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农村初中生的厌学情绪与学业成就归因的关系研究学号:2012900086姓名:张正泽学科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姓名、职称:韩仁生教授日期:2014.5.102一、选题的论文缘由与意义(一)论文选题的缘由厌学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的不当教育和影响,及学生本人自身原因,造成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或部分科目的学习活动产生厌倦,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甚至产生强烈抵触情绪或行为的现象。中学生厌学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现象尤为突出。在我们县农村初中这种现象非常明显,一个班里50多个学生认真学习的学生就那么十几个,大部分学生都处在被迫或强制学习中。辍学率也比较高,每个年级到初三都达到20%-30%左右。虽然现在中学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他们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有的甚至讨厌学习。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充分的认识。有资料表明,约有70%中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倾向或者厌学行为,有40%以上的中学生严重厌学并且沦落为“差生”。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起了阻碍作用。要想克服厌学情绪,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缓解或消除厌学心理,树立良好的学风,提高学习效率。但这一现象仍未引起教育者重视,相反不少教育者一味责怨学生,嫌弃厌学者,缺乏人性理解和人文关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需要展开澄清事实真相、探明问题症结、总结客观规律和寻求有效对策的科学研究,进而展开心理教育的疏导。厌学是当前中学生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围绕厌学问题的研究也有很多,但在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和矫正方面任然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是一个生理方面迅速发展、心理及社会方面亦面临急剧转变的疾风骤雨期。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反抗期”、“迷失期”、“危险期”等,说明这一时期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复杂性。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3不能客观实际地评价孩子,导致了学校和家庭教育跟学生青春期成长脱节。这些因素使学生开始产生消极、悲观情绪,逐渐失去自信,自我否定,于是上课迟到、逃学,继而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如厌学情绪等。这些现象都与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归因有一定的关系。学业成败归因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与学习有关的成功或者失败事件时,其对学习中的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论,并做出倾向性的解释,而这解释对其之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积极合理的归因倾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努力学习,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消极不合理的归因倾向不但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而且还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对学业成败的归因影响其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尤其是内部学习动机又是影响其厌学情绪的主要因素之一。(二)论文的研究意义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初中,近年来由于招生质量的普遍下降,学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我校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分析厌学产生的心理原因,找出学生厌学情绪与学业成就归因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教育心理规律的方法,有效帮助学生缓解或消除厌学心理,减少学生辍学,树立良好学风,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积极的归因方式,降低其厌学水平,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应用于实践,对教育教学实践起到积极的意义。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对于学生厌学,这个世界性的教育课题,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教育学和心理学层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输入初中生的厌学情绪与学业成就归因的关系检索到112条信息结果,关于厌学心理与成就归4因的主题内容有65篇,期中期刊14篇、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49篇。我国对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理论性的层面上,实证性的研究偏少,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分析少,多集中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主观感受。例如,周晶晶等在《中学生厌学心理的调查研究》中描述了学生厌学的某些行为特征,调查了高中生的厌学比例,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厌学与教师和现存教育制度相关;符秋韵揭示了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率随年级上升并且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多项较大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都印证了,我国不少地区中小学生有四成以上是厌学者,通称为“差生”。兰靖、张念蒙的《隐形辍学论》得出了厌学者的人数规模超过七成,而且随年级增高而不断蔓延,初二是厌学学生人数剧增的高危年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师大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高中生占4.3%!另有研究则表明,农村学生的不利的家境、所处的地区社会经济发达水平和文化环境是其厌学的深刻社会根源,农村初中生大面积厌学既是一种必然,也是一场教育—社会悲剧。方双虎关于农村初中学生乐学与厌学的对照研究表明,学生的乐学与厌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优劣,厌学现象的产生并不能归为智力水平的差异。着眼于对学生主观根源的一些研究则表明,厌学学生常表现出敏感、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易疲劳、抑郁、焦虑、稚气、表达自身感觉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不安全感、继发情绪紊乱、过分的行为障碍、人际关系紧张等个性缺陷和人格障碍,女生更为突出。方双虎的研究还揭示了学业成就因素与厌学、乐学态度的高度关联。就研究方法而言,提出自己的假设和判断并设计问卷展开的调查研究基本上得到了关于厌学问题普遍性的大体相近的结论,心理学者则自制心理测量量表研究智力水平、人格特征与厌学的关系以及厌学者与乐学者的差异,赵静对厌学学生的个案追踪研究及其中的叙事方法与思辨方法的组合运用引领我们触及厌学5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了许多准确的心理事实判断,而且其饱含人文情怀的笔触更加激发了我们教育者和成人社会对处于无助的成长困境中的苦涩少年的无限同情和深刻理解。刘芳通过采用社会价值判断负荷偏低的内隐测量为主外显测量为辅的研究方式,减轻了被试心理压力,婉转地获取一手材料从而得出了相对准确的事实判断。而刘银元对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文化视角的研究不仅结论新颖,而且其视角和研究方法论的独到之处恰好成就了其研究结论的新颖和大气。国内外目前关于学业归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倾向性、差异性、相关性、归因量表的编制以及归因的训练方面。在倾向性上,康廷虎和白学军(2007)的研究得出: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史;云海(2009)的研究得出:大多数中学生学习结果的归因是内部可控因素。Frieze(1985)研究发现: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成绩的归因,归因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如对数学的成败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和考题的难易度,而对社会学科成败结果则更多地归因于努力程度。在差异性方面,Butkowsky&Willow(1980)的研究得出:优生和中等生比差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也有更高的坚持性;韩仁生(1996)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学的学生归因方式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性别差异不显著。钱珍(2008)的研究指出初中生的成功能力归因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王晓琳(2008)等人的研究表明:优、差生成败归因与成就动机差异显著,成功情境下,优、差生能力和教学质量归因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失败情境下,优、差生教学质量归因存在显著城乡差异。在相关性方面,周勇、董奇(1994)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果;韩仁生(1996)的研6究指出:学业归因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情感和期望的变化,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谷生华等(1998)的研究得出:学业归因通过学习策略影响学业成绩;王凯荣等(1999)的研究也指出:学业归因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产生间接性影响。史云海(2009)的研究得出:学习归因的四个维度与学业倦怠呈显著相关在归因的测量上,国外的主要有以下这些人的问卷:Lefcourt(1979)等人从学习和人际两个方面入手编制了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etalsky(1982)等人编制了归因风格问卷,简称ASQ,主要用于成人。Seligman(1984)等人制订了儿童归因风格问卷,简称CASQ。Colleen(2001)等人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设计了一个“儿童归因风格访谈”,简称CASI,也被研究者广泛使用。Kent(1995)等人于1995年编制的组织归因风格问卷,简称OASQ。目前国内的有关归因方式比较权威的量表不多,主要有张雨新(1989)等人编制的ASQ。韩仁生(1996)编制的中小学生考试成败问卷。李占江(2001)等人编制的青少年归因方式问卷。井维华(2003)编制的“中小学生关系成败问卷”等等。在归因训练的应用方面,如学者韩仁生就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归因理论对教育成效的影响、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改善女生的不适当归因方式、归因训练的具体实施等五个方面。王见明认为,归因理论对分析学生成败归因与成就动机的影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运用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激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学会积极归因,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明确目标,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无助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王雪梅认为,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发挥归因的教育作用。7三、论文研究计划(一)研究目标尤其近几年,初中生学生学习情绪更不容乐观,厌学情绪有由原来高学段化向现在的低学段化蔓延的趋势,有厌学情绪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农村学生有厌学情绪的比例不断上升。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为严峻。1、认清我国转型过程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分析其成因,及针对成因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2、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学生对其学业成就因果关系的认知对他的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和学习热情的影响。3、正确积极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拟突破的难题因归因理论源于西方,特别是韦纳的归因理论体系庞大,理论深厚,故对其理解还不是很深;还有论文还涉及到具体教学实证研究,如何将教学实证研究与具体理论研究相结合也是论文研究的最大难题;另外调查问卷设计的是否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由于地域(本省与外省、城市与农村)的问题,造成数据的不一致性也是一大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人将继续阅读相关书籍,深刻理解其精髓,积极向老师请教,并注重在实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运用。论文的创新或特色一方面,从文献研究来看,对中学生厌学情绪的研究大多数注重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社会不良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几方面的原因,在诸多因素中学生的个体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厌学应该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近二十年来将归因理论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颇多,用归因理论来指导学生学习的研究中,能把学习归因理论与学生的厌学情绪相联系起来的8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与学生的厌学情绪结合起来,全面探讨学业归因与厌学情绪之间的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扩展了学生厌学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将试图从此角度进行相关的尝试和探索。(四)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法查阅有关归因、学习动机和厌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章。2、访谈法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对初中的老师进行访谈,了解目前初中生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确定研究学习方面的问题。在对某些初中进行一些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自己成绩好坏的原因进行总结。3、问卷调查法根据文献以及访谈和调查的结果编制学业成败归因问卷,并采取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预测。然后形成正式问卷,并结合《学习动机量表》和《中学生学业倦怠问卷》进行正式的测量。4、统计分析处理使用SPSS13.0和AMOS4.0统计软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写作计划或实验方案第一阶段:搜集资料,2014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