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下群体抢购物品现象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突发事件下群体抢购物品现象分析摘要:近年来,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性突发事件,往往在瞬间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信心信念,给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带来无法比拟的影响。伴随突发事件的产生,我国也掀起来因灾难性事件导致民众恐慌而引起的抢购风潮。其特点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群发性、和快速的平息的短暂性。群体的抢购行为主要源于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恐慌心理,而这种恐慌心理来自多个方面。关键词:突发事件抢购恐慌心理应激防御1.研究背景1.2003年初,广东出现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继而出现大量谣言,谣言立刻引发了各省群体的恐慌,2月份,各省出现了抢购板蓝根、白醋、的风潮,接着各地的药店板蓝根脱销,不法商贩开始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紧接着,“米荒”、“盐荒”的谣言四起,群众非理性的抢购风在全省风起云涌。2.2005年11月21号下午,哈尔滨市市民中突然出现大规模的关于停水的传言,人们动用手机、电话、短信等一切方式相互告知,传言瞬间传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整个哈尔滨市被一种恐慌的情绪所笼罩。大部分市民涌入超市,争抢瓶装水、袋装鲜奶。市面上的纯净水、矿泉水和包装鲜奶一度脱销。3.2008年夏,“三鹿奶粉事件”曝光,人们对国产婴幼儿奶粉信任危机迅速蔓延:内地群体纷纷奔赴港台地区去抢购奶粉,致使香港不少药房和大型连锁店都要实施配额首发奶粉。4.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伴随地震的发生,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事故,接着,内地谣传含碘的盐有助抗辐射,掀起“抢盐疯”。内地多个省市均有大批市民“扫盐”,各地超市、杂货店的存货都被抢购一空。有人一次过购买60包盐,甚至连酱油、紫菜、海带等含碘物品也被争购囤积,到3月16日,碘盐首先在浙江部分地区被抢购,迅速蔓延至全国,“盐荒”不期而至。谣言继而散布到了香港地区,香港人也开始囤积食盐。除了抢购食盐之外,内地群众(主要是广东地区)还奔赴港澳台地区抢购奶粉。1.1特点群体的抢购行为都是在恐慌心理下出现的群发性心理:每次抢购都会伴随着各种传言,突然出现又很快平息;传言主要流传与文化素质较低的层次;且伴随着第四媒体的发展,网络中的微博加速了流言的传播速度。抢购行为中,正常的市场秩序被打破,抢购行为之后的过度购买等等。1.2问题的提出1)如何看待群体的抢购行为?2)灾难性恐慌心理是由那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3)政府、媒体、商家在这次的抢购风潮中是怎样影响群体的?4)造成群体的恐慌心理的内因是否是因为我国公众尚不成熟的市民心态?5)群体在抢购事件中的心理特征是怎样的?6)抢购现象可以避免吗?本文以群体在灾难性的突发事件中表现出的“抢购”行为为着眼点,分析造成群体恐慌心理的各种直接、间接因素,以及群体的一些特征、观念等心理问题。并以此现象为例,对相关主体的作为进行剖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在今后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借鉴。2.灾难性突发事件下群体的恐慌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抢购行为2.1群体概念的阐释社会中的群体。本文中的群体,是指心理学上的异质群体中的第一类——无名称群体,即,成员个体性格各不相同,在街头纠集的群体或者某种突发因素导致的人群会集。在这里确切的说,是指由突发性灾难事件引起的“抢购”这一行为而集聚在一起的人群。2.2“灾难性”恐慌心理的基本认识“灾难型”恐慌是一种由突发而难以抵抗的自然灾害或疫病引起的、以人们的过度紧张情绪为表现形式的过激反应,是人们对未认识或未完全认识到的环境刺激所形成的一种应激防御。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时,群体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对水源受到污染、疾病扩散、核辐射扩散威胁到生命,都强化了群体的恐慌心理。而抢购行为是群体恐慌心理的一次集中表现。2.3群体恐慌心理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在此次抢购事件中,造成群体“抢购”这一行为直接因素主要涉及三个主体:政府,媒体、商家,这三个因素作为诱导因素,对群体的“抢购”行为起到推动或者诱发因素,而真正影响“抢购”这一行为,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则是群体的心理因素。政府: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政府长期报喜不报忧,削弱了公众的心理承受力,同时使公众对政府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对社会环境缺乏安全感,一旦有非常事件发生,就难以控制。政府在应对危机时,往往慢半拍。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处于社会稳定的考虑,,其声音的缺位很大程度上导致流言的散播。在哈尔滨水污染事件中,中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苯、苯胺、硝墓苯等污染物对人体有着致命的危害。污水流经附近十余个县市,直遏哈尔滨。直到2005年11月21日,也就是爆炸发生的八天后,哈尔滨市政府才发出公告,称由于要对市区供水管道设施进行检修,故从22日起停水四天。但在22日第二份发布公告称,根据黑龙江省环保局监测报告,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的爆炸可能造成松花江水体污染。国家环保总局对这一辜件也没有做出紧急的处理,而是在十天以后,才派出工作组,事件发生后第十二天才通知俄罗斯方面。通过整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夺件中优柔寡断,甚至发布不实信息,直到最后才告知公众事实的真相,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恐慌,其次是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而在“非典”疫情中,广州政府2月1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12号板蓝根食醋价格基本恢复正常。媒体:主流媒体的不作为,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心理。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受意识形态控制,出于对社会稳定考虑,在面对灾难性事件时,不轻易表明倾向。非主流媒体的失控,加速了恐慌的蔓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通讯工具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信息传播比以往更加快速和丰富,人们通过非主流媒体获取不确定信息。媒体在议程设置上过于关注、讨论时群体的注意力不断集中、加深,无形中强化了灾难的可怕性。媒体公信力逐渐缺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思想的独立和多元化以及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媒介自身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民众对媒介的信任和依赖逐渐减少。在对灾难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公众对新闻报道产生怀疑。商家:受利益驱动,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超市、小商场、市面上物品不到位,商品供应不足不管民众内心有多么的坚定,也会被这种较为持久的情况消解内心防线,逐渐加入到“抢购”的行列中去。更加加剧了民众的恐慌心理。在上述三种重要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群众的恐慌心理不断加强。当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时,群体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对水源受到污染、疾病扩散、核辐射扩散威胁到生命,都强化了群体的恐慌心理。而抢购行为是群体恐慌心理的一次集中表现。2.4抢购行为与群体的心理分析在各个方面因素的共同的作用下,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剧群体的恐慌心理,群体加入到了抢购的大军中。群体的普遍特征之一就是极易受人暗示。灾难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带给群体恐慌,群体潜意识中对灾害带来的后果会有一种忧虑,这种忧虑会使群体处在一种期待注意后续影响的状态中,出于这种状态中的群体极易受暗示,不管这种暗示与灾难后果是否真的有联系,群体都会通过自己不完善的知识加以推测强加。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很快就会进入群体所有人的头脑中,群体感情的一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定事实。群体中某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构成传染性暗示的起点。暗示的心思经过群体无意识的轻信的哈哈镜的放大,弥散效应迅速传递开来。2002年SARS病毒进入我们的生活,这种非典型性病毒爆发的迅速性、传染性,且科学研究毫无准备,“板蓝根”具有消灭病菌的功效就与SARS病菌联系到了一起,这种微妙的暗示在群体的传染性暗示下掀起了一轮抢购板蓝根的高潮。群体中的个体会在极度高涨的情绪下失去思考能力,丧失理性。他们在当时情景的刺激下,只能看到、想到他们愿意看到、想到的。群体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的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日本核危机之后,“日本核泄漏出现的放射性物质可能污染海水、没法再提炼盐”、“食用盐中的碘可以防辐射”的说法迅速蔓延,作为常识,稍加思索就可以知道微量元素的过量摄入同样会造成对身体的危害。群体盲从的心理。事后,有报道称,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食用盐中的碘”可以防辐射,看到很多人抢购盐,市场上盐的供应不足,于是也加入抢购。总之,灾难性突发事件唤醒群体的恐慌心理,造成人的负荷加重、理性决策受阻,导致行为的冲动性。3.应对策略3.1政府信息的透明有助于缓解群体恐慌心理政府的公开透明会带给公众安慰和积极参与,更为积极的面对危机,有利于更好的危机应对。当公众的情绪有了适当的释放途径时,恐慌性抢购的行为可能不会那么强烈。3.2进行持续和规范的公众心态调查们进行风险预防和风险规避;完善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以减少不合理和错误的危机应对行为。当恐慌达到某个临界水平时,才会引发大规模的群发性事件。事情一旦发生很难抑制,除非在其爆发的能量得到足够释放以后,干预措施才会起作用。建立持续和规范的公众心态调查,提前了解公众的恐慌心态的变化。我们可以把事情做在前面,进行积极干预,缓解情绪压力。完善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3.3规范市场管理体制,严格监督市场。4.结论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