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群体意识,它是如何形成的,群体的社会功能有哪些,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组织内传播过程具有的结构特点,弄清组织内传播与组织外传播的区别,要求学生在掌握本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一次活动:输入组织的一些信息看其作用。一、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二)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三).群体的特征目标取向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四)群体的分类:组织群体、非组织群体(五)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1.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简言之,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局部社会”。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不能做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个人的行为。2.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不仅如此,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3.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2)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3)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五)群体的负面影响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已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对个人来说,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二、群体传播与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二)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高,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4.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形成的影响,群体意识是群体信息在群体传播和互动中形成的)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群体传播的影响。(三)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一般认为,群体规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一是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二是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三是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四是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四)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在群体内部,传播活动经常是在“一对多”或“多对一”、“少数对多数”或“多数对少数”的场合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群体压力。“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2.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3.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在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多数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非常态的群体行为)(一)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虽然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但它产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结构性压力。例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这些结构性因素是集合行为发生的温床。2.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例如人们与其相信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正式新闻报道,更倾向于相信来路不明的流言等等。在集合行为发生的三个条件中,至少有两个条件与信息传播有直接的关系。即便是第一个条件,即人们感受到社会的危机状况和结构性压力,也是社会传播的结果。因此信息传播贯穿于集合行为的始终,只不过它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说它特殊,主要指它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更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二)集合行为的几种类型(特殊的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传播,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都摆脱不了暗示与感染机制的支配。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则不同,它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换句话说,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处于激动的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周围人的话语、表情、动作乃至现场的氛围,对他都成为有力的暗示刺激,使他的信念、思维和行为方式迅速与现场的人群融为一体。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其传播速度快,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在现场昂奋的氛围中,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来自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政党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在这里,要辨认谁是信源、谁是信宿是十分困难的,几乎每个人都是消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消息的接受者。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认为,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所谓“循环反应”,即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则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4.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之乘积成正比。流言发生的特点:第一,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第二,来自正式渠道的有关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流言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这种流言的特点:第一,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第二,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第三,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组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如细胞组织、人体组织等。从狭义上,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从这个定义而言,组织既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又与一般的松散群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二)组织的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三)组织传播及其重要功能1.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2.组织传播的功能。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具体来说,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协调;二是指挥管理;三是决策应变;四是形成共识。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体现了“组织人”的特点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等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分为两种:1.横向传播。指的是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互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在横向传播中,传播双方不具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平等的协商与联络是传播的主要形式。横向传播是否活跃,对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横向传播渠道不畅,轻则会带来各部门、岗位之间的相互推委、互不合作,严重影响组织的办事效率;重则会造成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形成种种隔阂、矛盾、冲突,甚至形成独立王国,破坏组织的有机统一。因此,在一个组织内,横向传播也必须得到制度的保证。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2.纵向传播。有单向流动性质,根据信息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以企业组织而论,日本学者认为企业组织最常见的下行传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工作任务和内容的指示或说明;二是关于组织成员权利和义务的信息(例如工资、劳保等);三是关于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的信息;四是工作单位上司对部下工作的评价和奖惩信息;五是关于组织的目的、理念以及社会作用或贡献的信息。下行传播的作用,包括使组织成员适应组织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熟悉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培养成员对组织的一体感等等,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上行传播,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这个过程很重要的,它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上行传播是中枢指挥管理部门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个渠道,指挥管理者可以了解组织目标或任务在第一线的贯彻落实情况,并据此对既定决策进行修改,使之更符合实际;第二,基层部门或第一线人员是组织的窗口,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握有第一手信息,这些新的信息反映上去,能够成为组织进行新的应变决策的重要依据;第三,上行传播是把握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渠道,指挥管理者可根据下面反映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把成员的情绪和士气调整到组织所需要的理想状态。上行传播和上行传播是组织内传播的两个基本渠道,这两个渠道是否通畅,关系到组织的统一性和运作效率。一般来说,影响这两个渠道畅通的主要因素是组织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