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内涵及其文化渊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诚信的内涵及其文化渊源摘要:诚信是道德规范与法律原则的统一,在学术和民间领域都具有共同的价值内核。诚信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其发生发展的渊源广博而又相对集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诚信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核。关键词:诚信内涵文化渊源传统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我们在着力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谐的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党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都十分强调人的思想素质的塑造和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提出了公民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其中就强调了“明礼诚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一系列的措施充分体现了党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对诚信建设的重视。深刻认识诚信的内涵和其深远的文化渊源,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诚信的内涵加强诚信建设,提高诚信意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对诚信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入地认识,这是我们宣传、教育和实践的基础。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和比较,来探究其概念的内涵和实质。一、文字内涵从文字的角度来解释诚信的意义,是从其它角度作进一步认识的基础。诚信是一个合成词,是诚实信用的缩略称谓。诚,《说文解字》解释为:言部诚cheng2信也。从言成声。《礼记?中庸》:诚者自成也。“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诚”字由“言”和“成”的组成确有深刻的意味。《新华字典词典》的解释是:诚形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诚chéng①真实的(心意):~心~意。②实在;的确;~然。。《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朱熹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可见,诚就是实际有、实际存在、真实无妄的意思。信,《说文解字》解释为:言部信xin4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息晋切,说话关系到做人,“人无信不立”,不讲真心话,何以成人?诚即信,信即诚,两者的意思是相通的,拥有共同的本质:从言,强调语言表达在个人品质中的表现。“言为心声”,说出的话与内心意思、心理动机相一致,才能称为诚信。《新华字典词典》的解释是:信形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honestsincere]⒈诚实,不欺骗:~守。诚~。讲~用。言而有~。⒉确实,可靠,不怀疑:~赖。可~。相~。~而有征。~誉第一。⒊敬慕,崇奉:~仰。~奉。~徒。……⒌凭据:~物。印~。《墨子经》中说:“信,言合于意也。”《白虎通?情性》中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国语?晋语》中说: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贾子道术》中说:期果言当谓之信。《诗?卫风?氓》中有言:信誓旦旦。可见,信就是讲真话,专一不移,说话算数的意思。综上所述,诚和信的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诚”与“信”都具有诚实守信的意思,但在表达的侧重点上是有区别的。“诚”的反义词语是虚伪,“诚”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的是表里如一,所以,“诚”常和“心”、“意”等结合使用,如“心诚则灵”、“诚心诚意”等。信更强调“内诚”外化,体现为个体除了在内心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外,同时也身体力行地遵守社会道德。“信”更多地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双向或多向要求。“信”侧重的是言语真实,强调的是言行如一;“诚”侧重于内心的真实,强调的是表里如一。故此,“信”常和“言”结合使用,如《老子》中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记载。二者相互依存,“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诚”与“信”由内到外涵盖了一个人的做人准则;诚为信之本,不诚则不信。不欺已曰诚,不欺人曰信。诚表现在人的品行、品德之中,信则表现为个人对责任、义务、契约、承诺兑现的可靠程度。诚信是“诚”与“信”的统一。诚和信的合用,体现了二者本质上的一致和社会对诚信精神的更高意义的推崇。其含义至少有四个方面:(1)诚实无欺。指主体对自己内心所持信仰的遵循,是主体的自我指向。(2)相互信任。它可以指主体的自我信任,更多的时候是指信任他人或被人信任;是主体基于对客体的诚心、诚言、诚行的主观判断基础上,进一步对客体的真实性、可靠性认可的肯定性心理趋向。(3)信守承诺。可以是一种自我承诺,但它常指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外在行为表现;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4)遵守规则。诚信是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必须具有的能促使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会道德和必须遵守的规则;其特征是市场主体在实现个体利益时,不以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代价。二、伦理内涵即在伦理道德方面的含义。伦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规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定型的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评价体系。道德是人们评价自身和他人的行为和精神的一种规范。在伦理和道德的评价体系中,诚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诚”是指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等。“信”则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即所谓“外信于人”。“信”表现为讲信义、守信用、重然诺,言行一致。“诚”、“信”合起来使用,则有诚实守信、表里如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相统一的丰富内涵。诚信作为一个伦理范畴,最基本的含义就是诚实为本,言行一致。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诚信作为一项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是指一个个体或群体真诚地对待另一个个体或者群体,在彼此之间不做虚伪的意思表示,一方的所作所为为另一方所信赖,并以此作为决定自身意思的一个权衡的标准或尺度、基础。正因为一方的言行值得信赖,才得到另一方的肯定,从而在舆论的层面得到正面的评价和支持。舆论的广泛而强大的力量使人们把诚信作为做人的指南。“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坦荡荡真君子,反反复复小人心”,真诚的做人让人得到心灵的安宁,虚伪的做人让人遭受心灵的痛苦的折磨。这就是道德的力量促使人们讲究诚信。三、法学内涵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引入诚信的概念,是由法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法律具有规范性、抽象性、事后性和适用的广泛性,它只规范人的行为,不规范人的思想,在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时,它有天生的局限性,它不可能包容一切具体的行为,因而法律的制定者在制定法律时规定了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法律原则具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是对某一类行为、某一法律部门甚或全部法律体系均通用的价值准则,适用范围比法律规则宽广。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信用经济,一切市场行为只有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市场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下去,但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具体的法律规则不能穷尽一切市场行为,所以作为道德规范的诚实原则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目前市场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所谓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因此诚实信用作为法律原则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作为法律原则,它主要体现在民事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章“基本原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章“一般规定”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法律中,诚实信用(GoodFaith)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讲诚实、守信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具体内容表现为:1.任何当事人要对合同相对人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2.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协调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弘扬道德观念,保障市场有秩序、有规则进行的重要法律原则。诚信原则在处理平等主体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方面,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因此,诚信也是一种重要的具有法学含义的法律准则。四.世俗内涵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普通人民群众对诚信的认识具有感性和形象的特点,虽不成理论体系,但却是社会舆论的主流。其强大的舆论力量促进了文明的进程,是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老实人”,是对一贯讲究诚实信用的人们一种通俗的称呼。在评价一个人的个人品德时,我们常说:“这人很忠诚老实,很可靠,你尽管放心”。这是很高的评价,说明了诚信是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说话要算数”,“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说的是人们对语言和实际行动的诚信要求。“绣花枕头”,“臭皮柑”,是对外表与内在品质不一致的一种鄙夷,形象而深刻。“实打实”,“板上钉钉”,是诚信给人心灵的踏实感和安全感并由此带来人们行为的可预知性并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人们在把诚信作为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的同时更加重视自身的一言一行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民间对诚信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和景仰,是做人的至高无上的准则之一。“骗你是小狗”,“如有食言,天打雷劈”,“背义忘恩,天人共戳”,老百姓喜欢发毒誓,最毒的誓言是为了保证最真的承诺,没有诚信,连禽兽都不如,连活着的权利都没有,这就是诚信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至高而神圣的含义。诚信的文化渊源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渊源,即来源,事物产生、发展和发扬光大的根基和大本营。我国的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现代文化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流。诚信原则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都有着极其深厚博大的渊源。诚信的传统文化渊源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当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究其主流,则为儒、佛、道三家,构成了汉唐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自从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为中心,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治政方针以来,儒家思想就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取得了核心地位,其统治地位一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才从形式上日渐式微,取而代之以社会主义文化。所以说,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它已深深地烙印在民族的记忆和血脉中,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集中体现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儒家文化以“礼”、“仁”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第一步。个人品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和基脚。而诚信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论语?为政》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