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名称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文献综述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院(系)完成日期1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摘要人类心血管疾病之一。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5%),由于其病理损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脑卒中、闭塞性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及肾功能衰竭等重要生命器官的病损,是目前人类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因此,对于治疗高血压病的各种药物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高血压治疗利尿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正文一、前言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是人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却较低。据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者,城市为36.3%,农村为13.7%,而其中治疗率,即能得到治疗的人仅分别为17.4%和5.4%。即使接受了治疗,其血压的控制率(经治疗高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城市为4.2%,农村为0.9%。由此医学专家们预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将会继续升高。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基础研究和治疗学等方面不断深入,国内外诸多大规模临床治疗试验取得的许多成果使得降压治疗能很好地纠正,也能改善高血压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明显减轻靶器官损害,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对各种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优缺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文就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及一些常用抗高血压药物予以一些介绍与评价。二、主体㈠、高血压的病理机制:目前关于高血压病的确切病理机制任有待进一步研究。大致来说,有以下一些学说:精神、神经学说精神源学说认为在外因刺激下,患者出现较长时期或反复较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及不能正常行使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活动的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小动脉舒缩,周围血管阻力上升,血压上升[1]。遗传学说认为,高血压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其直系亲属的高,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大。动物实验早已从大鼠中选出SHR品系,高度提示遗传的作用[2]。钠摄学说认为,大量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钠的代谢和高血压密切相关。在食盐摄取量高的地区的人群,如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而在食盐摄入量低的地区的人群,如在阿拉斯加的爱摩斯基人中,则几乎不发生高血压。限制钠的摄入可以改善高血压情况,服用利尿剂增加钠的排泄也可降低增高的血压[3]。㈡、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目标:2007年,欧洲高血压学会(ESH)/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高血压指南指出: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血压达标,降低长期心血管总危险。大量研究表明,经降压治疗后,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血压水平降低,危险降低的更多。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至少应低于140/90mmHg,即血压控制目标值。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对于糖尿病及高危、极高危患者(如伴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血压控制目标值至少应低于130/80mmHg。为使血压更易于达标,抗高血压治疗应在心血管损害发生之前开始[4]2㈢、高血压病的选药原则:当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有许多种类。无论选用何种药物,其治疗目的均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预防或减轻靶器官损害。新指南强调,降压药物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是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做出决定:①治疗对象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②治疗对象是否已有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尤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的表现;③治疗对象是否合并有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④与治疗合并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之间有无可能发生相互作用;⑤选用的药物是否已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与病死率的证据及力度;⑥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象的支付能力[5]㈣、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目前来说,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五类,及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等,下面就其药理药效等一一展开说明:1、利尿剂用于临床20多年,经长期临床试验对其有了新的认识,至今仍列WHO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之中。上世纪70年代几组大剂量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发现大剂量使用噻嗪类可引起糖、血脂、尿酸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6],故而逐渐被冷落。80年代后,欧美诸大临床试验如SHEP、STOP、MRC等通过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发现它比大剂量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逆转左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代射无不良影响[7]。大规模试验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比较发现,小剂量利尿剂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病率达42%,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发生达14%。逆转左室肥厚甚至比某些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要好[6]。临床推荐使用12.5~25mg/d。近年来新开发的吲哒帕胺为非噻嗪类利尿剂,兼有利尿和钙拮抗双重作用,通过钙拮抗和利尿作用而发挥效应。常规剂量下其利尿作用/仅为噻嗪类的一半,钙拮抗作用仅为硝苯地平的千分之二[8]。因其疗效确切持久且不影响糖、脂肪代谢,对心血管有利,故被认为是较理想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小剂量利尿剂由于降压温和、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仍被推荐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一线基本药物。2、钙通道阻滞剂(CCB)钙通道阻滞剂又叫钙拮抗药,近20年来,钙拮抗剂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它已成为心血管病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诸多临床实践证明该类药物疗效确切,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而松弛血管平滑肌,进而降低血压。钙拮抗药品种繁杂、结构各异、可分为二氢吡啶类和非二氢吡啶类。其对平滑肌具有选择性,较少影响心脏。国际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HOT)、高血压理想治疗试验都是以钙拮抗剂为基础药物。我国二大抗高血压试验结果表明:脑卒中降低了38%;全病因病死率降低了39%;心血管病死率降低了39%;致死性脑卒中降低了58%。这与欧洲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Eur)结果相似。3、β受体阻滞剂上世纪70年代就被列为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同时也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重要药物。随着新品种的开发和应用,弥补了其几代的缺陷,克服了其副作用,因而人们对其应用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已有充分的临床证据表明,β受体阻滞剂能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可降低心脑血管的危险。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常引起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下降[9],对血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推出的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增加了β受体的选择性且无内在拟交感活性。90年代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的卡维地洛具有α和β受体的双重作用。这两个新品种克服了前代的缺憾,对脂类、糖类无不良影响,正被认为是长期治疗高血压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有阿3替洛尔、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一般口服用药,从小剂量开始,对应用时间较长的不可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一般在7~10天内逐步撤除,以免引起撤药综合征[10]。β受体阻滞剂不宜与钙拮抗剂、多巴酚丁胺类合用。伴有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心动过缓、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宜使用。合并心绞痛、房速、甲亢、妊娠高血压、术前高血压患者如无禁忌可首选β受体阻滞剂。另外此类药物有致患者抑郁、睡眠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临床应用中要有足够的警惕。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的应用是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学上的一大进步。ACE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能给多种高血压相关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肾脏病变带来益处。临床应用发现大剂量卡托普利(300mg/d)可引起大量蛋白尿,小剂量不但不引起蛋白尿,还能减少尿蛋白,因此主张小剂量应用6.25~12.5mg/d渐增至25mg/d。单用疗效不佳时可以和利尿剂、钙拮抗剂合用。ACEI不易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β受体阻滞合用。因其损害母婴肾脏,增加胎儿死亡,故而妊娠高血压忌用。ACEI常见副作用有咳嗽,少数有皮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近年来国内外诸多临床试验已证实ACEI在心血管病,尤其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障碍以及糖尿病等的治疗等方面疗效确切,并能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益处。5、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分为AT1和AT2两种受体。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抗高血压药物,AngⅡ目前已知的所有作用在成熟的组织中通过AT受体介导的,阻断AT受体可以达到理想的降压目的。1995年美国FDA批准芦沙坦(Losartan)用于临床,但仅限于高血压治疗。现有资料显示AngⅡ受体拮抗剂是一类疗效良好的抗高血压药物,它以高和力和特异性与血管紧张素(AngⅡ)Ⅰ型受体AT1结合阻断AngⅡ的加压反应和功能反应,但不影响缓激肽降解和前列腺素合成。故而不引起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目前用于临床和试验的AngⅡ受体拮抗剂有10余种,其作用环节决定了对RAS抑制完全、疗效稳定、耐受性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单独或与其它降压药物联合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显著,并能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对靶器官损害有良好的保护和逆转作用。它有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病和肾脏病的一类重要药物。三、小结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应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分型很多,每个人因年龄不同、自身高危因素不同、合并性疾病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再加上临床上常用的各种降压药的药理更有特点,因此对于每个患者的治疗药区别对待,即用药的“个体化”。选用抗高血压药时应根据患者年龄,高血压程度分级和危险度分层(合并的各种有关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支气管和肺部病变等)及用药后的反应等全面权衡选择药物[11]。高血压阶梯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治疗高血压的一种用药方法,即从单一药物的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药剂量,足量后仍未能充分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则加用第2种药物或更多的药物联合治疗,最终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开始治疗是所选用的单一药物,称为第一阶段,通常选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转换酶抑制剂中的任何一种。第二阶梯疗法通常的组合方式为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加钙拮抗剂、钙拮抗剂加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加转换酶抑制剂,第三阶梯常用组合方式:利尿剂加钙拮抗剂加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加β受体阻滞剂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加钙拮抗剂加转换酶抑制剂。需要采用第四阶梯治疗的高血压,通常为重型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常在第三阶梯的基础上,再加上第三阶梯的基础上,再加上呱乙啶、长压啶等药物。4最后,我想说的是,事实已经证明,长期规律有效降压是防治高血压及心脏损害、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高血压患者经过服药后高血压恢复正常,不等于高血压已痊愈,只是表明血压在药物治疗下暂时得到控制,应继续服用维持量而不是完全停用降压药。患者擅自停药,其血压或迟或早终将回到治疗前水平。经过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可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但一般仍需长期用药,并定期与医生保持联系。参考文献[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卫生部,2009[2]刘会敏,张海河.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8):125-126.[3]胡春霞.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0):17-18.[4]张传友.高血压病的治疗进展[J].医疗论坛,2009,2(18):83.[5]李友梅.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误区及合理用药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运用,2009,3(3):177-178.[6]郭冀珍.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7]党爱民,刘国仗.高血压的治疗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8]孙昌明.吲达帕胺治疗高血压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9]徐成斌,陆丕能,李帮清.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联系及防治[J].临床内科杂志.[10]缪哲新.β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