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有九条命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整体把握第一条命是“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作者选取了现实生活中最常见也是最烦琐的事情——填表格,这种类似于把“须弥纳入芥子”的事情是最为难做的,还有回信和开会,也是要占去半条命的“现实”生活,但是,人往往不能免俗,该应付的还得应付。第二条命是“陪伴父亲和岳母”。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何况是“年逾九十”且已“半昧不明”的父亲和“殷殷照拂,情如半母”的岳母。第三条命是“用来做丈夫和爸爸”。作者因为自己“忙于外务”而不能全心全意地做“专职”丈夫而不安,更因自己做父亲的不称职而惭愧。第四条命是“做朋友”。因为自己“穷于时间”,不能够去做一个“漂亮的朋友”,可以“仗义疏财”,可以“近悦远来”,而只能“维持低姿态,大半仅是应战”,这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尴尬。第五条命是“用来读书”。浩繁的书籍“汹涌而来”,只苦于不能“痛痛快快地读书”,所以作者特别渴望“有一条命专供读书”。第六条命是“用来教书”。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应该是“全力以赴”的,但因为名师往往“忙于外务”,所以不能专心致志教学,也就无法带得“高徒”,这是不能不让人遗憾的。第七条命是“完全用来写作”。作者“正职是教书”,业余才能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写作,但作者总觉得应该把“需要全神投入”的写作放在“主位”,因而作者不能同意陆游的观点,认为作为一个文人也许无须“立功”,“立言已足自豪”。第八条命是“专门用来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因为在行走中“不但可以认识世界,亦可以认识自己”。第九条命是“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这是一种境界,是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诗意人生。九条命中作者最理想的是哪一条?•第九条命也许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生,就像猫有九条命,其实只有一条属于自己一样,这一条命也许才是实实在在地属于作者自己。作品主题以独特的思维与角度设想了九条命,有的为生计,有的为亲情,有的为友情,有的为闲情,娓娓道来,充满睿智与哲理,使人深思,给人启发。•文中对人生所作的大胆假设,实际上是感叹人世社会生活的繁复纷纭,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无奈中的执著,或者说是执著中的无奈。作者对人生是悲观的态度吗?透过这种种的无奈和矛盾,我们又可以看到作者所描绘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它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尘事俗物;可以尽到自己的孝心,感受亲情和友情的温馨;可以修身养性,读书、教书、写作、旅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从容超脱、不受约束地面对生活。虽然作者有分身乏术的人生遗憾,但如果能让自己去拥抱、参与并体验多彩的现实生活,让九条命融为一条命,让生命尽可能地流光溢彩,那么人生又是丰富而充满乐趣的。风格特色更偏重说理,结构非常简单、朴素,没有丝毫花哨取巧之处,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创意十分独特,作者用“假如我有九条命”的大胆设想,把人生面临的困窘与苦恼全部包括进去,社会、家庭、私密、公众、内在、外在等等都在这个独特的创意下得以展现,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学识、智慧、思想和感悟,他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经过咀嚼、回味、沉淀,再经过提炼、结晶之后表达出心灵之所得,使主题得以抽象与升华。从表达上讲,文章是新颖、充满智慧、给人启发的,它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散文观:“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能兼融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语言特点一是语言洗练,风趣幽默,表达传神而富有趣味,比如第2小节在写了填表的烦琐和尴尬之后,作者这样写道:“这时填表人真希望自己是神,能把须弥纳入芥子。或者只要在格中填上两个字:‘天堂’。”让人不免莞尔;二是引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颇含文言的神韵,比如“垂拱而治”、“江湖人称小孟尝”、“目光如豆”、“鞭长莫及”、“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温”等等,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所思所想,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