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城市期中考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YF.110城市地理学期中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2%)1、城市化: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主要表现为城市数目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的某些特征向农村扩展。2、郊区化:在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的现象,成为郊区化。3、积极型城市化:指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指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4、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发生在农村地域,由基层社区政府发动和农民自主推动的、以农村人口在农村内就地转移,建立小城镇为中心的城市化过程。二、填空(每空1分,共43%)1、城市地域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城市行政地域概念、城市实体地域概念、城市功能地域概念。2、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古城是: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考古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3、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可分为六个阶段,依次是:短暂发展时期、起伏波动时期、停滞时期、过渡时期、农村城市化时期、快速城市化时期。4、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经济核心地区。5、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6、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7、我国新石器时代永久性村落的主要遗址有:河南绳池仰韶村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8、北宋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史上,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时期。9、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10、我国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11、世界各国确定城镇的标准差异非常悬殊,单从城镇定义中包含有人口下限指标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标准最低的国家是乌干达(100人),标准最高的国家为日本(50000人)。12、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大于或小于)城市实体地域。13、从城市的实体地域出发,美国全国可以分成城镇和乡村;从城市的功能地域出发,全美国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14、由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这个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先提出来的。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人口比例指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6、彼得·霍尔提出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演变模型,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六个阶段,依次是:流失中的集中、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流失中的分散。09部分不同: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一前提是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第二前提是剩余农业劳动力。2、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将城市化分为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按城市离YF.2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分为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唐代行政区划有重要变革,即在郡之上设道,道驻地通常为区域中心城市。这样形成了以首都、道治、郡府、县城四级行政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体系。三、简答题(21%)1、简述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5分)答: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简述都市连绵区形成的必要条件(5分)答: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3、简述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的特征(6分)答:1)工业化带动城市化;2)亚非广大国家也开始近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一元的封建城市化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变化;3)随着资本的扩张,世界政治体系开始建立,世界城市体系也逐步形成。4、简述伯格等人的“推-拉”假说(5分)答:人口城市化若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是发生在乡村系统和城市系统间的人口迁移。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提出了著名的“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革命使城市现代工商业兴起,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都构成了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而农业机器的使用、农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受到限制等都是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李对“推-拉”假说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进一步概括为4各方面: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各种中间障碍和个人因素。“推-拉”假说从综合因素考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四、论述题(24%)1、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关系(9分)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应。由于劳动过程的相互依赖性,企业问题的横向联系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一个更为复杂的生产网络的出现。但为了降低厂家之间联系的空间成本,企业在区位选择是有向着中心企业汇聚的倾向,产生景观集聚。随着一个极化的工业综合体的出现和发展,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的成本不断下降,能满足当地需求的劳动力市场形成,集体消费项目在城市中兴建,有助于降低劳动力再生产的私人和社会开支。产生及集聚经济是企业通常和城市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单独的、高度专门化的工业综合体。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工业仍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工业化仍主导着城市化。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作用下降,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企业对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如生产运作要求YF.3金融、通信、运输、研究机构的协助。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对消费性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产业门类众多,手工操作比例仍然很高,只有在城市中才能找到所需的大量不同性质的劳动力。三、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式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无疑加速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15分)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中国城市化水平虽仍落后于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但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80年代,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大量的农村非农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出现了低度城市化;此后,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使就业非农业的速度快于城市化的速度,两者差距扩大;96年后,非农就业比重稳定,而同期城市化水平上升比较快,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的非农业水平已开始基本适应,即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1)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2)正常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作为保证;3)我国通过撤县设市制度、撤市设区制度,改变城市数量;城市化进程起伏波动影响各级城市数量的变化;特大城市受“反城市化”影响和在中心城市作用下,数量由少到多,中小城市数量也在急剧增长。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较明显。总趋势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中部地区居其次,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最低。具体表现在:高于全国城市发展平均速度的省份分布在华东、华南的沿海地区和位于长江中上游的重庆、湖北和湖南,其中长三角的江浙两省和珠三角的广东省以及福建省和海南省是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效应。而北方地区以及西南各省自治区的速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速度。四、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中国大城市总人口空间变化具有独特性。原因是:1)我国处于转型时期,二元城乡结构仍然支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由于内地发展相对滞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人口大量向沿海地区转移,使沿海地区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2)我国沿海地区在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势头,使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大量户籍人口从中心城区向郊外迁移,导致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中国城市发展的高速度导致“时空压缩”效应,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对区域人口产生拉力,对城市人口产生推力。就郊区化的动力而言,地方政府起了主导作用,经济改革使各级城市政府获得发展自主权,从而推进了中国城市郊区化进程;就地方政府的具体措施而言,土地批租起了关键作用,它使得土地的级差地租得到体现,进而优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五、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都市连绵区的演化过程模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中小城市独立发展、都市区形成阶段、都市区轴向扩展形成联合都市区阶段、都市连绵区雏形阶段、都市连绵区成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的都市连绵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辽中南地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作为中国经济核心区的特征日益显现。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