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反思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地理课堂中仅靠教师一个人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个别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互补互助性学习,使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是实现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一、地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正如作家萧伯纳所说:“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各自便有了两种思想,甚至还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确实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进行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地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二、地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合作度与参与机会不理想教学过程发现,由于地理知识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知识储备量有很大联系,这样那些地理知识较多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成为小组的主宰,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地理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往往落后于前者,无形中失去了表达观点的机会。小组成果基本上成为前者的一家之言,合作则无从谈起。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自由发言的机会明显较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也多,且一般是男生多于女生;而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很少或从不发表个人意见。2.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局限性就像其他教学组织方式一样,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局限性:①在活动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中,学生讨论比较热烈,也比较有成果;比如在学习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这一节时,事先让学生观察烧开的水运动情况,然后课堂上在进行讨论,因为有话说就表现的比较活跃,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很好。②在理解性、推理性较强的探索学习中,因为没有合作的基本素材,学生思维就会受限,讨论效果就不好。3.教师的评价不够全面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因为老师不可能参与所有的小组讨论,就造成了往往只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估,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肯定;只重视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容易忽视对成员个体的评价。三、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解决策略1.精心培训明确分工在开展合作学习前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如何展开,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指导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应对小组中的每一成员明确分工,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等角色,角色之间要进行周期性交换。这样,可以促进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而且也让全体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2.层层设疑因(教)材施教进行小组讨论时,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要使组内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思考的空间,并能够收到成效。这样才能激发每个组员都参与进来,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同时,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是三种基本课堂组织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应该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匹配。如对于地理教材中活动性、实践性强的问题,可以以小组讨论为主,但是对于比较抽象的问题,就可以全班教学为主,适当插入讨论。3.注重过程恰当评价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重评价策略,要突出过程评价,在合作的基础上,张扬个性,鼓励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一种合作与竞争互相渗透的学习场,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通过参与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才能使学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不断地提高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地理学科中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要有性别、学习成绩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兼顾家庭、性格、脾气等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的人数为4至6人,教师可以从2人或4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后再深化发展。教师要让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程序要求和规则,比如小组内要有分工,人数多的小组可增加一些角色,并向学生说明以后每讨论一次,角色互换一次,让学生都有充当不同角色的机会,实现小组角色的互相依赖,增强学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先全班集中讲授,分配小组任务。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独立思考,如学习“认识区域”时,可安排合作小组召开地理专题讨论会,讨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具体情况见下表:角色技能/任务范例组长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任务都能全部按时完成“我们要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时间10分钟)(主持人)激励员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确保无人垄断讨论和没人被忽视)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某某,你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看法?”“某某,你对我们的讨论活动感到愉快和有收获吗?”记录员分发小组练习材料记录小组讨论成果“我们今天做以下内容……”“这是我们小组对这个问题的所有看法,大家同意它代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吗?”检查员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让我们花点时间单独在纸上写出完整的看法,然后比较答案。”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合作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学会对话和共事。合作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如果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真正正确完成了任务;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和合作程序,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或声音过大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老师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有的问题教师也可提供给各小组思考讨论、解决,教师进行适当总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具有突出成效。要想使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更好的为有效教学服务,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合理构建学习小组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及取得成效的基础。在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按角色分为小组长、记录员、评价员、汇报员,每星期角色轮换一次。这样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第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小组合作学习应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离不开自主学习这个前提。因此,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在组内交流之前,每人学生要进行详细的全面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并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包括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在交流时,让每个成员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小组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倾听也是学习,一方面可以学知识,学思想,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受到启迪、引发新的灵感。但交流不能取代自主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必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读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课本,按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看一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并须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每学习一个问题时能真正有所得。二、要达到小组真正合作的目的,对策是:1、适时分组是开展小组讨论的前提:常用的分组有两种形式。一是同桌式: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是经常化的,在地图中要寻找某一地理要素,如果采取同桌互助,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反映同一地区的两副图在不同的页面中,寻找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时,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别翻到不同的页面,进行对照,可以减少页面的翻动,而且直观明了。例如:要查巴西高原的气候类型,就可以一位同学翻到地形图找到巴西高原,另外一位同学翻到气候类型分布图大致找到巴西高原的位置,二者一对照巴西高原的气候类型就一目了然了。二是辩论式:对学生分组,根据不同的观点,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辩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如: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展开辩论,可采取全班分为两个大组,一组观点是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能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组是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会给城市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课前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课堂上展开辩论。这种有的放矢的分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2、问题的设计是开展小组讨论的关键: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激发学生兴趣。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讨论的载体。例如:学习了中国的工业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①在西藏建一座大型的棉纺厂;②在邹平建一座大型的石油冶炼厂。上述按排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理由。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我让课代表作了总结,并对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作了充分肯定。3、及时地评价是开展小组讨论的保障: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小组讨论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运用评价机制需注意的问题是: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首先应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的或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总之,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合作式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可谓众说纷纭,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即: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通过半年来对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体验,我觉得要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其分组策略、问题策略和评价策略等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