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尽的解释了他关于幸福的定义,以及怎样才能称得上幸福。本文将先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总结阐述,并具体就思辨这种幸福进行探讨。•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根据我们的看法,政治学的目标善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所能实现的至善又是什么?在名称上,大多数人在这里诚然是一致的,一般大众和有教养的人都把它称之为幸福。”然而亚翁不同于一般大众把“好生活、好品行”这种“抓得着、看的见的东西”作为幸福1,他采用柏拉图的理解2,加以阐释,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怎样理解这一定义呢,首先关于善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在不同的具体实践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但可以概括为行动的目标3,而有的目标,比如赚钱,是为了享乐,那么赚钱就不是终极目标,同样的,享乐也可能不是终极目标,“而最高的善必定是一个终极目标和某种完善的东西”。4那么为什么说幸福是终极的呢?亚里士多德对于终极的解释极为恰当:“作为绝对完善的、永恒地因其自身之故而绝不因他物之故被欲求的东西”5。依前所论,假若某个行动的目标在于赚钱,而赚钱是为了享乐,而为什么要享乐呢?为了快乐,为什么要快乐呢?为了幸福。为什么要幸福呢?没有为什么了,或者说,为了幸福。就是这样,幸福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一种终极的概念,或者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里,幸福是一种终极的目标。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幸福是至善,是一种终极目标。•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然而以上仅仅是对“幸福”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个定义,这样一个定义于实际生活并无指指导意义,亚里士多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既然“幸福=至善”,而善就于不同的行为活动有着不同的表现(不同的行动有着不同的目的)。于是,亚里士多德尝试从最普遍,最基本的行动来讨论最原点的善。那最基本的行1P431095a15-1095a25《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译读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邓安庆译.人民出版社,2010.92P451095a25-1095a30“它既是独立的善,同时又是所有的其他善物之为善的原因。”(引用书名及版本同上,若无例外情况,以下不再注明。)3P521097a15-1097a25“这种善在每一个行为和每一种技艺中永远都是不同的;”“所以,如果对于所有行为一般地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的话,那么这个目标就是通过行动可以达到的善。”4P521097a25-1097a305P531097a30-1097b动是什么呢?是人的存在,但是这种存在不仅仅是生命本身,也不是“感觉的生命”,否则与植物、动物无异,而应该是“有理性天赋的灵魂部分”。6那么最基本、最普遍意义上的行动,区分人与其他生命的,是人的“灵魂的实现活动”或曰“合乎理性的活动”。7基于这样一种行动的目标8,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人的善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9那么作为至善的幸福,其可以看成合乎德性的活动的实现。然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幸福不是德性。德性是一种品质,但德性缺乏自足的特性10。所以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而不是德性本身。“幸福显然就可阐释为本身就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所谓本身值得欲求的活动,就是人们无需追求别的东西而只追求活动本身的实现就足够了。合乎德性的行为就具有这种性格„„”11•幸福是“一生”的概念在上面两个小标题,总结了亚里士多德对“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的回答,那么在判断什么样的人是幸福的人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不仅要根据上面两个定义进行判断,而且这个判断必须是基于人的完整一生的。12但是这样一个强调,也有很大的困惑性:1、如果必须基于人的一生才能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幸福,那么我们平时说的这人生活的很幸福,是不是就没有意义,或者是一种错误的论断呢?2、如果一个人是否幸福只能在他死后判断,那么他的后人的命运是不是会影响对他的幸福与否的判断呢?首先,亚里士多德前面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一种终极目标”,“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这是两个名词性的定义,不是形容词。那么要说一个人“很幸福”,那就是这个人获得了幸福,或者说达到了幸福,也就是,这个人实现了合乎德性的活动。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活动是具有持久性的,或者说,有德性的人比其他人都更持久6P551097b30-1098a7P561098a10-1098a158P561098a15“„„就是最好的和最完善的灵魂实现活动。如果一个人终归变得卓越,就是说他实现或完成了他所固有的人的使命。”9P571098a15-1098a2010P471095b30-1096a“德性本身也证明自身并不圆满„„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人在睡觉的时候也是拥有德性的,或者说,拥有德性的人甚至可能一辈子都不实行它”。11P3401176b-1176b1012P571098a20“„„这是贯穿在一个人完整一生中的„„因此一天或者一个短暂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运。”地合乎德性地行动和思考13,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是幸福的”指的是,这个人先前到现在都实现了合乎德性的活动。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完整一生”14不是严格的,而是为了说明,幸福的判断必须基于一定的时间跨度。只有一个人能持久的合乎德性的行动,才能说他是有德性的,只有当这个人能持久的实现合乎德性的活动,才能说他是幸福的。如此,第二问题也可迎刃而解,首先一个人是否幸福不是只能在他死后判断。而一个人的后人,或者朋友,所遭受的幸与不幸,对这个人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对在世之人,这种影响不一定能够影响这个人的幸福,除非他获得了德性或者丧失了德性(而德性是持久的,这种变化的可能性是小的),而对已故之人,这种影响是不能改变这个人先前的一般状态的15。•德性的实现需要外在的善缘上面说到,“一个人是幸福的”指的是,这个人先前到现在都实现了合乎德性的活动。这里的实现,指的是最好的实现16。所以,并非有德性的人,依照德性,去理性地行动,就能达到幸福。如若如此,则走向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极端。亚里士多德明智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承认“幸福诚然也需要一些外在的善缘。因为人们如果没有辅助手段可供支配的话,做高贵的事情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不容易的。”17而“朋友在所有的外在善缘里显得是最大的善”18,所以亚里士多德强调指出“幸福的人要有朋友”19,朋友对于有德性的人的意义不在于其利用价值,而是朋友是有德性的人德性行为的对象,可是德性行为不一定非把朋友当对象啊,把任何人当对象不好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与朋友和有德之人一起共享比陌生人和偶遇的人共享更好。”20因为,一个有德性的人的德性行为会给有德之人带来快乐21,所以朋友是更好的对象(显然,亚里士多德认为13P661100b12-1100b20“因为在人的各种业绩中没有哪一种能够如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那样具有如此的持久性„„幸福的人最多地和最持久地生活在德性活动中。„„这样一来,我们所寻求的持久性幸福也就在真正幸福的人身上找到了,而且他整个一生都将名副其实(地幸福)。因为他一直或者说比任何他人都更持久地合乎德性的行动和思考。”14P641100a5“正如我们所说,幸福需要完善的德性和完满的一生„„”15P691101b5“所以说,[后人]及友人的幸与不幸对于已故者确实还是有某些影响,只是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既不能使从前的幸福者变得不幸,也不能改变其从前的一般状态。16P621099a30“因为这些东西都并列地达到了最好的实现,我们就把它们,或者它们当中的一个,称作幸福。”17P621099a30-1099b18P3181169b1019P3191169b2020P3191169b2021P3201170a15“发自本性的善对于有德性者而言本身就是善的和愉悦的”有德性的人的朋友也是有德性的)。•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两面综上,亚里士多德一方面探寻幸福的本质,一方面试图把大众的幸福观概括在他的幸福观里面。(这有点儿科学探索的一般思路,根据事实现象归纳推到定理,然后在把定理套到一般情况里,加以证明。)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显得有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一方面他认为幸福是最好的最好,是最好的总和,任何的好,比如抽象的“荣誉”、“快乐”、“有德性”或者具体的“高贵的出身”、“聪明的子女”、“身材的健美”等等各种物质上的最优22,都是幸福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幸福的本身。在这样一种出发点上,亚里士多德说“因为谁要是把一个外表丑陋,出身卑贱,生活孤苦伶仃的人,同幸福连在一起,简直就是恶意的歪曲幸福。”23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又提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在于“持久地合乎德性地行动和思考24”。在这种意义上,外在的善缘对幸福不一定能产生影响,“真正有德性的和明智的人,将以高尚的品质承受运气的各种变故,永远都是在其实际处境中塑造出尽可能的最好。„„如果这样,一个幸福的人就不会完全陷入不幸。”25比如在分析“幸福”与“运气”的关系时,如若按照“幸福需要外在的善缘”来推论,运气也是外在善缘的一种,如果没有运气,总是遭遇不幸,那么合乎德性的行动不能得到最好的实现,也就达不到幸福。而同时,亚里士多德又指出“人生需要运气,但是生活的幸与不幸并不取决于运气,真正的幸福取决于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相反会导致不幸。”26“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屈服于运气的频繁变故而改变其固有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因为遭受不幸,就马上失去了幸福,而一个不幸的人,也不会由于运气的临时降临,而变成幸福的,“除非在多年之后,在此期间他取得了令其满足的成就和荣誉。”27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这两个层面,并不矛盾,外在的善缘和有德性的人之于幸福,就22P621199b-1199b5“另一方面,如果缺少一些东西,如高贵的出身,聪明的子女,身材的健美,幸福就会蒙上阴影。”23P621199b524P661100b2025P67-P681101a-1101a526P661100b1027P681101a10像好的原料和大厨之于一道好菜。大厨没有好的原料做不出好菜,好的原料到了一般人手里也不能变成一道好菜;对大厨来说,偶尔缺一味两味好原料并不影响做一出好菜,而对一般人来说,偶尔有那么一味两味的好原料也不能做出一道好菜。但是大厨没有好的原料一定做不出好菜吗?显然这样是说不通的。真正的大厨会将手头的原料的最好的部分加以利用,变成一道佳肴,就像上文中已经给出的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真正有德性的和明智的人,将以高尚的品质承受运气的各种变故,永远都是在其实际处境中塑造出尽可能的最好。”这不由得引发了我对前面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产生了质疑:“外表丑陋,出身卑贱,生活孤苦伶仃的人”就一定是不幸福的人吗?如果一个人天生丑陋,出身卑微,但是他尚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用微笑去展示亲和,用高尚来赢得尊重,这样的人称之幸福也不为过。但是一个人若孤苦伶仃,那必然没有什么亲和和尊重了,所以亚里士多德此处说的显然不包括前面假设的那种人,此处说的这种人没有塑造出实际处境中的最好,自然也就与幸福无缘了。•思辨活动是天福?思辨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里作为最完善的幸福出现28,亚里士多德列举了六个个原因证明了这一观点,分别是:“第一,思辨是最高贵的活动”“第二,思辨是最持久的活动”“第三,幸福必定伴随着快乐„„智慧的活动是最令人享受,最为快乐的”“第四,在思辨中,我们所称的自足,也是最多的。”“第五,思辨可以说是唯一因其自身之故而被喜爱的活动。”“第六,幸福似乎在于闲暇„„在思辨活动中才有人所能有的自足,闲暇,免于劳顿和天赋通常所拥有的一切属性。”29而对于诸神而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也不务人间俗事,只有思辨活动能配的上诸神,也就是说,诸神的生命活动即是思辨30,而诸神是“最享天福的,是最为极乐的存在者”,28P3421177a15“如果幸福就是一种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那么它必定也就是合乎最优秀的德性,„„他是能够作为主宰者和领导者出现的东西„„这就是思辨活动。”29P342-P34430P3471178b20-1178b25“„„神的活动,超乎一切地止于至乐,必定就是思辨活动。”思辨活动既是最有天福的至乐活动。诸神是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