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6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社会属性,因此,可以把人性归结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情欲本能等。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等。(3)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得以存在的前提。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动物界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问题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第二,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并使人的自然属性成为社会化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总之,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考点7人的本质(1)人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人与动物的区别;另一方面是指人与人的区别。①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劳动,它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②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来看,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它既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又把不同时代的人区别开来的。从人与动物区别的层次深入到人与人区别的层次,这是马克思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伟大贡献。(2)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包含的丰富内涵是:第一,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马克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第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在探讨现实的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第三,社会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考点8人的价值及其实现(1)人的价值即人对自身的意义,也就是人能够创造价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荀子说,人“最为天下贵”。毛泽东也说,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之贵就在于能够创造价值。(2)人的价值具有目的和工具这二重性。人的价值作为主体的自我实现,其意义在于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占有价值。从这点上说,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又必须靠自己去创造。从这点上说,人是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由于人的价值具有目的和工具的二重属性,这就使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3)人的价值有潜在和现实两种形态。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方面说,人们要有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设计;从客观方面说,要有适合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环境。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根本途径。(4)人的价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方面。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的满足,也就是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主导方面。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考点9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1)唯物史观认为,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2)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包括丰富的内涵:第一,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第二,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第三,作为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1、价值与人的价值价值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的关系。价值可以分为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物的价值,就是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就其都具有价值而言,有共性,但从本质上看,二者有着重大的区别。首先,物作为价值客体的时候仅仅是客体,而人作为价值客体时同时还是主体。其次,物的价值的实现是被动的,而人的价值的实现是主动的。再次,物的价值是既定的有限的,而人的价值是无限的。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价值集中体现为劳动的价值。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劳动创造出了劳动产品。劳动的价值表现为劳动产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当劳动的价值表现为交换价值时,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消失。而且,交换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延迟的使用价值。当商品完成交换过程时,它又成为劳动产品或消费品了,它的价值就表现为使用价值。不论是使用价值还是交换价值,都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人的价值分为人的个人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劳动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就是个人对于社会做出的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高。反之则越小。人的个人价值就是社会对于个人需要的满足,也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从社会的获取。一个人越是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以人的社会价值为中心,认为更应该从人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他的价值。首先,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东西,是先前人们创造和贡献出来的。其次,社会给予做出贡献的人以满足和尊重,是为其进一步做出贡献创造条件。最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们的贡献,只有贡献大于获取,社会才能不断前进。3、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我国传统哲学历来有重视人生修养的传统。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孟子提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等等。中国传统哲学形成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在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也不乏有把个人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为追求理想人格而奋斗乃至献身的榜样人物。当个体的自然生存与民族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就要舍弃个人生命以维护民族利益,这是传统理想人格理念和学说的主旨所在,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就历史渊源来说,肇端于孔、孟。在个体的自然生存和道德激烈冲突而难以两全时,强调放弃前者以维护后者,这在孔子那里叫“杀身成仁”,而孟子则称之为“舍生取义”。孔、孟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求人们捐躯以实现“仁义”之道,但回响在志士仁人身上却是浩然正气与爱国情操的旋律。在外族入侵,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成为时代的主要矛盾时,“成仁取义”的殉道观就演化为爱国主义精神。宋元之际,文天祥在慷慨就义前写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之所以成为彪炳千古的民族英雄,就是由于他自觉地为民族利益去“成仁取义”。他身陷囹圄中所作的《正气歌》,广为流传,使“浩然正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代称。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近现代中国,“成仁取义”成为志士仁人报国反帝,抗敌御寇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国哲学中的理想人格学说,强调民族气节,重视道德情操,主张为理想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个体融于民族集体的价值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