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六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了解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教学要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探索•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莫尔与《乌托邦》康帕内拉与《太阳城》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主要代表人物: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傅立叶圣西门欧文•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从理论上说,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的与和平的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分析了当时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力量对比的情况,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列宁认真总结了当时变化了的新情况,集中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智慧,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明确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状况的科学分析,进一步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且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探索(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1、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从1917年11月到1918年春天,苏维埃政权基本上完成了“剥夺剥夺者”的任务,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2、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引起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恐惧、仇视和反抗。从1918年下半年起,帝国主义纠合14个国家发动了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了国内战争。3、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毅然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这一决定,表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标志着列宁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能够正视国情,面对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千百万群众的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1)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苏联模式最终确立•(2)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3)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金日成胡志明毛泽东铁托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鼓舞着世界人民争取进步事业的意志和信心。•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也为世界人民所向往。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都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列宁在进一步阐发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上述思想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重要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以社会主义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为前提,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列宁晚年对十月革命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这些构想具有重要意义。(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仅,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

1 / 10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