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5项基本策略——新型班级如何建设?(上)本讲内容简介为了理解本讲及下一讲的内容,需要首先明确我们的一个思考方向(已在前面作过交代),即:我们要用新的思想整合已有的技术性方法,包括根据班级教育的需要而随意组合或创造具体的技术。我们把班级建设中用到的各种方法区分三个层次:策略、措施、技术,力图实现“导言”中的设想,即更多地是从班级教育思想、班级建设策略和措施等方面来整体构思,而不限于平面罗列各种具体技术技巧。在本讲中,我们重点探讨“策略”;而在下一讲中,我们重点探讨“措施”。在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策略”与“措施”之后,我们会发现,许多“技术”可以根据我们的整体思想来随意运用,更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创造。因此,我们不再就各种具体“技术”展开系统的讲解。本讲的重点是掌握5项基本策略,理解这些策略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讲的难点是理解将班主任工作方法区分为“策略”、“措施”与“技术”的意义。本讲要求学员根据这里区分的三层工作方法,整理自己或其他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本讲教学内容(注:本讲内容参阅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未作大的调整。此处不详细展开。大家在阅读和听讲后有什么问题或建议,可以在网上提出交流。)讲座7-1:策略1:转换班级工作性质,事务性问题教育化/策略2:研究学生成长需要,开拓新的发展方向前言:区分三层工作方法1、思考方向用新的思想整合已有的技术性方法,包括根据班级教育的需要而随意组合或创造具体的技术。我们把班级建设中用到的各种方法区分三个层次:策略、措施、技术,力图实现“导言”中的设想,即更多地是从班级教育思想、班级建设策略和措施等方面来整体构思,而不限于平面罗列各种具体技术技巧。2、具体界定“策略”指的是对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发展起着定向、原则作用的班级教育思路,它们直接体现创建新型班级的思想;就下面我们将要介绍的5个策略而言,它们自身也有一种在程序上前后相继、在内容上逐步递进、在要求上逐层提升的内在联系。“措施”指的是针对班级教育工作中三个主要方面(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开展工作的系统方法,它们在策略之下、将班级教育思想进一步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技术”指的就是处理各种具体事务时所采用的方法,例如设计班级计划、开展班级工作的流程、一次班会的具体策划和实施、一次竞选班干部活动的组织、图书角的管理、班级值日制度的设计等等。3、两个目的第一,切实体现班级教育工作的新思想。第二,使班级教育工作既有更高效率、又有更高境界,使班主任教师既有更多能力、还有更好的思想和更高的品位。一、策略1:转换班级工作性质,事务性问题教育化(一)事务性问题与教育性问题所谓事务性问题,是指班级生活中出现的、有着外在价值或目的的事项。所谓教育性问题,在其外在表现形式上与事务性问题往往没有差异,但它们的性质则与之有着关键区别;它是将处理上述事项的过程转化为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个体和班集体都得到新的发展。可以说,教育性问题就是班级生活中出现的、被用来服务于教育学生这个内在目的的事项。如果我们善于用教育的眼光来分析班级中的事务性问题,就有可能将它们看作让班级教育、学生发展同时向外、向内开放的有利因素,并进一步将它们转化为教育性问题,充分发挥育人价值。(二)将事务性问题转化为教育性问题的基本要领1、将班级常规管理转化为民主参与的机会2、将上级规定任务转化为激励创造的活动3、将学生偶发问题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契机4、将社会生活内容转化为建设班级的资源二、策略2:研究学生成长需要,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一)如何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1、其他学科视角中的学生需要2、教育学视角的学生成长需要对于我们正在创建的新型班级来说,学生成长需要有如下含义。(1)从其性质来说,学生成长需要首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一种主动发展的愿望。(2)从其来源来说,它来自个体在与外界的互动、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新的发展目标,而不仅仅是孤独的个体天生就需解决的问题。(3)从其表现来说,学生成长需要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发展需要、群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他们意识到的发展需要和未意识到的发展需要。(4)从其内涵和外延来,学生成长需要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如果我们从教育学视角、从上述维度来理解学生成长需要,我们就不大可能简单化地理解学生、抽象化地理解班级、机械化地实施教育,因为,经过这样考察所见的学生成长需要,已经为我们的教育敞开了一个诱人的、宽阔的事业空间。在这里,我们会在玉成学生、玉成班级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同时也在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社会、更美好的未来。(二)研究学生成长需要的基本要领1、用真心研究学生,而不是仅用技术研究学生在研究学生成长需要时,最关键的是做到用真心研究、而不是仅用技术研究;换句话说,要用心把握班级教育的新思想,用心体会学生的立场、生活与需要。2、用思想引领方法,而不是用技术遮蔽思想一旦我们明白了上述要求,我们就会自觉地用教育思想来引领研究的具体方法,而不是一味追求方法、技术的精确性、科学性,却将教育思想放在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