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县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天祝县扶贫办(2011年6月)“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主线,大力开展产业基地建设,推行订单农业,优化种养结构,扶持涉农龙头企业,进一步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得以稳步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68亿元,较“十五”末1.65亿元增加1.0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52元,较“十五”末的1675元增加1077元;贫困人口由“十五”初的10.6万人减少到3.75万人,贫困面下降到21.7%,较好地完成“十一五”目标工作任务。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县以扶贫项目为载体,加大了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力度,共争取各类农业产业化项目100多个,国家扶贫投资4629.844万元,夯实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有效推进了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的进程。一是产业化贴息项目:我们始终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以贷款贴息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十一五”期间共发放产业化扶贫贴息贷款5270万元,贴息174万元。重点扶持天祝县介实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正阳农贸有限责任公司、天润公司、富源养殖场、华藏养鹿场、恒崟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天祝福乐农产品开发有-2-限公司等7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用于蔬菜加工销售、万吨马铃薯生产线、建食用菌菌种培育小区,牛羊育肥示范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二是种养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国家扶贫资金1611万元,共实施环马牙雪山产业化项目等种养业基地建设项目58项,建马铃薯贮藏窖450座,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10250亩;日光温室2761座,养畜暖棚2057座;引进良种畜3928头(只),草原散养鸡2万只;新建獭兔兔舍150座,引进优质种獭兔1200只,养殖鸵鸟750只;种植中药材600亩,蔬菜400亩;种植优质牧草2.98万亩,围栏草场3.55万亩,草原综合治理2.85万亩。三是整村推进项目:“十一五”期间整村推进项目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2568.5万元,其中用于增收产业方面的1479.844万元,新建人参果日光温室615座,红提葡萄日光温室251座,食用菌日光温室610座,蔬菜日光温室193座;修建马铃薯贮藏窖200座,种植马铃薯7600亩;建养畜暖棚2047座,引进良种畜6327头(只)其中:牛1294头、羊3545只、猪1488口,草原散养鸡雏鸡4.5万只,种植优质牧草9900亩。四是天祝县沿毛毛山浅山贫困片(带)“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1000万元,其中用于增收产业方面的国家扶贫投资828万元,建成果蔬日光温室1273座,养畜暖棚1500座,食用菌大棚777座,建成大田无公害蔬菜基地16660亩,引进良种畜413头(只),建成人工授精站11处,食用菌气调库5座,围栏草场33.6万亩。五是“张哈”片省级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项目:2009—2010年共投入国家扶贫资金390万元,其中用于增收产业方面292万元,新-3-建人参果日光温室470座,养畜暖棚130座,引进基础母牛75头,推广人参果脱毒苗280亩。六是祁连山北坡“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藏区项目:该项目建设年限为2010—2011年,投入国家扶贫资金400万元,截止目前完成国扶资金245万元,已引进虫草鸡雏鸡10万只,良种牛157头,良种羊500只,种植优质牧草5000亩。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效1、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县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强化各种扶持措施,按照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原则,以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7个介实牌蔬菜品种(蒜苗、娃娃菜、西葫芦、荷兰豆、甜脆豆、西芹、豆苗)通过了国家绿色认证和产地认证,人参果和红提葡萄获得了国家有机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合格率达到95%以上。正阳公司6000吨马铃薯深加工项目以及1.2万吨马铃薯恒温库扩建项目建成并开始生产,藏牛乳业、恒崟养殖公司、金和等营销公司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龙头+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雏形,有力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至2010年底,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1家(介实公司)、省级1家。资产总额达11685万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3365万元,同比增长18.8%;上缴税金240万元,同比增长68.9%;农产品出口创汇106.6万美元。辐射带动农户31063户,基地农户从龙头企业获得收入8300万元;基地用农工0.17万个,支付农民工资1380-4-万元,解决了我县上万名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2、“一村一品”示范区辐射作用明显增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建设和生产性投资进一步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9亿元,完成“一村一品”高原农业科技示范园、林业科技示范园、友爱科技扶贫示范园、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四大示范园区建设,主要以日光温室生产人参果、红提葡萄、蔬菜、食用菌等为主的设施农业成为我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共建设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1万亩、新修梯田0.634万亩,乡村道路建设545公里、农业减灾防雹网1640亩;新建设人饮工程35处,自来水入户22805户;通过建设日光温室、推广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新修农田灌溉水渠286公里,打机井14眼,发展灌溉面积5000亩,改建小康住宅5000户5000套及其附属设施配套工程。3、特色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张。截止2010年底全县种植各类农作物达到83.39万亩,其中小麦15.7万亩,青稞5.5万亩,油料6万亩,马铃薯7.5万亩,蔬菜8万亩,豆类12.6万亩,青饲草及其它28.09万亩。特色种植面积达到29.5万亩,比2006年14.98万亩增长96.9%,其中建成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8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村21个,示范面积6.22万亩。粮、经比例由2006年的57.9:35.1调整到49.5:50.5,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趋于优化。4、草蓄产业步伐加快。大力实施“草畜强县”战略,加快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白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等优良畜种改良步伐,大力推广“小群体、大规模”肉-5-牛示范村建设的经验和绵羊杂交改良模式,坚持“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种草养畜”的路子,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完成一年生饲草料种植4万亩,共计配套完善了21个黄牛改良冻精授配站设备,完成改良授配3万头,新建肉牛繁育示范村36个,累计引调购买西门塔尔母牛8035头。共计建成绵羊人工授精站86个,其中维修改造1168个,投入使用的绵羊人工授精站累计达到86个,投入种公羊1168只,完成细毛羊改良、肉羊经济杂交改良50万只。2010年底全县牛羊养殖量达到148.49万头,出栏47.35万头只,出栏率达到47.06%,平均年末存栏101万头。5、设施农业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规范标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建设要求,从2006年起,依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总体规划,县上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菇则菇、宜畜则畜”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组织动员、资金扶持、科技支撑等措施,全县设施农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渐进式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县累计建设果蔬菌日光温室1.28万亩,建成日光温室连片示范点78个,其中50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35个;养畜暖棚累计达到1.76万座,舍饲规模养殖户达到1.11万户,建成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79个,实现畜牧业增加值2.03亿元,设施农业建设呈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6、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日趋活跃。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和经纪人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服务信用好、自身效益-6-高的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农村经纪人队伍也日趋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组织形式实体化。在开展经济活动中,以实体形式出面,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完善,经营规模逐步壮大。二是在经营范围上趋向多元化。由单一生产环节上的联合经营向全程经营转化,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各业综合经营方向发展,由主要在流通领域内从事经营活动向生产、消费等领域延伸。三是经营模式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多数组织都制定有规范的章程制度和管理体制,内部分工明确,组织运行正常有序。截至目前,全县建立各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协会)154个,发展会员3137人。7、科技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开展各类技术培训6790场(次),培训农民29.7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5.6万余份。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10年底共完成各类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280项(次),示范272项(次),示范面积41.43万亩,建成各类生产基地6个,累计面积达109.6万亩,重点推广新技术10项,新品种35个,良种推广面积累计达72.5万亩,农作物良种化程度达到98%以上,建立农业示范点90个,其中县级示范村(点)39个(旱作农业示范点24个),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三、存在困难与问题1、示范基地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小,产品数量有限,加之订单少,形不成拳头,营销困难,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设施农业经营粗放,科技服务能力不-7-强。设施农业经营方式仍以个体农户为主,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同时随着设施农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技术服务量大面广任务重,现有的涉农技术干部数量少、装备差,导致技术服务在整体上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加之农户自身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缺乏发展资金、产业推进乏力。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投入少,金融信贷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渠道不畅,贷款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加之龙头企业缺乏自身资金积累,筹措民间资金更是困难,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少,投入资金小,带动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乏力,龙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再融资困难。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一是初期投入较大,企业回报率相对较低,回报周期长,存在风险大,造成再融资困难;二是农产品原料季节性收购,收购时货款当场两清,流动资金需求量集中,造成流动资金相对短缺,甚至周转不灵。3、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是人才缺乏。农业龙头企业都存在“起步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等企业发展之初的综合症,再加上经营有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加工大户出身,又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新产品开发又受资金和知识的限制,农产品只能以粗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大大削弱了企业自身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大多是-8-非正式的、临时的,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4、服务、带动体系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信息、营销网络建设不完善,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能力较弱,中介组织发育迟缓,难以发挥组织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开发不够健全,不甚科学,龙头企业带动乏力,产业链条不长,加工增值不高,市场营销滞后,农民增收困难,龙头、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尚不完善。四、下一步的工作重点1、加大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牧业科普知识推广。一是正确引导农牧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做好协调,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二是加强农业科普知识推广,为农民增收创