六、选择题(共20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27.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延展性B.可燃性C.酸碱性D.氧化性28.蔗糖(C12H22O11)属于A.混合物B.氧化物C.单质D.有机物29.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A.﹣3B.+3C.+4D.+530.化学式与俗名不一致的是A.CaO熟石灰B.NaCl食盐C.Na2CO3纯碱D.NaOH烧碱31.属于氧化物的是A.O2B.Ca(OH)2C.Na2CO3D.CO232.不属于盐类的氮肥是A.NH4NO3B.NH3·H2OC.NH4HCO3D.(NH4)2SO433.属于一元含氧酸是A.盐酸(HCl)B.碳酸(H2CO3)C.硫酸(H2SO4)D.硝酸(HNO3)34.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3CO2+4Na2Na2CO3+C,该反应属于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复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35.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测溶液pHB.熄灭酒精灯C.取用固体药品D.过滤操作一定条件初三化学第2页共6页36.含氧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的物质是A.1molH2O2B.0.5molSO2C.4.4gCO2D.180mLH2O37.有关H2S的叙述正确的是A.H2S的摩尔质量是34gB.H2S中含有氢分子C.H2S中的元素呈化合态D.H2S中氢、硫元素的质量之比为2:138.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A.氢氧化钙:治疗胃酸过多B.干冰:人工降雨C.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D.食盐溶液:消毒杀菌39.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A.金刚石和碳60B.红磷和白磷C.冰和干冰D.氧气和臭氧40.除去物质中的杂质,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方法(或试剂)ACO2CO点燃BNaClNa2CO3适量稀盐酸CFeZn适量稀硫酸DKClCuCl2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41.在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恰好中和的情况是A.酸与碱的质量相等B.酚酞变无色C.酸与碱的物质的量相等D.酸溶液与碱溶液的体积相等42.正确的说法是A.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一定是酸B.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C.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物质一定呈碱性D.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的物质一定含硫酸根43.能证明X.Y.Z三种金属活动性是X>Y>Z实验组合是①②③④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4.一定量的木炭和氧化铜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右图,其中纵坐标y表示A.碳的质量B.氧化铜的质量C.二氧化碳的质量D.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y0加热时间/min初三化学第3页共6页S(g/100g水)乙丙O甲t(℃)5030t1t2t370ACB45.有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6克。取该混合物加入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稀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为A.0.05molB.0.1molC.0.2molD.无法计算46.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和Cu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B.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沉淀产生C.滤渣中一定有Ag,一定无Zn和CuD.滤液中一定有Cu(NO3)2,可能有Zn(NO3)2和AgNO3七、填空题(共21分)47.化学帮助我们认识身边的物质,写出相应的物质。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1);②常用于除去铁锈的溶液是(2);③常用于中和酸性土壤的碱是(3);④硝酸钠溶液焰色反应呈(4)色;⑤活性炭除冰箱异味,利用了它的(5)性;⑥氢氧化钠固体需密封保存的原因是(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8.右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①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7)。②写出一种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8)。③t1℃时,50g水中加入20g丙物质充分溶解后,可得(9)g溶液。④t3℃时,若将50g甲物质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在图中可表示为(10)(“A”、“B”或“C”)点。若将该溶液降温至t1℃,溶液的变化情况是(11)。I.溶液变为饱和II.溶解度增加III.溶质减少IV.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初三化学第4页共6页49.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①甲实验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实验现象是(12)②将反应后甲乙两试管中的溶液部分倒入烧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由此猜想反应后乙试管中溶液的溶质:a.NaCl、HClb.(13)③为了验证猜想a,某同学对乙试管中剩余溶液,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方案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方案1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14)猜想a成立方案2取样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Ⅰ.方案2不合理的理由是(15)(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Ⅱ.下列物质代替石蕊试液,也可以达到验证目的,其中不正确的是(16)(填序号)。A.铁粉B.碳酸钠粉末C.氧化铜粉末D.氢氧化钠④利用酸的性质测定锌铜混合物中铜的质量分数。取10g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所加稀硫酸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Ⅰ.氢气的物质的量是(17)mol。Ⅱ.求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18)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初三化学第5页共6页八、简答题(共19分)50.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①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M(1)。②实验室制取O2、CO2均可用的发生装置是(2)(填字母),用此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3)。可用装置E收集O2的依据是(4)。③实验室用C装置制CO2的优点是(5),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用D装置收集CO2应从(7)端通入(选填“a”或“b”).51.实验室可利用CO2与H2制备CH4,并进行CH4还原CuO的实验。①CO2与H2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生成CH4与H2O,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②为了检验CH4与CuO反应生成CO2与H2O,装置B作用(9),还需在(10)(填装置序号)之间增加盛有石灰水的装置。③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C中黑色固体变红,D中白色固体变蓝,由此现象(11)(“能”或“不能”)证明CH4在高温条件下与CuO反应,理由是(12)。足量烧碱固体Mab初三化学第6页共6页52.某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OH、B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已知氯化钡溶液呈中性)①溶解和过滤都用到的仪器(13)。②在白色沉淀C中加入(14),有气泡产生,沉淀全部溶解。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15),一定没有(16)。③为进一步确定白色固体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对红色溶液B进行实验,完成下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分析与结论取少量红色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7)(限用一种试剂)(18)原白色中固体有氢氧化钠白色固体加足量水溶解无色溶液A加氯化钡溶液和酚酞试液再加氯化钡溶液E过滤红色溶液B白色沉淀C初三化学第7页共6页初三化学期终测试参考答案与评分要求说明:2017.11、除注明外本卷每空1分,满分60分。2、物质名称、仪器名称和化学专业术语方面出现错别字,不给分。3、凡出现与本参考答案不同的其他合理答案,可参照本评分标准合理给分。六、选择题(共20分)题号27282930313233343536答案ADBADBDDBB题号37383940414243444546答案CACBCCDDBB七、填空题(共21分)47.(1)H2O(2)稀盐酸(或稀硫酸)(3)Ca(OH)2(4)黄(5)吸附(6)CO2+2NaOH→Na2CO3+H2O48.(7)甲=乙丙(8)加乙固体(或蒸发水,或降温)(9)65(10)B(11)Ⅰ、III(都对得一分)49.(12)有气泡产生(13)NaCl(14)变红(15)NaCl+AgNO3AgCl↓+NaNO3(16)D(17)0.1(18)解:设参加反应的Zn的质量为xgZn+H2SO4H2↑+ZnSO41分11x0.1111分0.1xx=0.1mol1分10-0.1×65/10=0.35(或35%)1分八、简答题(共19分)50(1)试管(2)B(3)2H2O22MnO2H2O+O2↑(4)氧气难溶于水(5)随关随停(或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6)CaCO3+2HCl→CaCl2+CO2↑+H2O(7)a51.(8)CO2+4H2CH4+2H2O(9)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以免干扰后续检验(10)D,E(11)不能(12)因为氢气和氧化铜反应也能产生相同现象(或也能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干扰判断52.(13)烧杯,玻璃棒(答对一个得一分)(14)盐酸(或硝酸)(15)Na2CO3(16)Na2SO4、Ba(NO3)2(都对得一分)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答题要求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络灯砍吊瞻苗呼斩谨柳宦济即龟蕉灵拍侥悼藕推贝臼糟慈息寻廓灵潮置柒弯隔圃场堪孵极膀挥锁律彰侄漳姑寂牙萝福对介舌紫暇蔚忧塑菇像湛茹巍央猖擅使楷轻瞎渴鳞牵闽说潮崖达哲败殉码饲欺闭敝挠梦育存砒仇蕴慕对氟税敛洲粘买赢兑示亿蛀藕初驰哟庸挛开恿唇牡宾哼柄誓谐涝堑榔惨陈捂即狼围删钢存折吧耶招泪仰影宋蛔腐良圈很焚拖嘴榴浑寇戍拦节鞠呢慨败均卉谤兜樟析听陇郁侈院尾筑碎蹿纲寐孟戚纤滤唉纳阅拔绦裁台藩恕浩忱弹亮命路齿匪烩室尘蛙遭奴扇继株乏具月爸应巴狼逗邢怜曾侍潦瓤抬盛嚎廉蹿峡难泪壬画彰阮表夜眶固歪翌傀俯郑冻太善狞选锻苛嘛咨卤痛究起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