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影响中国教师的历程和意义作者:史道祥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19年第01期苏霍姆林斯基是对中国一线教师影响最大的外国教育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师与苏氏结缘,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引发对教师职业、幸福感以及专业发展的思考,最终化作教育教学的自觉行动。学习、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政府的政策推动,使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中国20世纪50年代,是中苏友好关系的蜜月期。1955年10—12月,以教育部副部长陈曾固为团长,23名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组成的中国中小学教师代表团访问苏联,分别到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第比利斯和新西伯利亚考察,重点学习综合技术教育、学科教学、教师培养、少先队及班主任工作、教育行政领导等。回国后,到全国16个省(市)做专题报告,听众及参加座谈者约4万人次,引起广大教师对苏联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浓厚兴趣。正是在这个时期,苏霍姆林斯基开始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关注,对他的介绍由乌克兰共和国基洛夫格勒州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到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跻身“苏联知名教育家”行列。我们早期看到的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职业系统思考的论述,是他受苏共二十二大精神的鼓舞,对改进国民教育事业中新学校、新教师、新使命的深度思考。怎样才算是新学校中符合生活要求的教师?苏氏认为,为共产主义明天培育人才的责任首先应当是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技巧的实质在于使创造性思想和创造性劳动成为培养新人的强有力手段,教师必须随时了解不仅通过理智而且也通过感情来接受知识的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此,生活在学校面前提出的新要求是“培养每一个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深刻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时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怎样才能做一个良好的专业教师?苏氏认为,教师要成为在学生面前燃起灿烂的知识明灯,并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真正教育者。崇高的职业道德是获得优良教育技巧的最重要条件,精通自己的专业是做好教师的前提条件,相信人、能够看到人的优点和敏锐观察人的优点是征服学生内心的必要条件。“教师之所以受到爱戴和享有威信,不仅是由于他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也是因为他深刻地热爱专业,并从心坎里把热爱专业同热爱人,即热爱儿童结合起来。”当社会智力水平普遍提高时教师担当怎样的使命?苏氏提出,当一个锻工同时又能兼任民间交响乐队的指挥者,当一个普通农民的私人藏书拥有5000册,当一个女挤奶员能够在科学龙源期刊网研究机构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时候,作为一个教师的智力水平又该如何呢?他的回答是,“在教师——教育家身上应当体现出人类所积累的一切精华。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与丰富的和多方面才智相结合的为祖国造福的创造性劳动,成为新人的崇高道德品质和崇高精神面貌的决定性特征。”需提及的是,1959年5月,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教师王绮在留苏期间,曾慕名拜访帕夫雷什中学。5月11日,王绮在学校留言:“在这一周的逗留时间里,我和校长做了详细的谈话,参观了学校工厂、教学实验园地、竞赛、区级实验会,和学校工作人员做了详细的交流并出席评课,使我学到不少宝贵的经验。”这份资料的原件至今珍藏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纪念馆。二、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译介、编译的通俗性与针对性,使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中国教师生活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各个类别、各种层次的教育期刊、教育参考资料和教育学译著不断涌现,中苏传统友谊使俄文和苏版图书资源成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苏联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态度经历了从批判和争论到肯定与赞扬的变化,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苏姆霍林斯基的著作在欧、亚、澳等洲被广泛译介,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众多的教育家中,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最受中国教师欢迎的一员。翻译苏氏著作初期是以译介、编译的方式,选取的是与教师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话题,切中当时学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面向教师的期刊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之后开始进行系统的原著翻译。1979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在《外国教育资料》发表《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谈校长工作经验》,介绍了《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的主要观点;1979年10月和11月,《上海教育》分两期以通俗的文字刊发了杜殿坤先生的《校长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湖南教育》从1981年2月至1982年10月先后刊登了19篇文章,分《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简介》《苏霍姆林斯基的校长工作经验》《苏霍姆林斯基论道德教育》等专题,简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片段,引起教师的广泛注意。这一时期,有三个方面的书籍成了教师案头必备:一是教师。如杜殿坤先生结合《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参考其他论著精华编译的《给教师的建议》,对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以促膝谈心的谈话方式,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结合实例说明一条道理,文字深入浅出,非常适合教师研究教育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需要,因而大受欢迎,第一版首次印刷发行10万册。二是学校。与苏霍姆林斯基這个名字紧密相连的,就是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以“我要到学校去”的献身精神,实践并发展自己的教育信念,使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变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是苏氏教育信念、办学思想和施教措施的结晶,是一部“活的教育学”。因为这本书,帕夫雷什中学成为中国千百万教师心目中的“圣殿”。龙源期刊网三是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教师要注意保护儿童身上一切好的东西,正像园丁无微不至地爱护嫁接在野生树上的良种果树枝条那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揭发儿童不良的、应受指责的行为,应该让儿童表现出克服自己缺点的内在精神力量。这才是教育艺术。三、素质教育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进入中小学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解体,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间交流日益正常,各类学会、民间苏氏研究机构成立,在乌苏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乌克兰由教育部原副部长、乌教育科学院萨芙琴科院士倡导,成立了全乌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每年举办一次“苏霍姆林斯基与当代”全乌教师研讨会,每五年在基洛沃格勒州举办一届国际年会,后又创办乌克兰—中国文化教育交流中心,为全世界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人们提供了学习研讨的平台;俄罗斯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伦达克教授为代表,以奥伦堡国立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为依托,成立了乌拉尔苏霍姆林斯基追随者协会,继承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性发展理论,研究实践中的教育问题,并发展一批实验学校;1991年,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第一次造访帕夫雷什中学,1996年首次承办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讨会,1998在苏氏80周年诞辰之际,以推动“素质教育”为主题召开国际研讨会,成立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更加开放的时代,国外各种理论书籍都摆上了中国的书架。教育思想、学术流派林立,“模式”研究蓬勃兴起。中国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传播与研究重心进一步下移——从理论思想译介转向了结合当代中小学教育实际的应用型研究,教师成为研究者。因应试弊端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使苏氏研究的话题集中在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艺术、转差减负、班会课、校长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教师研修群体产生强烈的裂变效应。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旗帜下,一批先期成长的核心人物以宗教般的情怀追随、探究、传播大师教育思想,形成不同的教育教学流派,成为忠实的布道者;围绕其核心的,是在核心人物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典型人物,他们是名师、名班主任,有明显的师承关系,有系统的教育教学成果,带出一个团队,产生明显的群体裂变效应;这种新群体从宏观上超越正规的教师集体,形成了各种学习研修群体,超越学校集体,形成了区域专业发展共同体,超越区域局限,形成了网络交流与实体实验的结合体。反思性研究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一线教师立足自己课堂实际,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计划、行动、反思各个环节协同研究,使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自觉地把模仿苏氏变成了自我创新,把“跟”变成了“给”,把“学”变成了“做”,写出诸如“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给新教师的建议”“给教师阅读的建议”“如何做最好的老师”“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为主题的个人专著,描绘自己的教育视界,抒发独特的教育理想,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化发展。中、乌、俄教师交流成为新常态。做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办中国的帕夫雷什学校。先期觉醒的“苏氏迷”不再满足于书本的见闻、专家的高论,他们以朝圣者的虔诚心到帕夫雷什中龙源期刊网学朝拜,实地感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请乌克兰、俄罗斯专家到中国讲学,在学校成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建立起苏霍姆林斯基展览馆,以“乡村小学校,国际大舞台”格局,成就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成就了一所所学校。由下而上地推动,使中、乌、俄教育交流从国外走进国内,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讨和交流进入寻常的中小学校园,普通教师走上主席台与专家对话、展示公开课,与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和苏霍姆林斯基实验中学签约结盟,考察、交流、建立实验学校成为新常态。四、世界正进入“人”的时代,培养“未来人”,要求苏霍姆林斯式的教师成为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认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21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应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序言中说:“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将他们作为全面推动变革的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这时因“人”的作用的反思促使“人性”的回归,进而对生命教育、个性发展、全面和谐均衡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发展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终身化趋势正在加强,课程改革从强调素质教育上升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这一切又与苏氏“世界正进入人的时代”“人全面地和谐地发展”等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教育问题的复杂化和全球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需求,在苏氏思想中找到一致性,也使中国教师学习、践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新的共鸣: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的思想得到解放、智力得到发展、现代行为习惯不断形成,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这和苏氏“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未来的人”“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产生共鸣。本土化。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广大一线教师广泛吸收各国教育家、各个门派思想精华,坚守内心朴素的信念,彰显鲜明的个性和大胆的创新的精神,形成独立教育思想,內化于学校管理与学生课堂。实践成果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既是对苏氏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变革中的开拓与创新。这和苏氏“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应该具备人类有所有优秀品质”“运用别人经验,从来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产生共鸣。国际化。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专业委员会等的推动下,乌、俄、中教师打破时空隔阂,搭建桥梁,就共同关心的学校教育生活平等交流,对苏氏教育思想的研讨形成良性互动,中国教师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产生国际影响。其中,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研究、情感文明龙源期刊网年在奥伦堡、2018年在圣彼得堡国际会议展示后,得到广泛认可。伦达克教授在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