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三章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主线:如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重点与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基本矛盾3.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4.社会发展的动力着重把握七个基本观点1.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历史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4.人类历史中存在着基本矛盾,它们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6.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7.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中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历史观:是关于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根本观点和看法。2.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心史观的缺陷:(1)片面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没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及其规律的作用。(2)片面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A、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上;B、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上;C、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上;D、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理由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理解和解决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是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第三,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一般社会意识形式(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内容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中的阶级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落后社会意识先进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状况:德国法国英国社会意识:落后于落后于德国法国英国先进于先进于(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量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1)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物质力量。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1.生产力系统(2)生产力的结构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教育①劳动对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被加工改造和制作的一切对象。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劳动对象分为两类: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劳动对象分为两类:1.生产力系统(2)生产力的结构②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用来加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动力系统;仓储和运输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等。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生产力系统(2)生产力的结构③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人的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为了取得满足自身或他人需要的有用产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劳动过程三要素人的劳动人的因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厂房、仪表容器等劳动对象未经加工的自然物经过加工的原材料生产资料物的因素生产力1.生产力系统(2)生产力的结构•渗透性的非实体性要素主要是指那些对生产力影响很大,但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独立存在,或独立发挥作用的诸要素。主要包括:运筹性的综合性因素,如经济管理渗透性因素,如科学技术准备性因素,如教育运筹性的综合性因素:经济管理渗透性要素:科学技术准备性因素:教育生产力结构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教育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示意图2.生产关系系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关系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系统(2)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及其消费关系。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直至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产品的分配方式和消费关系。2.生产关系系统(3)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的决定作用第五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划分阶级的基础。2.生产关系系统(4)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公有制: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私有制: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一(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川流不息、不断向前,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运动。(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客观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其一(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其二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其三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属于社会的物质关系,但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不等于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不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是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总和。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提供保证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适合适合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两者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前进上升的过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客观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第一.民主革命时期,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

1 / 1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